“苹果熟了”,苹果又烂了。
1999年8月,金正“金苹果”计划全面启动,伴着广告的狂轰滥炸,金正DVD全面上市,并迅速成为业界前三甲。
五年后,不仅“苹果”随着DVD行业的严冬坠落,金正的创始人之一、金正集团董事长万平也因涉嫌职务侵占上市公司ST天龙3000万元资金,在山西被羁押调查。
联想到金正的 “同门”师兄小霸王、爱多,均是道路不同,但结局相似,金正还是没有逃脱民企7年寿命的素命,轰然倒塌了!不管这个 “7年是坎”的论断有无道理,但在现实中又一次被金正印证,是巧合还是必然,还没有人知道答案。
纵然金正有着DVD行业覆没之外因、“借壳”之伤、“内讧”之扰,但它及众多民营企业像流星一样划过商界天空并陨石落地的根源又是什么?笔者还是走访了有关专家咨询了详细的原由。
产业衰退下的转型失败
笔者:由于跨国大鳄对中国的碟机企业采取了放水养鱼的策略之后,也开始抛出专利费的问题,这是让金正不堪重负、转型失败的主要原因吗?
陈洁:首先,我认为跨国公司对我国碟机企业收取专利费是导致整个产业衰退的直接原因。由于国内企业不掌握一项核心技术,每生产一台DVD,总共就要交纳各项专利费20美圆,在专利费用的压榨下,一方面国有品牌停止出口,另一方面,集中在广东地区的OEM工厂已经开始大量倒闭。并有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已经有30多家代工DVD的企业倒掉。上海海关的数据则显示,中国DVD企业的出口正在锐减。所有迹象都表明中国碟机产业正在走向衰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金正不得不重新选择自己的发展出路,金正选择了转型,为了快速实现转型,金正很快进入了手机、LCOS背投、空调等产业。但从市场反应来看并不成功。因为没有手机生产牌照,金正只能贴“托普”的牌子来生产手机;而空调方面,虽然金正在珠海投资建立了空调基地,但是现在在大卖场都很难觅其踪迹;而金正生产的液晶电视是LCOS电视,其主要是在美国市场生产,在国内还只属于“概念产品”。
赵阳:还有一点就是,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金正随即遇到了资金瓶颈,而金正之所以面临资金问题,是因为传统DVD行业经历了恶性的价格战,以及高额专利费的挤压,利润空间已经无几。这直接导致了其转型失败。
季文忠:由于目前国内银行体系不完善、证券市场功能不健全,金正的融资渠道实在有限。于是金正在权衡之下选择了借壳上市,入主了上市公司太原天龙。
2001年金正与ST天龙达成股份转让协议,成为其控股29%的第一大股东,同时向证监会上报了转让协议。但2003年证监会才通过审批,而此时ST天龙已濒临退市,这时全力挽救这个“壳”便成了金正的当务之急。这使金正错过了最好的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时机。
转型并未一帆风顺,其挽救“壳”的计划自然难以一蹴而就。救“壳”未果也对金正的转型失败起到了反哺的作用。
盲目多元化
笔者:民企似乎拥有多元化扩张的本能欲望,金正也未能例外。尽管金正错过了最好的产业转型和发展机遇,金正仍然于2003年高调宣布全线进军空调、手机和液晶电视等高端项目,金正有其自身的渠道优势、品牌优势吗?金正的多元化是否是盲目的呢?
我们都知道是否应该进行多元化的,业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在如下两个条件成熟时,才可以使多元化的成功具有可能性。
1、从主业所在的行业而言。行业内产品基本上同质,利润增长不大甚至是亏损。企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也就为多元化腾出空间。
2、企业主业在市场占有率、 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已经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同时新进入的领域必有优势所在,也就是说有其核心竞争力优势。即从企业内部而言,企业进行多元化要有自身的优势。
而只有在这两个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多元化才有成功的可能。
(一)、空调行业
马婷婷:近年来,整个空调市场每年库存都超过千万台,并且空调行业的价格战不断打响,激烈的竞争已经使整个行业利润急速下滑。正当众多空调企业为今年的严峻形势大唱“哀叹调”时,金正却在此时逆市杀入空调业。欲以其品质和价格决战市场,我认为这并不是金正的优势。作为空调也的新军,金正并不具有技术上的优势,再加上消费者的认知已定型,金正此时大打品质牌很难奏效;另一方面,空调业的价格战已司空见惯,金正的价格战也会淹没在空调业价格战的茫茫大潮中。
李晶:我补充两点,一是在空调行业的竞争中,已不再是单个产品、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从产业链的上游到下游的全面竞争,作为空调企业来说,能否与各种渠道建立紧密、健康、共赢的合作关系,将直接决定市场生存。对于“无利而不往的经销商”而言,当产品的利润率低于行业平均利润率,经销商就会转投他人的怀抱。事实证明了这一点!金正下游的经销商和大卖场纷纷都变脸了。
另一方面,就现在整个行业状况来看,利润降低和产品积压已使许多品牌如履薄冰,资金链顺畅是最关键的,但金正的借壳上市融资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忙活了一场!资金链的断裂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终究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已!
(二)、手机行业
季文忠:有关数据显示,虽然国产手机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据统计,国内手机市场库存量接近2000万台内地手机市场库存量接近两千万台,国产手机的市场高份额有很大一部分是积压品。并非他们掌握了手机研发的核心技术,而是靠价格战。而此时,金正高调进军手机行业,并且大打国产手机所特有的概念牌,这是不是有点不合适宜呢?
朱春花:是的,手机行业和空调行业非常的相似,日益下降的利润使得各厂家都艰难度日。中国手机市场上,一直是洋品牌的天下,洋品牌的技术优势无人能及,国产品牌也只是在中低端相互斯杀,而金正在没有规模和渠道优势下,走的却是中高端市场,这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还有一点就是金正对渠道的控制力不够和市场应变能力的缺乏。所以我认为金正进入手机行业又是一大败笔。
(三)、彩电行业
张涛:金正进军彩电行业选择高端的LCOS背投这一新兴产业,本是无可厚非的。 背投电视具有的清晰度高、体积小、无辐射等特点,代表着彩电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势必会对传统显象管彩电、等离子彩电和目前的背投彩电带来巨大冲击。但在国内还只是概念产品,并没有被消费者所认可;又由于缺乏技术上强有力的支持和众多国际国内家电巨头的围攻,金正又一个梦想破灭了。
整体来说,我认为金正的多元化是盲目的,主业DVD利润日益下降,DVD产业所带来的资金难以支撑其庞大的战线,所以金正并不具备多元化扩张的资金实力,而前面提到的产业转型就是为了挽救“壳”便于今后融资,这种危险的想法可能就注定了金正现在的结局。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苹果”还能“熟”吗!
贪快之心
笔者:纵观很多民营企业的命运,似乎都是速生速死,比如三株、飞龙、巨人、爱多,当然也包括金正。创业者贪快是一种普遍的心态还是中国特色?
陈洁:有文化的关系,中国人对“快”字情有独钟,看看三株、爱多、巨人、秦池……无一不是贪快之心而导致衰落。可能是由于中国改革开放20年,通过“快鱼吃慢鱼”,这些企业家们尝到了快的甜头,其实对创业而言,快,未必就是好事。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说过:“战略上,通过漫长迂回的道路,往往是达到目的的最短之路。”
季文忠:我认为金正的贪快之心招致了以下二个问题:
一是断裂了金正的发展过程。企业的成长同人一样,任何过程的跳跃与阶段的短缺都会导致脆弱生命的夭折,至少是埋下隐患。企业的诞生发育成长,有其自身的自然历史过程,任何拔苗助长都会导致死亡。
第二,“快”破坏金正生存基础。金正一直有着做大的强烈愿望,在遇到了诱人空调、手机、LCOS背投等项目,就会燃烧起来,想象中的市场期望值萦绕脑际,发展的决策就会产生。问题是,在实施新目标的过程中,管理者对原有DVD业务的注意力可能会减弱,一定会从母体身上抽血,适应原有DVD业务的管理制度与新项目很可能不兼容,新项目赢利时间与原有DVD业务供血能力也会有时间差。而金正进入的新行业竞争处于白日化阶段,价格战不断,利润日益下降。
金正从“苹果熟了”家喻户晓,到控股ST天龙,再到产业转型进入手机、空调、液晶电视等领域,金正走出了一条“典型”东莞民营企业成长之路。但是随着董事长万平在太原被羁押的消息在坊间流传,金正集团一步步的滑向悬崖边,并轰然倒下已成为事实。
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金正的倒下值得深思,多元化是把双刃剑,民营企业应充分的审视自己,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状况,走适合自己的路。
笔者在这里只能说:祝愿中国民营企业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