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 透过纪录片的那第三只眼



从在全世界各地进行报道的记者变身成为电视杂志的编辑和制片人,从纪录片制作再到今天管理层的位置,成为新加坡亚洲新闻台台长、新传媒集团董事经理,云大篪(Woon Tai Ho)通过纪录片,得出了一条条集艺术与现实为一身的工作感悟。纪录片既是他曾经的工作内容,又为他以后的职业生涯打开了全新的角度。

 第三只眼 透过纪录片的那第三只眼

从云大篪那里我学到了什么?

1.现在喜欢看小说的人很少,但是不妨碍我们看很好的小说,同样的道理,看纪录片的人很少,但是也有很好的纪录片吸引人的注意力。无论怎样,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选题。

aihuau.com

2.写成一幅字可能只要十秒钟的时间,但是画一幅画却要几个月,“话题”或者“目标”是什么决定了你是用什么样的形式或者手段。

3.我认为最好的故事就是只有一个观点,但是你在陈述这个观点的时候可以找到许多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和表达你的观点。观点没有多余的“枝杈”。

4.人生的每一份工作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你,包括你思考问题的方式。

人类本能地喜欢猎奇和虚构,以此填补平淡如水的现实生活,所以电影电视剧在大多情况下总会比纪录片叫座。但为何还是有那么多人愿意在野地里蹲上几百个小时,等待一朵花的绽放?想来,纪录片必定有它的魅力之处。

这种魅力使得身为新加坡亚洲新闻台台长、新传媒集团董事经理的云大篪愿意花时间沉淀下来跟我们谈论一场关于“纪录片”的风花雪月。不仅是因为他在升任台长前曾制作过多部获得国际大奖的纪录片,还因为他在那个过程中获得了不同的工作眼光和视角。

在与云大篪的酣谈之后我发现,纪录片做得好的人往往都有一份解读真实的信仰。因为一部纪录片就是一段活着的历史,它不可以被扭曲、捏造或者用蒙太奇的手法重新解构,它很可能看起来并不光鲜并且覆满尘土,但他却是制作者看待事件的眼光,以及对世界的筛选和解答。

Staffers:说实话,我总感觉纪录片是很枯燥的一种影片类型,无论是拍摄、制作还是内容都显得有些乏味,甚至连法国的纪录片之王凯瑟琳8226;雷默都会说:“纪录片被认为是枯燥的教育性节目,它没有观众,也不放在黄金时段播出。”这是我们大众的误区吗?

云大篪:我觉得这完全不是一个误区,因为纪录片是尽可能真实地讲述一个故事的过程,是对过去的记忆,它没有那么多悬念和曲折,自然而然地在民众当中的受欢迎度会下降。所以现在美国有一种说法不叫纪录片,而叫“纪录剧”,他们把戏剧的元素放在纪录片当中,以保证在观众当中的受欢迎程度。现在喜欢看小说的人很少,但是不妨碍我们看很好的小说,同样的道理,看纪录片的人很少,但是也有很好的纪录片吸引人的注意力。无论怎样,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选题。为什么《大国崛起》在中国那么有市场?为什么你们的《长征》能在美国历史频道的黄金时间被播出?为什么现在英国BBC正在制作的《黛安娜去世那一周》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和关注?就是因为他们的选题正切中要害。

Staffers:你很擅长做纪录片,《刹那化永恒——蔡斯民》得过蒙地卡罗创意纪录片大奖;《新加坡讲座》还得到白宫颁发的卓越证书。依你来看,评判一部纪录片是否优秀的标准是什么?它与优秀的影片之间是不是有很多不同?

云大篪:我觉得一部好电影应该能让人相信这个电影里所讲的故事会发生,即便是科幻电影也一样,如果所有细节经得住推敲、逻辑叙述严密的话,人们也会相信片中所描绘的一切都会发生。而纪录片则是讲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是叙事作品。所以我倒认为纪录片和电影之间有极其相似的地方。我喜欢一部电影的话,就会认同它以不同的角度来传达出的“显现”,一部好的电影应该是基于人们广泛认同的一种真实性和现实性,而真实性和现实性也是纪录片所崇尚的理念。

另外,我觉得纪录片或多或少跟照片有类似的地方,在30分钟或者60分钟时间里你需要讲述一个故事、传达一个信息。我认为最好的故事就是只有一个观点,但是你在陈述这个观点的时候,可以找到许多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和表达你的观点。观点没有多余的“枝杈”,这是一部纪录片是否能做好的基础。佐证观点的事例是否丰富、拍摄手法或者切入角度是否别具一格,这是评判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方面。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

Staffers:那么依你的经验来看,按照这样的标准,如何才能做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会有哪些人来参与其间的制作过程?

云大篪:简单说有几个步骤。第一步得先有一个关于选题的想法、拍摄所需的大概时间,然后报到台里。通常制片人会审,他要考虑这个选题是否合适,而且要考虑这个选题是否符合这个栏目或者节目的品牌形象,如果符合就接下来做。第二步需要决定预算,比如是选录像带还是胶片来拍摄。另外就是采编班底的选择,以及后期的加工修饰。

说到制作班底,首先是制片人,他是创意的先导者,也是非常重要的片子的资金来源。另外是导演和摄像。此外对于纪录片来说非常关键的一个人是编辑,比如说有一个从这里拍到那里的镜头,他可以通过他的理解,把这个镜头变得很慢或很快,再配上非常优美的音乐。编辑更像艺术家,他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简简单单把片子串起来,这就是编辑和剪辑师之间的区别。

不过不排除制片人同时也担当导演、摄像或者编辑这样的可能,就好像原创歌手一样,自己写歌填词自己唱,所以纪录片团队的构成人数和规模大小有很多种可能性。

Staffers:据说央视做一期对话节目大概需要70道工序,我很想知道你做一个纪录片有没有这样类似的固定流程,一部纪录片的诞生需要多少道工序?

云大篪:我想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非常喜爱中国艺术,我跟一位既会绘画又会书法的中国艺术家是朋友,他曾经告诉我,当他有一个灵感,要画一幅《百鸟图》的大型油画作品的时候,他画了好几个月;但如果是书法,他会积攒很长时间的“气”,然后突然爆发出来,挥毫泼墨。

写成一幅字可能只要十秒钟的时间,但是画一幅画却要几个月,我觉得这个例子可以解读我们制作节目和纪录片之间的差别,完全取决于你的“话题”是什么,或者你的“目标”是什么。比如说现在想做一个关于故宫的纪录片,我肯定要花很长的时间来操作,而如果是记录一个人的一天,或许就不用这么复杂。又或者说如果我要讲述一个非常感性的艺术家,过分追求条条框框或者工序,就会把那种感觉扼杀掉,所以这完全取决于拍摄话题的选择。

Staffers:你觉得曾经拍摄纪录片的成功经历对你现在出任这个职务有没有什么帮助?或者可以这么说,拍摄纪录片同样需要统筹、管理和规划,这和你现在的工作性质在某种程度上有没有相似性?

云大篪:现在的工作更多是管理上、战略上的,不会像拍纪录片那样去考虑什么样的选题会更吸引人、从哪个角度拍摄画面会更好。纪录片写实的东西很多,拍摄各种题材的纪录片让我了解了很多以前不很了解的东西,让我对这个世界更好奇。拍摄一部纪录片需要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因素,包括对题材的选定、中期的录制、后期的剪辑等等,从这个角度说,它与我现在的工作没有什么关系。现在,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把新闻台做好,怎样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亚洲的信息,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亚洲。

不过,人生的每一份工作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你,包括你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比如我本人非常喜欢艺术,因此我希望自己拍摄的纪录片也是艺术性的,在讲述事实的同时也能给人带来艺术的美感。即便在我现在的工作中,艺术和我的管理工作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它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因为有艺术,我觉得自己更加热爱生活。我还是很喜欢做纪录片的时候,那时的我非常有激情,呵呵,当然不是说现在的我没有激情,那时更多的是年轻人的朝气蓬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9836.html

更多阅读

电视剧《大敦煌》主题曲为何说是刀郎唱的那首 大敦煌 刀郎

电视剧《大敦煌》的主题曲,既不是片头的那首--“敦煌日月”孙楠唱的,也不是片尾那首--“不悔”蔡琴唱的,而是刀郎唱的那首。这部电视剧的安排挺特别,分成上、中、下三部,一部一个时代。每晚看这出戏只听到片首和片尾的曲,却听不到主题曲。

我心中的那一盏灯 我心中的一盏灯600字

我心中的那一盏灯(蓝日蔚)走在心灵漆黑的路上,垂头丧气。那盏灯浮现,默默映照着我的脸,,一缕柔和的光倾听心事,带走悲伤,引领我走向曙光。——题记夏日多雷雨。初感微凉,乌云翻覆滚滚而来,瞬间漫袭半边天。薄薄的天变得厚重、诡异起来,电闪雷鸣

瑶鹰(广西巴马蓝振林 :借着南楼的那束亮光

借着南楼的那束亮光□瑶鹰汉朝的时候有个凿壁偷光的故事:话说少年时期的匡衡勤奋好学,可是家里很穷,他白天干活糊口,晚上才有时间安心读书。可是他买不起蜡烛,天一黑他就犯愁。隔壁家十分富有,整个晚上灯火通明的。匡衡就偷偷在墙上凿

《太祖秘史》中的那几位格格 太祖秘史优酷

《太祖秘史》中的那几位格格哈哈纳扎青,姓佟佳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一任正妻(嫡福晋),后世称太祖元妃。  努尔哈赤是佟氏的赘婿,努尔哈赤本人也并不讳言,当时明朝政府亦称"佟努尔哈赤",于佟氏去世后才改回姓爱新觉罗。但皇族后代后来受

声明:《第三只眼 透过纪录片的那第三只眼》为网友醉酒叹挽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