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的突围之路



“山在城中,城在山内”不是围城

福建的不少企业精明有余、精细不足,还处于“管理的爬行阶段”,如果是“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这些企业就得跳出自己的“城”,拥有高瞻远瞩的视角

□ 本刊记者 赵敏

刚刚踏入6月的榕城,已经是一副潮湿闷热的面孔。虽然对于北方人来说,这样的气候难免有些不适,但福州城“三山一水”( 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的独特风貌,还是不禁让人有一种强烈要探究其“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特征背后独有的生态。

aihuau.com

6月2日-3日, “中国企业健康状况调查与诊断大型系列活动” 专家巡讲团一行走进了福建。为期两天的“共建‘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提升闽企竞争力”主题调研和企业座谈研讨等系列活动,让“大型活动”的管理专家和福建的企业家们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企业家们畅谈企业困惑和难题,专家们从实践的角度剖析和解读管理方法和路径。此次活动围绕“管理创新DNA”的主线,以管理讲座、管理产品及管理服务等形式为参与企业提供后续服务,推进企业对健康状况的认知和改善需求,并为企业带来切合企业需求的实用管理工具,同时“大型活动”的专家们也走进了企业,对福建的经济生态以及企业生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山是应该用来高瞻远瞩,

而不是用来遮挡视线

“山水之间,人杰地灵”。除了“三山一水”的造物恩赐,从古至今,港口也为福建承载了太多的梦想。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到郑和下西洋的探索,从孙中山《建国方略》对福建港口的描述,到福建省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的设想,港口建设始终都作为维系省脉的大计。

港口的意味深远。港口意味着更多的通路和视野,意味着更多的MADE IN CHINA 和自由贸易,港口还意味着回归和家园。

四年前,福建确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其后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内容。明确方向之后,省委书记卢展工为此倡导:“重在落实,重在运作”。

2004年5月,首届世界闽商大会在福州开幕,第一次给予闽商精神以文字定义——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闽商们正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闽商精神”,创造着八闽经济。  

福建的重大经贸活动接二连三,据此次“大型活动”承办方福建省慧茂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杨志群总经理介绍,其中有三大盛会非常著名。那就是每年的“5·18”海峡经贸交易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诸如此类的平台,已成为福建对外开放的一个个响亮的品牌。

按所有的这些外部环境和资源以及平台来看,福建应该是一个走在市场和经济前沿的地方,天时、地利、人和应该创造的是一份不错的经济答卷,但现实说明,在福建这样一个经过充分发展的地区,大部分企业正在经历着发展之痛,如何突破瓶颈,如何创新成为困扰他们的原因。

有时候好的环境带来好的机会,会产生好的结果,但有时候在好的环境、好的资源里面待久了,惯性的思维和方式,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症结,独特的环境和资源本应该是最好的发展优势,把握不住,优势也会变劣势。福州城是“山在城中、城在山内”,同样是山,它可以用来高瞻远瞩,也可以用来遮挡视线,同样是山,到底是做傲然坦荡的峰,还是做挡风避雨的屋,取决于什么样视角和理想。

那一坊一巷的精彩,

能否延续新一代的“人杰地灵”?

“做不大、做不强、做不久”的现象,就是没有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无法突破发展瓶颈。“中国企业健康状况调查与诊断大型系列活动” 的专家巡讲团根据当地的需求,做了《管理创新DNA的7个密码》的主题演讲,杨思卓教授从乘机借势到自造优势、从速度生存到模式创新、从追求效益到双螺旋结构、从摸石头模式到学习型组织、从单项指标到多维onmouseover=displayAd(1);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1);>绩效、从企业旗舰到产业集群、从财富积累到文化聚变等七个方面阐述了企业创新的方式,并和在场的200名企业管理者分享了生动鲜活的企业案例。陈德起教授通过《制造业的创新领导力的360°修炼》分析了福建制造业的机遇和困惑,提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趋势和路径,让在场的企业管理者感到分析有理有据,方法切实可用。

“大型活动”的互动和研讨环节一向是最受欢迎的,原因是企业可以把自己在管理和经营企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直接提给在场嘉宾,由嘉宾现场解答。在这个环节中,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的领导田毅、智囊传媒总裁傅强以及演讲专家们一同和企业进行了近距离交流。从中发现MADE IN CHINA和服务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创新通路,同样也看到了“重经营,轻管理”的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还处于爬行阶段,他们大部分精明有余而精细不足,管理的思想和方式保守而被动。

偏于东南一隅的福州,自古都很难挤进历史的聚光灯下。但有一个地方却将“人杰地灵”一词再而三地证明——这个地方就是三坊七巷。严复、梁章钜、林则徐、林旭、林觉民、林徽因、谢冰心、庐隐、郁达夫……翻动历史,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的生活背景都或多或少印现在三坊七巷。由于时间关系,“大型活动”一行专家没有时间一探坊巷之间的精彩,但只是匆匆的路过,这个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已经让人心生向往。“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个人杰地灵,出将入相所在,能否出现一批经济发展企业创新的弄潮儿,能否造就新一代的“人杰地灵”? 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福建省经贸委在今年提出,把2007年作为福建“企业管理年”,旨在深化福建企业改革,转变增长方式,建设福建和谐经济发展体系、繁荣海西经济区。政策有了,环境资源也不错,看来福建的企业要更多的思考如何练好内功了。

 中国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的突围之路
案例——

要虫视还是要鸟瞰?

从近年企业发展看,福建企业可以说是“精明有余、精细不足”——“精明”就是“经营”,经营头脑一流,“精细”主要是“管理”,管理扎根相当不足。“经营”和“管理”本为企业发展的两只脚,或有偏颇,则成跛足之态。通过和地方企业的深入交流和沟通,本次“大型活动”的专家杨思卓不无感慨地说:“企业在遭遇着发展和壮大的瓶颈,也都渴望着能做大做强,可‘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的原因是你有着恐龙的身子,却长着鼹鼠的脑袋,这个状态怎么可能飞起来?”

的确,福建的区域优势让这里的企业更早成为“走出去”的一个群体,也顺理成章地为“MADE IN CHINA”和“世界工厂”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经过改革开放的若干年之后,企业外部的大环境变了,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同时企业内部的员工素质也变了,文化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难。由于企业发展的惯性,企业家眼睛里面看得最多的还是订单,关注的是具体项目,只是不停地低头拉车,根本不知道抬头看天。此行参与小型研讨的一位外贸出口企业的老总向在场的专家们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做了这么多年企业之后,突然发现我根本不知道这个企业到底是为谁做的。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中小企业主的辛酸与呐喊!

本刊特别整理编辑了此次“大型活动福州行”企业互动环节的部分问题,除了现场专家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的建议之外,我们也希望通过《新智囊》这样一个平台,包括我们的网络平台“中国管理传播网”,形成有问有答的互动环节,希望企业的管理之痛,能够通过广大的管理服务机构以及管理专家的会诊,为企业指出相应的路径,给予适用的方法。更多案例和内容参见中国管理传播网。

商业模式如何转型?

企业:福州良品鞋业有限公司 

简介:外贸出口企业,产品是时装鞋。经过6年的发展,企业停滞不前,而且利润也在下降。希望能够转型。外贸出口的订单没有大起大落,但维持下去又没有利润空间,探讨能否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比如是否要从外贸转向内销?另外转型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如何融资是个大问题。

建议:转向国内,先做批发。或者找到合适的定位,做连锁零售……

留不住人怎么办?

企业:福建永丰针纺有限公司。

简介:外贸出口企业,专业生产各种高档贾卡花边、弹力网眼、绣花底布、网眼提花。员工稳定性差;成本高、利润薄;粗放式管理。主要工人来自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培养一个技术工人需要至少一年左右,但月流失率达到了15%以上。重技术,轻管理,文化建设无从下手。关键是如何能够留住这些来自各地农村的工人,减少人员流失带来的损失。

花絮:专家团一行人驱车刚刚进入长乐,就收到这样一条短信“福建永丰针纺欢迎您来到长乐,我们公司专业生产各种高档贾卡花边、弹力网眼、绣花底布、网眼提花,欢迎惠顾。来源:小区短信”,显示出了该企业在经营方面的努力,但进入厂区之后,专家一行也发现,管理精细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有时候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决定了员工跟企业的关联度。

建议:在工资情况与竞争对手没有太多优势的情况下,管理员工时需要多下一些功夫,比如丰富员工的工作环境,比如在大面积白色的厂房内增加一些色彩,布告栏多一些形式,丰富工人单调枯燥的生活……

onmouseover=displayAd(3);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3);>企业文化制度无法落地?

企业:福建马尾船厂

简介:1866年成立的老造船企业。发展至今,企业文化等多项制度名存实亡,根本就贯彻不下去。制度方面已经相对完善,但员工普遍存在抵触情绪。企业文化的制度体系为何贯彻不下去?制造业的企业文化和onmouseover=displayAd(4);onmouseout=hideAd(); style="BORDER-BOTTOM-WIDTH: 1px" onclick=linkClick(4);>人力资源问题如何解决。

建议:制度是在奖惩下推动的,制度和文化不是一回事——赌徒可以定赌德,但不可以定赌规。这是一个综合治理的问题,包括高层管理者的认可以及参与执行,包括细节管理的问题,制度完善需要循序渐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9977.html

更多阅读

李光斗谈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之路:创造全球认同的商业价值观

     代工:中国模式的致命缺陷  时代周报:有一种观点认为,打造自主品牌,进而走向国际化,对中国企业来说远远不是过时的理想,而是生死攸关的现实课题。对此你如何理解?  李光斗:必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做得最好的是开放,其标志是除

M2C:中国家电企业的突围之路

2010年7月24日,盘古(pangoo)CEO陈文辉宣布:“盘古正式进入内地市场,并将采用全新的DIY电视产品和M2C销售模式,突破中国平板电视价格战僵局,为中国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产品购买、使用体验。”这家注册于香港,崛起于欧美的液晶电视制造商,凭借M2C

中国高铁——创新之路 追问中国品牌的创新之路

对话特劳特伙伴全球公司总裁杰克·特劳特9月27日,王老吉凉茶、劲霸男装、东阿阿胶、香飘飘奶茶、大长江摩托、燕京啤酒等来自各个行业的品牌领导者齐聚一堂,是什么商业庆典吗?不!他们为杰克·特劳特而来。就在这一天,这位全球定位理论大

高档男装品牌 中国高档男装品牌稀缺的突围之路

系列专题:高档男装品牌   网络上曾经热传这样一句话:中国卖出8亿件衬衫才买得回一架A380空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因为中国男装在国际上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资格占据产业链上游去赚大钱。但面对国产服装很难在传统

第3节:前言 危局: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3)

系列专题:《中国经济裂变与转型之路:大变局》  以上就是本书写作的一个大背景。"在危机中实现转型"是本书所要讲述的核心内容。而关注中国经济如何实现这种转型,正是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  与其他一些相关书籍相比,本书有意略过了

声明:《中国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的突围之路》为网友穷游全世界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