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朋友把那种做土菜的老菜馆顾名思义称为苍蝇屋,当然是说这样的屋子就餐环境不怎么的,卫生条件相当挑战,甚至有些方面达到让人恶心的程度。但是往往在这样的地方藏着在其他地方,尤其是窗明几净的宾馆餐厅与大品牌餐厅里没有的美味。在我家乡的大丰有一种著名的鱼汤面,在我的记忆中,就是一个硕大的铁锅,再有一只铁笼子里面就有小鱼不断放进,在沸水中那些鱼儿很快煮熟,再向下很快肉就掉进汤里了,下一批鱼再放进去。那个地方就是非常简易的棚屋,简易的桌椅板凳,但是那个汤真的非常的鲜美。而在重庆,我最留恋的还是三黑火锅——黑屋、黑凳、黑锅子,那种老灶火锅的味道完全不是那种连锁品牌火锅的品味。我也觉得那些昆明与云南很多中等城市里面的看菜点菜的摊屋餐也是相当的好吃,那里炒的菜就着下饭,真的是非常的香。
我经常旅行,在旅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个地方的地道老味道餐馆实际上是代表那个地方人文的最重要的知识点。在老挝的时候,虽然满街的越南菜、泰国菜、法国菜,但是我真正的成就感来自于找到了一家地道的老挝菜馆。在古巴,我们甚至放弃了已经交给一家旅游餐馆的定金最后去了本地一家老牌的餐馆,从老酒到老菜到老侍者,我们找到了很大的乐子。2004年我去葡萄牙的时候就和一个巴基斯坦的朋友在会议中间溜出来找到一家本地小餐馆吃饭,一扫在宾馆呆了三天的闷气。在旅行中,我是很不甘心被旅行社象一只猪一样地安排在一个饲料桌上去吃在中国大家基本不吃的所谓旅游餐,而去寻找本地的特色食物,实际上那样的食物不只有特色,而且比较便宜。
现在的餐馆在数量上增加,在环境上改善,在味道上趋于一致,但是这正如我们吃到的快餐的道理一样,在商业化地快速复制能力加强,商业规模扩大的同时,特色化的餐饮实际上是在被削弱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渐渐在就餐环境中迷失了就餐的欣赏与品味能力,而变成了机械化的就餐机器了。苍蝇馆在这样的潮流中不断地消失,流逝,甚至被妖魔化,我相信也许10年以后,那类特色餐馆要么就永远地存入历史记忆,要么就成为了被保护与抢救的人文遗产,标本化地在城市里面孤零零地有那么一处两处,而且我相信,那个时候真的要去吃到,还需要有考古能力才可以找到呢。在这个意义上,我鼓励大家到了各地一定不要只去吃你到处可以吃到的大馆子,就去当回苍蝇屋顾客,这能让它们存活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