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无钱莫举”。古人用简短的六个字道出了“钱”的重要性,实际上,它是道出了“金融”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大分工条件下的商品经济,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的获得,都需要用金钱去交换,更加凸显“万事无钱莫举”的深刻含义。关键是,这句话适用于全体社会公民,而不是针对特定的人群。金融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其重要性犹如人体中的血液,不能有须臾的梗阻。
1991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中共上海市委领导同志汇报了浦东新区在开发中实施“金融先行”的经验,邓小平同志十分赞赏。他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见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谈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6页。)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邓小平金融理论中最重要的观点,由此形成。这一论断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形成我们研究和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总的指导纲领。
今天,要是有谁说金融是一团死水,恐怕没有多少人提出太多的不同意见。因为直接证据就摆在人们眼前:股市低迷、银行坏死帐有增无减、民营企业和农户贷款难等等。
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对银行的绝对垄断。在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保留国家对银行的垄断,实际上属于一种权责利“非对称性”行为,国家占有了不该占有的资源配置权。而国家对银行监管不力以及银行自身内控机制缺失,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权最终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并为他们从事金融犯罪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可见,国家对银行的绝对垄断其结果实际上是养肥了少数特权阶层,而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则被隔绝在金融服务的圈子之外。
第二,法制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缺失,使直接融资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大量挪用上市资金和接二连三的贪污腐败事实表明,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实际上已经演变成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个渠道,而不是资源配置的载体。
第三,在国际金融领域,对资本帐户的管制,限制了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使中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运作与国际资本运动脱钩。导致中国的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无法有效地利用境外资金调剂余缺。也使中国证券市场完全游离于国际大市场和国际资金的大循环之外,中国的证券市场的运作成为名副其实的“死水”里面行船。(通过引进“FQII机制”所引进的少量外资只是杯水车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第四,信用垄断的负面作用。从各种媒体已经披露的大量金融犯罪案例来看,信用垄断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权贵阶层滥用国家信用和官商勾结挖国家墙角的行为。
第五,“与民争利”使民众对金融政策丧失信心。在国有股问题上,在新股采取溢价发行(IPO)时,广大股民就已经吃亏了,现在,有关部门在国有股全流通问题上,还要坚持国有股按市价上市全流通等等,各方面争持不下,导致中国股市接近崩溃的边沿。国有股在已经占了很大便宜的情况下,还要与民争利,还要从亏损累累的股民身上剥下一层皮来!这直接导致部分民众对金融政策丧失信心。
第六,民间信用缺乏与地下金融活动猖獗并存,暴露出金融制度基础的缺失。机构管理、信用理论和信用制度等宏观政策都还没有落实到“以民为本”的基本信念上来。社会底层或草根阶层在信用上的恶性循环使得其正常的经济活动受到不利的影响。
2005年,人称“改革攻坚年”,攻坚,攻坚,金融领域要数最难的一关。金融这一关不过,这团死水就会发臭,就会坏中华民族的大事。
金融这一关过去了,就会迎来满盘皆活的局面。还是小平同志说的好:“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