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终于闻到了春天的气息。
2003年,中国网络经济不仅从在线游戏、短信产品和及时通信等新业务中收获了实在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寻找到产业发展坐标,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后者帮助网络经济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一如网络经济刚刚兴起时的情形。所不同的是,新一轮网络经济的投资热潮没有再被刻薄地形容为“烧钱”。因为,这些投资不是为了被热炒的新概念而来,也不是为了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来,它们落实在具体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上———短信、电子信箱、网络游戏、搜索引擎、企业服务、网络广告等等。
告别概念炒作和粗放式经营,避免高消耗的增长,理性地、有效地投入,是网络企业从“泡沫英雄”“咸鱼翻身”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宏观经济领域,这一原则同样有效。
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存在过热现象”的争论已有时日,有专家认为,2003年我国投资增长速度之高与上世纪90年代经济过热时期类似。在这里,有些数字比较或许更有意思。回看经济趋热的1992年,GDP增长率为12.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为37.6%;而2003年前3季度GDP增长率为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30.5%。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1992年为2.9倍,2003年前3个季度达到3.5倍。当然,这当中有投资滞后效应的因素,但是,即使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这样的投入产出比仍然是令人惊讶的。
投资效率低下,反映到具体的经济生活中就是:生产能力不切实际的夸大,超过有效需求规模;一些建设项目投资回报率低。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被“烧掉”了。
笔者赞成高投资对经济高增长的作用,但如同网络经济曾经面临的问题一样,高投资必须是落实在有效需求上的,必须产生效益。当年网络经济刚刚兴起,大家光顾着吸引眼球和“画饼”,根本忽视了寻找与消费者“亲密接触”的通道,自然是“高处不胜寒”。而就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房地产市场而言亦是同理。在相当多目标远大、直奔“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房地产的发展坐标是落在“国际化大都市”之上的,豪宅、别墅遍地开花也就不可避免。大坐标之上,这类住宅与市场有效需求之间的距离被忽视了。
现在,网络经济终于意识到这一问题,从“天上”回归“人间”,我们的其他领域经济将怎样?至少眼下传来的一些信息并没有给人带来多少安慰。各地区发展计划中,确保投资增长仍然是重中之重。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因为2003年度的两次“电力危机”,眼下不少地方正加紧建设电厂,从电力供应最为吃紧的长三角地区,到能源基地的西部省区,大有大干快上“电厂”的趋势。笔者希望,各地在进行此类投资决策前,能够对市场有效需求能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和测算,能对宏观经济走势能有一个相对理性的判断。不要让如此大的投资,变成银行的呆坏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