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华东交通大学葛力力老师的答复
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内容摘要] 为答华东交大葛力力老师的商榷,就“点菜消费”是否欠科学、学生学习是消费过程、高职生对文化课有说“NO”的权力、课程与教材的概念、学生学习应讲求效益等问题,在经济学语景下谈谈个人的认识与观点,仅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文化课 点菜消费 学术争论
《职教论坛》2007年9月(下)刊发了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葛力力老师《关于高职文化课的“点菜式教学”——兼与柴福洪老师商榷》一文,对本人在《职教论坛》2007年6月(下)上发表的《从经济学角度谈高职院校特色建设》一文提出质疑。本人知道的第一时间是2007年11月30日晨,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一副教授处得知。当阅读原文后,心情比较激动,激动的是:学术争论今天终于来到本人头上了;本人的观点终于有人“批评”了,辩论的机会来了;高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确需要争论,学术问题本来应该是没有权威,理,才会越辩越明。在此,答复葛力力老师如下:
一、“点菜消费”概念是科学的
本人理解,葛老师指出“点菜消费说法欠科学”,其实不是说这个概念没有科学性,而是说这种说法没有听说过,推出这个新概念,没有根据、权威,所以不科学。这种认识,本人不敢苟同。
第一,点菜,是生活语言;消费,是经济语言。二者的结合,是生活中通俗的经济语言,没有人听不懂,本身也不会发生歧义。把它用到高职文化课教学,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是最简便的表达方式。
第二、“点菜消费”出自本人的《从经济学角度谈高职院校特色建设》一文,它的背景和语景是经济学,用通俗的经济语言说事,正式好符合该文的主旨与背景。
第三、课程,就是老师生产的产品(或商品),学生学习就是在消费这些产品(或商品),与经济学的生产与消费过程相似,借用经济学消费概念来表述高职文化课教与学的关系或过程不无不妥。
第四、教育学与经济学极少交叉,在经济学语景下研究教育问题,教育学产生一两个新概念,是十分正常的事,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应该认为过去没有这种说法就不科学,对于概念来说,科学就是有道理的说法,没道理,就是不科学。新说法不等于不科学,如果世界上没有这种说法就不能说的话,教育学还是科学吗?任何学科都没有不允许有新说法的规定,如有,那不是科学,就是宗教了,即使是宗教也有新说法,不然,哥白尼怎能平反。
第五、即使“点菜消费”的含义与教学实践有些冲突(冲突必然存在),只能说它“欠妥”,不是“欠科学”。
二、“学生学习等同于消费”没有错
教师授课,学生学习,按信息经济学的观点,教师提供的是信息产品,学生正是在消费这种特殊的信息产品,学生学习过程就是消费过程。
学校是培养人的机构,生产的是人的劳动技术和能力等。课程是生产人的劳动技术和能力等消耗的原材料。在这种意义上讲,学校是生产单位,而且是人的第二次生产,第一次生产是父母,只生产生理上的人,学校生产人的现代劳动能力。
生产就有消费,教育过程就是生产消费过程,从经济学意义上不仅讲得通,而且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因为,产品质量决定生产单位的生死存亡,生产不出高质量的产品(人的劳动能力)的学校,必然在人才市场上被淘汰。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就是在坚守“知识文化”的阵地,不愿向“技术文化”转移,为学识而教,不为人的能力而教,全国所有的普通高等院校,都向清华、北大看齐,力争成为全国一流、世界一流。这种愿望是好的,但不现实。总有一天普通高教要分类发展。
高职教育,正是高教分类发展的“带头人”,它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对高职教育的任何研究与探讨,都应该是允许的。因为它在我国产生的时间短,理论、实践各方面准备不足。借用其他学科知识来认识新型高职教育,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用商品市场规律看人才市场规律、看生产过程规律,没有什么不妥,它将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野。新视野下的新观念也要受到实践和人才市场的检验,现在说它妥与不妥没有根据,受到传统教育理念人的指责,是在所难免的。
“学生学习等同于消费”是信息经济学理论下的教育观念,它本身没有错。大而化之,“教育产业化”若是在信息经济学理论下的提法,也是对的。这句话可能引出更大的争论,与教育部的说法完全相左。
三、高职文化课学生“点菜”说“NO”应被允许
高职教育,湖北省从2006年起,95%以上是应届高中毕业且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只有5%以下是中专毕业且参加全省中职生高职统考的学生,取消了五年制初中起点的高职教育。这是《从经济学角度谈高职院校特色建设》一文写作的高职教育环境。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本人从文化源头上研究发现,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是知识文化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是技术文化教育体系,它们是不同类的教育谱系。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传统说法是“够用就行”,最新说法是“生物模型(普通高教是宝塔模型)”,所以,“宽基础”的说法在高职教育里是行不通的,知识文化教育传授的是知识,技术文化教育传授的是技能,二者追求的目标不同,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需求也不一样。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生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劳动者来说,其基础知识储备已经差不多了,只是相对技术和能力教育的需要填平补齐。
从“多元智能”理论上看,我国所有学生在高中以前的基础教育中,都以知识型类别培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选项拔,对智能型人才是公平的,但对非智能型人才来说,是不公平的。目前,高职生源按智能型选拔的全国考试分数,是相对是最低分数档的一类,他们经12年以上的文化课教学,养成了对社会劳动和谋生没有多大直接用处的文化课教学,本能反感的现象大有人在。尤其是与基础教育没有多大区别的高等语、数、外三门课,表现更为突出,延续死教硬灌的方法,其效果不佳,从经济学角度看,是高投入低收益的不经济的教学行为。
文化课在高职的教学,无论从多元智能理论、现实效果和高职生文化基础知识需要角度看,都必须改革,这是高职基础课老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高职不仅文化基础课要改,就是专业课也面临非改革不可的境地。高职文化课既不是“两课”,也不是专业课,“点菜消费”应该是允许的,学校也有这个权力。不管谁愿意或不愿意,高职基础课老师再想一门课、一本书,教一生,已时日不多了。
四、课程与教材不是一回事,学生学习要讲效益
课程与教材是两个概念,课程是规定教学目标,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等,致于用何种教材教学,学校甚至老师都应该有一定的权力,文化课从技术角度看,数学和外语改革的难度相对要大一些、大学语文相对实行起来难度要小一些。
老师按各自的研究方向,发挥其特长,编写适用的、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并不是“随意去编”。例如大学语文,到了高等教育,再不是识字、学语法、掌握写作方法,关键是要向学生传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授民族魂。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现代文学、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国哲学,甚至民间文化与民俗学等等,只要材料组织得当,教授有方,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这应该不是问题。
学生自由选的课,也不是完全自由的,对他的专业方向肯定有限制。给学生这种自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收益的行为。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效益最大化要求,是资源优化配置,是帕累托改进。
高职文化课教学“点菜消费”,本质上是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高职文化课教学中的运用。它必然会引起方方面面的反应,它是学术问题,也有利益因素,争论,是改革的开始,谁对谁错不要紧,关键是高职文化课改革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高职文化课教学,再也不能做高投入低收益,甚至对个别学生来说无收益的蠢事了。
把高职学生分成等次,重组教学班,教授文化课,不是什么先进经验,没有从根本上由“我教什么你学什”到“你想学什么我教什么”的改变,我院英语教学分级授课,实行过多年,有一定的效果,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高职文化课教学的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我还写过一篇在高职实行“通识教育“的论文,这里,恕不再占用版面了。
以上答复,不知是否能释解您的质疑一二,仅供参考与批评,谢谢葛力力老师!
2007年11月30日星期五
作者简介:柴福洪, 男, (1957年5月--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研究方向:公共经济、高职教育
联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713-8348688 传真: 0713-8345265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