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脸谱基本知识 保留比推广理智,京剧,昆曲等国粹是该呆在博物馆了!](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311268983443.jpeg)
近几十年来,作为文化国粹之一的京剧,昆曲等古老艺术剧种日益受到艺术界和政府的大力拯救,不少剧作家和艺术工作者千方百计地希望如今的青少年能够传承,不让她们的艺术瑰宝失传,这样迫切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毕竟京剧,昆曲等古老艺术剧种凝结了几代甚至几十代老艺术家的心血,承载着我国太多传统文化的积淀,后人把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守住确实责无旁贷,可我们也应该看到京剧,昆曲等国粹虽然至今仍然散发着古老的风韵,但毕竟时过境迁,人们的生活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节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年轻人多元化的文化与兴趣选择,硬是逆时代潮流而动,不顾客观现实,企图改造古老剧种,这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浪费了一定的文化资源。本人倒以为既然京剧,昆曲等国粹老树开不了新花,她们就该呆在博物馆了,而不是拼命耗财耗力向民间灌输 据了解,国家和文化部门以及某些地方政府每年不惜投入少则上千万,多则几亿的资金进行国粹文化的保护性挖掘,有些地方为了打造文化大省和旅游经济也纷纷古老国粹文化的重塑工程,然而文化发展的规律使然,尽管政府,艺术家与文化部门以及剧团开办了数不胜数的小学生,中学生剧团,并且遴选了优秀节目也在各大校园四面开花,甚至还举办了京剧,昆曲等古老剧种的艺术节,但往往事与愿违,吃力不讨巧,也许当时广泛热闹的宣传能够引起一些同学的兴趣,好奇,不过风气一过依然是门庭冷落,叶枯花谢,更加匪夷所思的是一些地方竟然不去为创新艺术发展上下功夫,却一个劲儿地忙着申请什么世界文化遗产,比如今天韩国说端午节是他们的,明天日本说中医是他们的,便搜肠刮肚地把所有人们能够记得的文化古迹和艺术门类想登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册上,好像如此便保住了祖宗的宝贝似的,其实不然,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不自信表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一体化也成为必然,要想始终保持世界文化先进性,固然民族的文化因为具有特色而可以吸引世界眼球一时,比如中国武术,但新鲜劲一过,你又不可能象核心的科学技术或医药配方一样只要保密工作天衣无缝就可以长盛不衰,文化艺术如果没有创新就只能是被淘汰的命运,何况京剧,昆曲等国粹有太多的民族文化旧习俗与语言习惯作为沟通前提!不要说外国人就是国人除非从小受到相关艺术熏陶的老年人外,今后有几个人愿意坐在剧院里看几个小时的京剧,昆曲?那显然是不现实的。 退一步讲,当然让世界和后人保留一份不失真的文化记忆包括对京剧,昆曲等国粹文化的了解也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事实上,京剧,昆曲等国粹文化融进了国人的一段时期的生活缩影,包涵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审美,将他们比喻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并不夸张,外人和后人完全可以通过他们研究古人的情感与心理,道德与风俗以及人情世态,因此,使中国古老文化有一个不断代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演变印记,无疑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这些并不需要旧瓶装新酒,搞些不伦不类的裸体京剧,变种昆曲来迎合现代人的口味,那是在糟蹋国粹,不是在真正弘扬国粹。我看,由京剧,昆曲等国粹文化自生自灭符合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濒临灭绝的动物的保留一样,剧种的冷冻与凝固在博物馆或者怀旧性主题公园倒是他们一个好的去处与归属,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