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就是让受教者在施教方的作用下养成一定模式的生活方式,形成特定的德行。我个人对我们的德育的感悟:受教育者在受教以后能够最长久地、最有效地、最愉悦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持续发展进步的事业。因此受教者的生活方式在在都要体现自己能够最长久最有效最愉悦地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持续发展进步的事业,并由此形成自己的全部德行。

德行就是按一定道德规范展现的行为集合。行为指的是个体所有动态和静态占有一定时间的存在。个体在其有生期间,行为是不断地持续地发生着,个体有生的一项主要标志就是个体存在着持续不断的个体行为。每个个体行为都有其独立性,有其本身的特征。并且存在着这个行为的一个行为场,同时存在一个以该行为为核心的一个行为团。行为有自觉行为和非自觉行为,自觉行为是在个体主控下操持的行为,非自觉行为是个体无需主控而自然呈现的行为。人们大量的非自觉行为是在人们长期操持相应自觉行为后形成的。 从以上关于德育的认识中,不难发现,德育是不能仅靠说教来完成的。受教者接受施教者的教育,首先展现在模仿上。德育的施教最直接最生动最有效的施展就是施教者的行为,特别是施教者大量生动的活灵活现的非自觉行为。曾经有一位德育专家讲过这么一句话:“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切存在就是德育的施教。” 德育的成果反映在学生的行为上,学生的行为展现出能够最长久地最有效地最愉悦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持续发展进步的事业服务,此时对该学生的德育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学生的行为不能够展现出可以最长久地最有效地最愉悦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持续发展进步的事业服务,此时对该学生的德育就是失败的。 学生经常感受到施教者的行为,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不自觉地就开始了局部模仿或是整体模仿,这种学习是无需强调无需布置的,是一种极其自然的学习。这种学习是经常进行的,自然发生的。而许多施教者往往不清楚这种教育的存在,不认识这种教育的有效性。不是常常还有一些教师会说:“怎么进行德育啊?我的学科怎么进行德育啊?”殊不知,每一个教师每天和学生在一起时,他的所有行为都在对学生进行着德育。学生们在有意识地或是在无意识地模仿着教师的行为,他们在自然地接受着教师的德育,教师也在把自己长期所接受的德育成果自然地向自己的学生传授着。德育的自然连续作用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就是在不断地雕琢着受其作用的每一个受教者,如果用一种更普遍的社会语言来阐述这一客观存在,那就应该说:每一个个体的行为都在产生着影响,也就是该个体的行为所产生的作用。这些作用中必定大量包含着道德的成分,由此,这些作用就汇聚成德育。 学生接受的德育不仅来自教师,还来自家庭与社会,学校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的家庭和其所接近的社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