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化繁荣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文化在更广泛的层面上繁荣发展



 

 促进文化繁荣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文化在更广泛的层面上繁荣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日益受到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国家发改委在《推进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要求。随后由国务院下发的《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又一次强调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则在“十一五”时期国家文化发展布局和体现政府职能上给予“公共文化服务”以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今年8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公共文化服务”之所以得到如此重视,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首先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在当代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诉求。但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前苏联群众文化理论的影响,在既往的文化工作中,我们更多地注重了文化的教化功能,忽略了文化的游戏和娱乐功能,宣传大于娱乐,教育重于服务,从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这也严重地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政府管理模式并没有伴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而结束,以文化管制为主导的文化管理方式,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缺位。

其次,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不发达,在文化建设上我们存在着太多的欠账,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文化服务网络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日益提高。政府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却没有跟上这一步伐,甚至于有所减弱,很多原有的文化设施被以“以文养文”的借口挪作他用,或者被撤销、拆毁,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巨大缺口。而现实中存在的经济的区域性不平衡发展、农村与城市经济的极大反差,又使得本已薄弱的公共文化服务在那些经济发展不发达地区更为缺乏。

第三,从科技发展的角度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实现手段的发展,近年来,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远程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使这些新的文化活动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进行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方式却远远落后于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第四,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对财富掌握的多少及对财富获取方式的不同理解,相互间产生了新的矛盾。这种矛盾由于缺乏共同的社会精神及道德观念而日益激烈。从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前提下,建构起新的文化观念、道德伦理,使全社会重新凝聚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旗帜下,汇聚成新的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五,从文化发展的视角看,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依赖于文化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文化生产力的解放有赖于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这也是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达成的主要目的之一。一个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有效的弥补“市场失灵”所带来的文化产品生产的障碍,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有力地推动政府职能转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保障。

十六大以来,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累计达到580.82亿元,年均增长22.5%,2006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比2001年增加88.6亿元。五年来,全国大中型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显著增加,其中中央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62.18万平方米,中央补助1186个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共5亿元。这也带动了各地对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的投入,各地配套资金达到14亿元。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五年来,国家投入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近2亿元。流动舞台车工程拟投资3亿元,购进1000辆车,现已完成投资1亿元。2003年开始实施的送书下乡工程,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投入1.56亿元。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已完成投资1亿多元。

此外,国家还启动了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在内的五个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送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文化活动室”,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1998年开始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已实现了全国已通电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解决了近亿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将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己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基本解决广大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多套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改变农村部分地区广播电视覆盖滑坡的局面,促进城乡广播电视协调发展。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实施以来,迄今已覆盖4226个基层点,服务覆盖到乡镇、社区、军营、企业、学校。目前,已整合数字资源量达到58TB,相当于1500万册电子图书或55560小时视频节目。

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8亿元,用于扶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全国共补助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项目1086个,总建设规模达197.7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7亿元(中央补助4.8亿元,各地配套自筹资金12.2亿元)。到“十五”期末,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将基本实现。目前全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762个,文化馆3226个(含群艺馆),文化站38362个,初步形成县、乡两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和文化部将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9.4亿元,带动地方配套资金约25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而实施的。该工程实施以来农村电影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初步改善,农村电影覆盖面不断扩大,数字化放映逐步推广、片源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次明显增加。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农村电影放映队3.75万支,全年放映电影422万场,观众超过14亿人次,西藏、内蒙古、宁夏的部分地区已率先实现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将实现广大农民群众一月看一场电影的公共文化服务目标。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是一项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利国惠民工程,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已有20多个省(区、市)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共建成“农家书屋”4996家,其中,江苏建成“农家书屋”1517家,河南建成“农村书屋”1050家,浙江建成“农家书屋”780家,北京建成“益民书屋”522家,甘肃建成“农家书屋”404家,重庆建成“农家书屋”180家,四川建成“农村书社”150家,贵州建成“农家书屋”113家。加上原来各地新闻出版局在农村基层建立的各类书屋,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已建成各类“农家书屋”10000余家。

国家一系列的发展政策和措施,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的窘困状态,使得一些已经沉入死寂状态的基层文化又一次展现了生机,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但是,现实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存在着许多矛盾与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首先,由于长期以来对于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认识不足,导致公共文化服务无法常态化。这个问题至今依然严重的存在。由于我们的文化工作历来重宣传教育,于是文化工作的习惯以运动式的文化活动为中心,往往以文化活动代替日常的公共文化服务。这种活动式的工作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可以造成极大地宣传效应,但是费时费力,同时为了达到效果,往往抽调公共文化服务的精锐人员,造成正常的公共文化服务无法开展。而文化活动又因为种种限制,公众参与度有限,从而难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因此,我们有必要为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并建立公共文化常态化的运行机制,从法律、运作方式等各个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正常运行给予保证。

其次,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文化供给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瓶颈。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条件,有了产品才能保障服务,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文化产品生产的限制过于苛刻,导致这个具有巨大潜力的产业无法启动。近年来,我们虽然一直在倡导发展文化产业,但是各种政策的瓶颈、认识的瓶颈、资金的瓶颈、人才的瓶颈、地方保护的瓶颈,尤其是税收等种种优惠措施难以具体实施,使得这一产业步履艰难。这就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推进这一事业,让公共文化服务有充足的产品来源,由此才能极大地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第三,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与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方式存在着极大的矛盾,难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虽然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在过去创造了很多群众文化方式,但大多数的仍然是停留在传统活动和“老老少少、蹦蹦跳跳”的模式之上,文化服务方式单一,且跟不上时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中罕见当今新兴的网络文化服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城市改造及城市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这一变化必然导致人们更多地寻求新兴的、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享受,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也有待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备,极大地阻碍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体系、设施网络、生产供给、资金人才、组织及运作评估等方方面面都不成形,尤其是缺乏科学的、成文的制度约定,许多做法无据可依,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便利性、普惠性以及可持续性都难以实现,要求我们尽快地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保证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惠及全民、造福后世,保障社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工程,需要我们长久不懈的努力。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努力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一定会取得卓越的成效,广大人民群众在不远的将来将享受到今天难以企及的公共文化服务,我们将进入到一个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权益有所保障,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复兴的新时代。

文章发表于中国艺术报第644期(2007年10月16日)十七大特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1032.html

更多阅读

浅谈谷歌的企业文化 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企业一年的发展靠领导,三年的发展靠制度,十年的发展靠文化。可见企业的发展有赖于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续。进入市场经济后,企业的价值观和职工的价值观,企业和职工的行为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旧价值观的交合,既有继承弘扬,又有冲突

客户服务体系流程图 打造与客户互动的服务流程

     几年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律,该项法律要求美国政府机构必须发展组织架构,以展示IT是如何支持各个机构完成工作的。这项法律的出台以及有关工作已经有效地改进优化了美国政府组织架构的状态。首先,政府机构的业务架构能够经

声明:《促进文化繁荣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文化在更广泛的层面上繁荣发展》为网友长书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