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实践和研究的课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呢?学习新课标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认识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二、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
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我们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来看,学生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他们有主动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打破单一的、落后的教学方式,多采取自主式、讨论式、探究式,少采用独白式、讲解式、陈述式的方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教师转变了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还能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只有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转变学习方式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四、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是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的学习转向全面学习。
教师要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做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实践中学、探究中学,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
在当前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一些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不断涌现,法国的“做中学”活动,美国的“动手做”方案,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等,这些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采用的是一些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都致力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就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确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