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再度提出了建立“国家阅读日”,这也是他连续第五年提出相同提案。同时在提案上署名的还有著名作家王安忆、张抗抗、梁晓声、赵丽宏等人。朱永新曾表示,当前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有极大关联。
这一提案尽管在网上引发了争议,但多数网民对此表示赞同。大家普遍认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现在开始做总还不算迟。但我却不以为然。就算国家用行政立法的力量设立了“国家阅读日”,从现在开始国人就能形成一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热潮吗?国人从此就能变得爱读书爱看书了吗?要知道现在早已经有了“世界读书日”,我们与世界接轨也已经有了好些年头了,但这个“轨”接上了吗?建立“国家阅读日”只是增加了一个好听的节日名头而已,于国人读书习惯的养成、阅读率的提高并不会有什么大的帮助。
尽管中国古代早就有劝人读书的诗了,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能获得做官的敲门砖,人们读起书来也是废寝忘食天昏地暗。而到了现在,时代大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不利于读书习惯的养成。先不要说毕业即失业,就业的压力使得大学生们失去了读书的动力。单说现在的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一切以考试为中心,那里还能读书啊,只能“读考”了,读几本考试的教材、参考书、习题集而已,像培根说的“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式的读书就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了。语文学习应该说是培养读书兴趣的主要途径了,课本里有时候也会难得的有一两篇好文章,但让人尊敬的语文园丁们早已经习惯了肢解手术式的大手笔教学,或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或写作特色,或对外国或对本国腐朽黑暗现实的批判,于是乎呜呼哀哉了!本来还有读书愿望的花朵们不是被吓得花容失色,就是大起逆反心理,最后绝大多数花朵对读书失去了兴趣。这或许正是学校里培养不出读书人的原因所在。至于社会上,读书人要么成了迂腐的代名词,要么成了贫穷的同路人,相反,那些不读书的却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八面玲珑于官商之间,左右逢源于学界当中,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族,让多少兀兀以穷年的读书人羡煞慕煞。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呆久了,谁还愿意去读书呀!要想让国民热爱读书是需要一定的读书环境的,我们不妨看看世界上最爱读书的犹太民族是如何做的。犹太人热爱读书喜欢学习,可谓历史悠久。在古代,不少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摆放着各种书籍,因为犹太人相信,在夜深人静时,死去的人们会出来读书。为了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中,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小孩则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的,读书会对人生大有裨益。据统计,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全球之冠。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以色列的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份报纸售价6美元,订一份报纸每月需要100多美元,而普通以色列人对订阅报刊十分慷慨大方,每家每年都要订阅好几份报刊。
在犹太人眼里,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而中华民族的读书,早以前是为了踏上仕途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现在则是为了找个体面的工作,总之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做怪,真心实意的读书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
让人敬佩的是,犹太人爱书且从不焚书,即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也不会遭到被焚毁的厄运。而我们呢,焚书的丰功伟绩可谓史不绝书。最古老最著名的当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过与解放以后伟大舵手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比起来,其影响和规模都要逊色多了。在那个红色年代里,为了保持万众一心,除了马恩列斯毛鲁等人的书外,其它书都在“焚书”“禁书”之列。你说,有着这样光荣“焚书”传统的民族,怎么可能会真心实意地读书呢?
更主要的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读书改变了犹太民族的命运,不仅智慧装在他们的脑袋里,犹太民族涌现出了众多的科学家,而且金钱也装在他们的口袋里,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
犹太民族的读书之路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发,那就是要想让读书在国民中形成一种热潮,形成一种习惯,就必须彻底屏弃那种“斗鸡走马胜读书”、“纨绔子弟成贤能”的庸俗观念,让读书成为改变人命运的一种力量,让读书人在现实生活中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因此,从方方面面创设有利于读书的长效机制,才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的大事。而呼吁建立“国家阅读日”不过是舍本逐末,除了能暂时吸引公众的眼球,让人们多几声感慨的叹息外,还能有什么作用呢?
2007年3 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