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把握住,一种产品的市场,在什么时候能达到“性成熟”的程度。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在我们的一些企业家里,至今还认为,“资本是投入的产物”。难道资本不是投入的产物?是的,至少在今天,人们应该能够认识到下述原理的存在——投入与产出,未必一定成正比,有时也会成反比。否则,如有人还认为“资本一定是投入的产物”,那将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了。除非,他生活在短缺经济时代。
对立·矛盾·性排斥
笔者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当一种产品的市场遇到挫折时,便预示着该产品的市场马上就要到来了!怎么会是这么一种情形呢?难道是市场在与人们开玩笑乎?否。笔者以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一个跟本原因在于,是由于人们的失败造成的。失败难道还具有上述功能?是的,因为正是由于人们在前期的那种折腾,培养了市场。
市场难道是通过人们的“折腾”给“培养”出来的?是的,这是因为,供过于求不同于供不应求,生产什么就能够销售什么,而在一般的情况下,在供过于求时期生产的产品,往往具有新产品的性质,因为只有新产品,才具更有潜力,而追求潜力市场,又是每一位投资商梦寐以求的事情。当然,从另一个方面去看,传统产品、市场早已经被人占领,很难进入。
于是,如何在一个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便成为一些拥有一定资本,挣了点钱,决心大干一场而“折腾”一下的理由。然而,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市场对待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首先都是排斥的。这就如同相对象,一见钟情者固然有,那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的人还是需要见上几个的。这倒不是说先见的人不好,而是说与一个陌生的人见面,毕竟不了解他。
尽管有介绍人或者说推销员做工作,对于准备购买它们的人来说,如果不了解对方,恐怕谁也不愿意轻率。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是,有一点又不能否认,那就是,率先进入市场的人的“折腾”,对于消费者最终下定购买该产品的决心,无疑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经过前期投资者的“折腾”,也能够使消费者获得了比较的可能。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同一消费者对同一产品、市场,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第二,其他消费者的进入,对尚未进入的消费者来说也具有启示意义,尤其是当拥有某种产品逐步成为一种时尚时,还没有拥有者或者说观望者势必会有某种失落感。而这一切的一切谁又能说与前期的人们的“折腾”无必然联系?也正是由于如此,笔者才说是他们培养了市场。
失败·创伤·性成熟
那么,对于一个市场的是否已经成熟,有没有一个识别它的标志?当然,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如此,作为一个已经成熟了的市场来说,其“成熟标志”在哪里?笔者以为,“标志”就在于她是否业已有了“创伤”。何谓“创伤”?市场还有创伤?是的,用句歌词来说,就是“不经历风雨,难以见彩虹”。下面,为了把问题说清楚,笔者不妨先给大家举个例子。
比如股民入市时间,最好是选在“交易大厅”门可落雀的时候;比如,对于养猪的人们来说,应该选在猪肉积压,或者说猪肉最不值钱的时候;再比如,搞互联网的人,应该选在“先驱”们都快要把钱“烧完”的时候。诚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市场已经对他们产生了排斥反应。如此,我们是否可以把上述,理解为是企业、市场已经有了“创伤”了呢?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上述讲的“创伤”,理解为是市场的“性创伤”,也可以理解为是企业的“性创伤”——这种“创伤”也会表现在人的成长发育阶段;诚然,我们也可以把上述理解为“性成熟”。换言之,如果市场非处于“青春其”、“发育期”,市场的情绪也不那么坏。
显然,了解市场是否已经“性成熟”,从识别其是否已经用有了“创伤”入手,是比较科学的。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从“是否拥有创伤”,来鉴别一种产品的市场“是否已经成熟”的问题。而笔者之所以要赋予企业、市场、产品、成本性别,其意义,也就在这里。
简单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察:第一,看是否已经有人、有企业受到过挫折,并从市场上败下阵来。在一般的情况下,这时候进入市场比较合适;换言之,越是有失败者被市场抛弃,说明市场越有潜力;用老子的话说,这叫做“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意思是说,“要善于逆潮流而动”,即越是有人陪了钱,我们越是要进。那么,何谓“弱者道之用”?由于这个问题非用几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须另辟一单元,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在吸引读者的眼球,那么,笔者就更没有继续阐述下去的必要了。在上一个单元,笔者发现王思童发了个帖子,实在感到不解——政府官员是否都有这么干事情的嗜好?难道他不知道,“性”即“阴阳关系”,在“老子哲学”中,是精华所在?难道他是生活在真空里?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要反对别人?没有性,有宇宙、生物、人类和他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