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研究报告 宁夏建设创新型社会研究报告



当前,全球经济出现长期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断加大。受此次金融风暴波及倒下的中国企业,多数是缺乏自主创新的企业。因此,国务院在新近出台的十项扩大内需措施的第六项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宁夏”,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为更好的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实现新跨越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创新型宁夏战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实施,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要保持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快创新型宁夏建设的步伐,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区域竞争力。

一、加快创新型宁夏建设进程的现实基础和后发优势

(一)加快创新型宁夏建设进程的现实基础

1.经济处于较快发展时期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宁夏国民经济保持蓬勃旺盛的增长态势。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在经济加快增长的同时,出台并实施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实施了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新产品开发项目,进一步推动了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标识经济运行质量的财政收入、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明显提高,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约束性指标得到有效控制,2007年,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总收入144.38亿元,同比增长31.0%;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5.3亿元,增长17.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6.4%。

2.科技进步速度相对较快

全区近年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趋于活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在工业领域,以创新产业化为导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了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并促进了部分优势技术的形成。目前,宁夏钽铌铍及制品生产技术居世界三强之一。高纯度高含量石灰氮、双氰胺、盐酸四环素等生产技术和机床柔性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铝冶炼、煤质活性炭、特种石膏开发等生产技术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创新研究报告 宁夏建设创新型社会研究报告

在农业领域,重点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开展科技攻关和示范推广,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宁夏以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产业、马铃薯、设施蔬菜为主的农业支柱产业和葡萄、淡水养殖、长红枣、压砂硒甜瓜、优质大米为主的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已形成规模和品牌,技术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全区母牛平均年产奶达到7000公斤,居于全国前列。全区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超过75%,畜禽改良率达到90%以上,奶牛性控技术成功率接近60%。

在社会发展领域,重点开展了重大疾病和突发传染病的防治、农村医疗技术普及和生态环境治理。脊椎结核治疗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实现了土地荒漠化面积减少,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历史性转变;在社会发展领域,在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设立生态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基点,为山区水土流失治理、中部干旱带防沙治沙树立了示范样板,实现了土地荒漠化面积减少,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历史性转变;开展的宁夏经济生态系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解决了长期有争议的宁夏黄河水量的引、用、耗、排等问题;中外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开展地方病多发病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使肝移植手术、颅底手术新路径等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脊椎结核治疗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3.信息化水平与条件逐渐提高和改善

信息化的本质是人类对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广泛应用,并不断适应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过程。多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下,宁夏以中心城市信息化为重点,加快推进“数字化银川”进程,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和宽带接入,初步形成了以电信业为基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竞相发展的格局。民营经济在软件、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成效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良好,传统电信服务相对成熟,企业信息化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4.优势特色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潜力明显

1.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农村科技领域实施了一批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先后集成创新并示范推广了一批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引进、培育了一批动植物良种,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牛奶、枸杞、清真牛羊肉和马铃薯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带,以及酿酒葡萄、蔬菜、淡水鱼、优质牧草及饲料、优质水稻、玉米等六大区域特色产业带。

2.能源工业发展市场前景看好。我区电力工业既有良好的政策保障,区内外强劲的市场需求,又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与黄河水能资源作保证,“西电东送”将更加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未来几年,我区电力工业将有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

3.化工工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我区化工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区工业经济中规模最大的行业,在大型氮肥生产、橡胶轮胎、石油采炼、电石、氯碱化工五大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在社会发展领域,重点开展了重大疾病和突发传染病的防治、农村医疗技术普及和生态环境治理。脊椎结核治疗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实现了土地荒漠化面积减少,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历史性转变;在社会发展领域,在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设立生态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基点,为山区水土流失治理、中部干旱带防沙治沙树立了示范样板,实现了土地荒漠化面积减少,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历史性转变;开展的宁夏经济生态系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解决了长期有争议的宁夏黄河水量的引、用、耗、排等问题;中外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开展地方病多发病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使肝移植手术、颅底手术新路径等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脊椎结核治疗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3.信息化水平与条件逐渐提高和改善

信息化的本质是人类对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广泛应用,并不断适应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过程。多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下,宁夏以中心城市信息化为重点,加快推进“数字化银川”进程,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和宽带接入,初步形成了以电信业为基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竞相发展的格局。民营经济在软件、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成效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良好,传统电信服务相对成熟,企业信息化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4.优势特色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潜力明显

1.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农村科技领域实施了一批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先后集成创新并示范推广了一批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引进、培育了一批动植物良种,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牛奶、枸杞、清真牛羊肉和马铃薯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带,以及酿酒葡萄、蔬菜、淡水鱼、优质牧草及饲料、优质水稻、玉米等六大区域特色产业带。

2.能源工业发展市场前景看好。我区电力工业既有良好的政策保障,区内外强劲的市场需求,又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与黄河水能资源作保证,“西电东送”将更加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未来几年,我区电力工业将有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

3.化工工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我区化工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区工业经济中规模最大的行业,在大型氮肥生产、橡胶轮胎、石油采炼、电石、氯碱化工五大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3.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变革不断发生,现代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以及东部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大量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也会不断渗入我区。由我区整体技术水平较差,甚至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空白,技术改造的历史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可以直接引进、学习国内外适用技术、先进技术,从而迅速提高自己的产业技术水平,进而在较高的技术起点上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

4.资金方面的后发优势。改革开放之初,东部地区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投入和外资的引入。当时,我国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有很大的资金投入;国外投资人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心存疑虑,特别是国外大资本对是否在我国投资还持观望的态度,因此引进外资的规模和数量也是有限的。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吸引外资能力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宁夏在资金来源方面明显优越于早期的东部地区。

5.企业管理方面的后发优势。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管理不当是导致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宁夏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向外学习的机遇,在企业管理方面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后发优势。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先进国家的一些著名企业,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于后起的民族地区的企业,可以直接学习和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为己所用,从而省去了探索的时间,降低了自主管理创新的成本,提高了管理创新的起点。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中,中央政府出台了鼓励外商投资西部地区的倾斜政策,随着外资企业在西部地区的增多,将使我区企业在管理方面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增多,而且更加便利。从国内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东部地区产生了一批知名企业。这些企业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随着我国国有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通过企业内部的管理移植,宁夏学习这些管理经验的渠道更多,效率更高。

二、加快创新型宁夏建设进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

一是至上而下的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科技和经济在自治区层次上的决策机制至今存在诸多弊端,部分基层科技管理部门职能趋于弱化,工作处于乏力状况。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关系并未完全理顺。大多数企业尚未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运行缺乏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科技预算、执行和监督三个分立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三是科研院所的活力依然受到多方面的约束,转制院所改革政策制定滞后,政策落实存在困难。

(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才队伍总体规模较小,科技人才实力不强,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呈现继续下降的趋势。二是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利用率不高。全区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比例比全国平均值低4~5个百分点;全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6%,我区仅为7.2%。三是现有人才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四是鼓励人才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不够完善。五是创新型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据中国人才杂志统计:宁夏近年来人才流失高达30多万,而宁夏人才引进和流失的比例为1:10,是西部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三)创新型产业构建与创新型产业集群方面的问题

一是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薄弱。二是产业集群中产业集中度较低,竞争能力明显不足。三是宁夏制造业集中在能源依赖度高的矿产、机电行业,服务业集中在运输、商贸等传统服务行业,产业层次低,不利于产业创新。四是产业类型多,但在地域上较为分散,各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五是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淡薄。由于创新投资风险较大和创新产品外部效应较强,中小企业更倾向“免费搭车”,以减少研发投资和降低创新风险。六是企业开发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能力严重不足。

 

(四)科技资源整合与集成问题

1.支持创新型宁夏建设的科技资源整合的目标体系和方案体系不够完善。建设创新型宁夏,必须根据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因地制宜,找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关键节点,建设符合自身发展条件和发展需要的区域创新体系。但是,目前宁夏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基本上仍处在重机构和要素建设,而忽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和创新要素的网络化建设上,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被一个个具体的政府部门分割,各做各的规划计划,各有各的思路,有限的创新资源不能利用应有的系统功能发挥出更大作用,创新体系的特性不能在创新实践中得以完全体现。

2.科技资源整合缺乏执行保障。“十一五”科技规划和2006年的科技大会都对科技资源整合提出了诸多要求,但截至目前科技资源整合的政策环境仍然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

3.科技资源政策缺乏引导力。已有规划和决定中所制定的政策偏向指导性,可操作性不强。另外这些指导性的政策在相关文件中分散列示,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4.科技资源配置作用发挥不够。在科技创新需求与科技创新组织之间尚未形成普遍、全面的招投标制;在科技创新组织和科技资源之间尚未形成资源的充分配置;从市场配置的资源要素上看,还主要集中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上,其它科技资源如科技人才、科技设备等还没有形成科技创新需求下的市场自由配置。

(五)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营造方面的问题

1.促进自主创新的环境供给不充分。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政府科技投入尚未形成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全区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0.72%,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人才培养规模小,每万人拥有在校本专科生数仅为93人。

2.促进自主创新的互动合作环境缺乏。没有形成官、产、学、研、资、服六位一体的合力,缺乏各种层级科技创新研究的公共数据平台。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开展研发活动中存在着单纯的技术导向倾向。由于过多注重技术参数和指标的先进性,对市场需求和规律缺乏把握,研究成果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有的成果技术水平高,但成本很高且达不到产业化生产的要求。部分依托企业组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了确保依托企业在本行业、本领域的领先地位,除了为本企业服务外,为同行业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究的意愿不强,在同行业中推广研究成果的动力不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行业规模小、功能单一、条件落后、能力不足及服务缺乏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科技中介机构对政府部门的依赖仍然过强,依靠市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实力不足。如何按照国际公认的行业惯例从事科技中介服务尚需进一步探索。

3.促进科技创新的市场化环境欠佳。科技创新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市场化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银川市目前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科技合作的项目也只占20%;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对高新技术的吸纳能力太低。

4.科技创新配套政策制定的时效性滞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宁夏的决定》出台已有两年时间,就如何制定具体配套政策,全区许多职能部门到目前还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

5.科技政策与国内横向比较缺乏力度。虽然在相关规定中有一些政策法规来支持高新技术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宁夏在科技创新尤其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在经费、财务、税收上的优惠力度并不是太大。

三、加快创新型宁夏建设进程的关键支持措施

(一)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1.重点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一方面通过建立高效、协调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调整自治区各部门、各地方之间在农业科技工作中的相互联系,在整体上将农业科技组织、管理体系理顺;另一方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层管理”的原则,对不同性质的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分类管理。

2.尽快研究解决转制院所改革中的遗留问题。一方面认真落实和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对转制科研院所的扶持力度,为科研院所改革及增强竞争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动转制院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指导我区科研院所结合自身的实际,尽快改制为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公司;科研院所要按照法律、法规允许的企业制度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人才、技术、管理、资产等资源配置,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转制院所的重要作用。

(二)着力构建创新型产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

1.突破中小企业的创新困境,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创新源。一方面,以地方政府垫付资金、购置关键性技术设备为重点,提升本地区集群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另一方面,以技术设备引入为核心,引入外部技术资源。包括对技术设备的调试、安装、操作、维修和使用新设备开发新产品等工艺所需要的各类技术与管理人才等。

2.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形成创新能力增强与扩散机制。组建一个股份制或政府全部出资的技术开发公司,专门经营与开发引入的创新资源。地方政府应对这种创新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型进行精心设计。技术开发公司应当根据市场上企业对技术的需求,选择那些单个企业无法或不愿意进行技术研发投入的项目以及具有较好的外部溢出效应的项目进行技术开发,以利于将来技术在集群内的扩散;对选定的技术开发项目,向各科研机构进行公开招标,充分发挥各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优势,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

3.激励企业自主创新,鼓励科研活动与经济活动相结合。大力完善知识产权的申报、授予制度,确保产权的收益维护;加强对创新重要性认识的普及教育,促使资本和人力资源流入科研机构,鼓励科研机构从事创新;鼓励企业间互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间互动,搭建平台促进联合创新;鼓励创新收益和知识产权转换、共享,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和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尽快提高我区科研创新能力。

4.加大推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工作力度,培育资本市场主体。发挥资本市场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中的功能。在做大做强现有11家上市公司的同时,加大推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工作力度,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设立宁夏创业投资基金或基金管理公司,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从培育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角度给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开辟不同的入市融资渠道和机遇。

(三)加快科技资源整合与集成

1.加快科技资源整合总体目标的制定。根据创新型宁夏建设的要求明确科技资源整合目标体系,明确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产业链的不同环节、科技研究的不同阶段上的科技资源整合的目标。

2.加快科技资源整合执行保障系统建设。加强对科技资源整合的正确认识,广为宣传,形成普遍共识;建立自治区领导直接领导下的科技资源整合组织,负责具体执行;根据宁夏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科技资源整合规划;构建科技资源整合的政策法律环境评价标准体系,建立评价制度,由独立第三方评估实施进度和效果。

3.加快科技资源整合政策实施细则建设。(1)增加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宁夏产业研发基金,对重点产业领域内的通用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资助;设立宁夏科技发展基金,吸纳社会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创新投入;规定企业的科技资金投入,如大中型企业的R&D经费要占到销售收入的2%,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5%,超过比例的部分按照30%减免税收等;(2)优化科技资金投入方法。建立政府资助资金回收制,使有限的科技投入在支持企业创新的同时,能够逐渐滚动积累形成更大的投资能力。(3)明确宁夏科技资源在研究环节上的整合方向是向应用性研究集中的同时,基础研究支持地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4)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如规定企业的科研立项必须要有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人员参与;企业每年R&D经费中的至少5%必须投入到与高校的交流合作项目中等。(5)提高基础科技资源质量。通过进一步提高科研支持经费基数、建立股权分配制度等激活科技人才创新动力;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产学研人才交流,增加知识储备和信息获取。

(四)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创新人才实力。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专题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充分发挥高校、企事业单位的骨干作用,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一支20多万人的创新人才队伍。

2.创新科技管理方法,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职称评审制度,给用人单位充分的自主权,实行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建设“创新人才信息库”,为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

3.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大政府奖励力度并扩大奖励范围,改善高层次科技人员的研发和生活、居住条件,完善优惠政策,加大区外和国外人才引进力度。

4.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人才整体素质。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创新型宁夏建设的地方教育体系,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建立“创新人才培训基金”,加强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探索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市场机制。

(五)加快营造更加有利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1.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形成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制定全区创新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在自治区各大媒体开设“建设创新型宁夏”专题、专栏、专版,加大宣传力度。启动“建设创新型宁夏”系列科普丛书工程,建设“建设创新型宁夏”网站,开通咨询专线电话,编印工作简报,召开“建设创新型宁夏”高层论坛。

2.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构造官、产、学、研、资、服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加快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3.制定和完善促进创新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政策法规环境。充实和完善优惠的财税政策,实施金融扶持政策,完善法律体系并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加大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

4.加快科技资源整合,建立创新主体的互动合作机制。整合研发资源,搭建公共研发平台,加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建立“院企联盟”或“研发联盟”,筹建“宁夏科技产权交易中心”,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5.制定鼓励自主创新活动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自主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型科研机构标准评估体系,对自主创新型企业和自主创新型科研机构实行年度评估和审查制度;探索设立种子资金资助计划,设立创新性“非共识”项目资助资金,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快建立自治区科技研发资金及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自治区财政用于科技研发的各类资金实施联网监管;改革和完善政府科技奖励制度,将奖励范围从科技成果项目扩大到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机构、自主创新型企业;鼓励和提倡社会力量和专业机构为科技创新设置奖励,扩大科技创新民间奖的影响。

6.制定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的配套政策。从产业技术进步资金中安排一定金额作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力度;鼓励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前瞻性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信息咨询、技术推广、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延伸服务;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自主研发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由自治区产业技术进步资金根据其投资额给予建设资助。

7.制定通过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将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合理有效地编制政府采购文件,提高我区自主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和产品在政府采购市场的竞争力;建立自主创新产品使用意见反馈机制。

8.加快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资金管理的制度改革。自治区财政部门从资金日常分配管理中退出,主要负责资金管理办法制定、年度资金预算安排以及资金使用绩效检查评价工作。各业务主管部门按有关制度和操作程序的要求组织实施资金日常管理、项目管理与项目绩效自评价等工作。业务主管部门会同自治区财政部门逐步推进具体计划和项目委托管理模式,根据资助计划的性质委托基金管理公司、公共专业服务机构或者非盈利机构进行管理,使政府管理部门逐步从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转变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定者、资源配置过程的监督者和绩效的评价者。

(六)构建综合管理体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设立创新型宁夏建设工作委员会,由自治区主席直接领导,相关分管理领导分别负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自治区科技厅。在建设创新型宁夏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分别设立创新型政策研究委员会和政策实施监督委员会。创新型政策研究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创新政策战略的选择、方针的确定,再由科技主管部门根据确定的科技综合战略和方针,制定全区统一实施的科技政策。创新政策实施监督委员会,独立于创新政策制定和实施部门,由权威部门和权威专家组成,负责对创新政策决策、制定、实施整个过程进行客观评估和监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1431.html

更多阅读

创新青年志愿者活动方式打造社会实践新品牌 打造创新政府

创新青年志愿者活动方式 打造社会实践新品牌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爱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赢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本世纪以来,志愿服务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标准是什么? 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中国特

转载 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_禀壹 德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原文地址: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者:刘先一的博客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新技 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

朱大可:应试教育是创新型社会的死敌

应试教育是创新型社会的死敌朱大可建立创新型社会,正在成为当局所探求的宏大价值目标,但它却面对着“应试教育”的戏剧性挑战。1970年代恢复高考,曾经是走出政治噩梦的里程碑,标示出社会进步的正确向度。而经过长达30年的泛滥之后,高

声明:《创新研究报告 宁夏建设创新型社会研究报告》为网友霸气开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