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秀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秀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湄洲湾港城新区崛起的关键时期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随着“十五”计划目标的基本实现,秀屿区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进入了湄洲湾港城新区崛起的关键时期。夯实基础,提速发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主动融入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是时代赋予秀屿区的神圣使命和重要任务。 ㈠建区三年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莆田市行政区划调整,秀屿区正式成立(2002年)。建区三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的总体部署,加快港城新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十五”中期,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高举发展的旗,千方百计攻克发展的关,脚踏实地做好发展的事,工业经济、海洋经济和城市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4.43亿元,建区以来年均增长18.2%,人均GDP超过1300美元;财政收入达4.66亿元,年均增长18.0%;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40亿元,共有41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或投入使用。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能源、石化、轻纺等一批成长性产业集群已初露端倪,木材、食品和工艺品加工业开始起步,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海洋资源优势得到挖掘,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新港城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港城互动格局逐步形成,城市经济活力渐显。预计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2年的27.1:41.6:31.3调整为2005年的22.8:56.1:21.1,呈现第二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的态势。 3、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福厦铁路莆田段、湄洲湾秀屿支线、福厦高速公路莆田支线和福建滨海通道(省道201线)秀屿段即将动工建设,向莆铁路正在加快前期工作,为城市和港口加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一期总投资超过110亿元的LNG气电一体化项目正式建设;林浆纸一体化、中原港务30万吨中心油库、莆田风力发电场等项目前期工作不断突破;滨海城市规划、围海造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这些重大基础设施、临港工业项目的建设,拓展了港口经济的腹地,增强了港口经济发展的后劲,为港城新区的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4、民资回归效益初现。实施民资回归工程以来(自2003年下半年至2005年12月),全区累计招商引资项目172个,总投资166.6亿元。一些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并发挥良好效益,新增规模以上企业9家,有力地拉动了全区经济增长。 5、对外开放继续拓展。2005年,外贸出口总额2.25亿美元,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轮胎、鞋革、轻纺产品增长较快。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三年来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特别是2005年签订了目前全市最大的,总投资达30亿美元的福建林浆纸一体化项目。 6、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加强,分别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了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内。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人才素质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依法治区步伐不断加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7、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设施日趋完善,人民收入稳步增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超过4606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㈡“十一五”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300美元向3000美元跃升,经济社会将来一个重要半成品综合分析国内环境和我区的基础条件,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和竞争考验。 1、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产业转移加快的趋势更加明显,有利我区发挥优势,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承接国际技术和产业转移,扩大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国家更加重视和扶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区域间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主动融入全省、全市发展大局。海峡西岸关系的新变化,有利于我区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优势,在服务祖国统一在业在更有作为。加快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已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中取得积极成效,有利于更好地凝聚海内外秀屿乡亲的力量,围绕目标统一行动,攻坚克难,加快发展。风正气顺、人和业兴良好趋势的逐步形成,有利于全区上下集中精力谋发展、促发展、干发展。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等港口集疏运网络的形成,临海大工业的崛起,湄洲湾港口将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新阶段,我区对周边地区尤其是内陆地区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这些,预示着我区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即将进入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2、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在看到跨越发展重要战略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市场与资源外向依赖度较强,防范、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风险的能力较弱。经济总量还比较小,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内生增长能力弱,要素市场发育不成熟,能够支撑经济跨越发展的大项目还不多,在激烈的竞争中比较优势仍难以充分发挥。重要原材料、土地、水和资金等重要资源要素的短缺和空间制约进一步加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项目建设中,征地拆迁、居民安置等问题比较突出,制约着项目的建设。实现统筹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还不完善,港城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益型文化等方面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尽协调。对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以攻坚克难的精神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的总体发展构想 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紧紧把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妈祖文化优势,内外资并举,突出发展工业经济、海洋经济、城市经济,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秀屿,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现代物流通畅和城市规模初具的港口城市新区,为推动湄洲湾港口城市的壮大和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 ㈡基本原则 1、坚持快速协调发展。坚持以发展为大、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坚持能快则快的原则,持续努力,持续发展,呼应全局,再作贡献;坚持科学发展,做大做强“三大经济”,全面落实“五个统筹”。 2、坚持实施项目带动。坚持把项目带动贯穿于加快建设新港城的全过程,形成投产一批、续建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局面。突出生产性项目,规划实施一批重大临港重化工业项目、能源项目和林产加工项目。 3、坚持发挥港口优势。充分发挥深水良港优势,拓展港口功能,激活港口对城市发展的乘数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繁荣发展。 4、坚持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我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民资回归工程,革除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切做法,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5、坚持突出执政为民。坚持人民唯大、人民唯先、人民唯重,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区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 6、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发展求和谐、以为民求和谐、以风正求和谐、以民主法治求和谐、以平安建设求和谐、以提高执政能力求和谐,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㈢发展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跨跃式发展,港城新区崛起。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现代物流通畅和城市规模初具的湄洲湾港口城市新区的态势基本确立,成为莆田市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兴增长极和东进西出的枢纽港。港城新区框架快速拉开,城区规模有序扩张,笏石中心城区面积突破6平方公里。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对外交通网络畅通便捷,能源、通讯、防灾减灾设施和市政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大型泊位建设加快,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000万吨以上。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基本实现“双高普九”,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贡献率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具体指标是: ——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2.3%,力争达到2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0:60:30;城镇化率达35%。 ——财政总收入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2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00亿元,投资率保持在3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 ——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6.2%,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均达60%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每千人均病床数2张、医生数1.9人,平均预期寿命75岁。 ——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80%,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为85%、80%、9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0%;社会保障覆盖面65%;农村恩格尔系数28%。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主要指标 单位 2005年完成情况 “十一五”规划目标 指标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4.43 200 预期性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 18.22 22.3 预期性 人均GDP 美元 1300 3570 预期性 三次产业结构 22.8:56.1:21.1 10:60:30 预期性 城镇化率 % 25 35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 亿元 4.66 16 预期性 地方级财政收入 亿元 1.86 7 预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约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20.38 五年累计300亿元以上 预期性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年均增长 % 11.0 12.0 导向性 外贸出口 亿美元 2.52 5 导向性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0.35 五年累计12亿美元 导向性 森林覆盖率 % 15.6 16.2 导向性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60以上 预期性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60以上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 7.8 8以内 约束性 年末总人口 万人 74.5 77.5以内 约束性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9 预期性 每千人均病床数 张 1.7 2.0 预期性 每千人均医生数 人 1.0 1.9 预期性 平均预期寿命 岁 73.5 75 预期性 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人 5 预期性 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 % 80 约束性 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 % 85 约束性 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 % 80 约束性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85 95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1026 18000 导向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4606 7450 导向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以内 预期性 城镇恩格尔系数 % 35 25 预期性 农村恩格尔系数 % 39 28 预期性 注: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凝聚了全区人民意愿的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三类。 导向性指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尽可能一致。 预期性指标是在导向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现意愿的指标。政府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产业、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志的指标,是区人民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三、发展空间布局 按照湄洲湾港口城市新区“凸显中心、三面延伸,二港三园、成片发展”的基本态势,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呼应中部崛起,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全局,突出市政中心区建设,促进笏石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区的早日形成(即笏石组团)。通过港城大道、毓秀路、港秀路等路网建设,新城区东拓至埭头半岛,重点建设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和东峤石化工业基地,发展集木材加工、贸易和石化中下游加工产业的工业集中区(即东峤组团);南进至忠门和礼泉半岛(即忠门组团和秀屿组团),着重完善秀屿港区、东吴化工基地设施,大力推进妈祖城建设,适时开发东吴港区,建设能源基地、石化加工区和滨海旅游区;依托港口、港城新区、铁路和高速公路,西接至莆田火车站,着重发展轻工业、商贸、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三面拓展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以笏石城区为中心,三面各具特色的城区组团联动成片发展的格局。 四、发展思路与措施 ㈠发展农村经济,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市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大目标,建立以工促农业、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 1、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发展水产养殖基地,改进畜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巩固和壮大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培育南日岛、埭头、平海等乡镇的蓝色农业产业带,笏石、东庄、埭头、忠门、月塘、山亭等乡镇的高优创汇农业产业带和埭头和南日等乡镇的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的种植规模,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更新换代,提高农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实施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生物多样化保护工程的农业生态体系。切实保护已有的基本耕地,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加强渔港、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健全农业安全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人经营能力;发挥农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的作用,扩大农产品销售;扶持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壮大“阳光工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大力推进农业项目招商工作,做好上报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强闽台农业合作,建立台湾农业创业园;扶持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再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提供服务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收购关系;重点扶持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群,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整体效益,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2、加快科教兴农步伐。重点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力争在农产品良种选育、防病技术、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改善和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建立以国有推广机构为主导和面向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有机推广体系。农技推广站要按“三定”、“五有”的要求配备农技人员,稳定农技推广队伍。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抓好村级农民技术员、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完善区、镇(乡)、村农技推广网络。组织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加强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3、建设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完善农副产品营销服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动植物疾病虫害防控服务和农业生产资料服务等五大体系。整合农村社会化服务资源,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把农村社会化服务中的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加强市场设施建设,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建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互补的市场设施网络。充分调动各种中介组织、农民个体营销队伍的积极性,扩大农产品销售量。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流通信息网络建设,形成广泛的销售信息网络。加快农业信息网建设,实施信息入户工程和969155农业热线信息服务工程,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效率。 4、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鼓励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机构和人员到农村开展服务,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逐步实现农村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客运覆盖到全区所有行政村,不断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完善农村供水设施,建成“两岛”供水工程,让农村群众喝上卫生饮用水。发展远程教育,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普及农村沼气,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整治村容村貌,整治农村污染源,条件成熟的乡村排污和垃圾处理纳入城市管理,逐步改善农村群众生活环境。 5、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重点,全面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各项支农政策,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适度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逐步建立对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民的职能技能培训,有序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等改革,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努力削减镇村不良债务。继续落实下派村支书、村企挂钩等农村工作机制创新措施,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开展好结对住村入户帮扶活动,帮助困难农民早日致富。 ㈡发展工业经济,建设工业强区 1、重点发展临港工业 临港工业将是我区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要根据湄洲湾港区一带宽广的陆域及临港临海的条件和区位优势出发,以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和配套化为原则,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进入高投入的基础产业和重化产业,大力发展石化、能源、修造船、钢铁等产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建设临港重化工业产业集群,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秀屿工业规模,成为我市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新的增长极。 能源产业集群。以福建LNG气电一体化项目为龙头,推进接收站、莆田燃气电厂和LNG科技园建设,加快湄洲湾火电厂二期、秀屿风力发电场和LNG冷能利用等项目前期工作,“十一五”期间,使能源工业快速发展,力争能源产值达100亿元,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能源基地之一。 石化产业集群。促进福建佳通轮胎在现有日产3万多条基础上的增资扩产,策划生成轮胎上下游配套项目,如炭黑、帘子布、废旧轮胎回收等。发挥湄洲湾港口优势,争取在东吴和东峤石化基地布点建设固体粉料、塑料、化纤等石化中游产品和下游深加工产品,形成产业链。到2010年,争取石化工业产值达100亿元。 机械制造和冶金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湄洲湾天然良港优势,利用进口矿石,争取建设大型特殊钢厂项目。以铜冶炼项目为突破口,探索利用外资或国内冶金产业转移建设大型钢铁、铝项目的可能性。同时,为填补上海和广州间国际航运主干线修造船的空隙,争取发展修造船项目,建设5—10万吨级的修船坞,待形成规模后再发展现代造船业。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鞋革、服装、食品加工、珠宝首饰加工等传统产业,围绕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着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创建一批知名品牌。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出一批技术创新项目,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配套。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营销策略改进传统企业管理手段,实现由劳动力创造附加值向品牌创造高附加值型转变。 鞋革业。以我市重振鞋城雄风为依托,积极参与分工,大力发展鞋革面料和配件生产,延伸产业链,不断壮大鞋业集群。 服装业。利用众和股份为龙头,发展纺织、印染和加工业,主动加入海峡峡西岸经济区服装纺织产业集群的分工合作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食品业。利用港口优势和粮食主销区中心的特点,建设华港油脂二期60万吨工程,朝大、精、强方向发展。同时,要结合农业开发,引导发展水产加工、速冻食品等有出口潜力的优势产品。 珠宝首饰加工业。以上塘珠宝城为重点,高起点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引导本区现有分散的加工企业或家庭作坊集中布局,吸引在外资本和技术的回流,形成产业集聚。同时,注重产业链上的系统配套和关联效应,要集加工、生产、展览、销售于一体,形成一个立体网络的市场网络。 3、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造纸业。以建设福建省12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为重点,发展壮大现代造纸业。争取发展液体包装纸、高强度瓦楞纸及防伪防霉等特种纸板、艺术卡纸等纸制品业,推动印刷业的发展。到2010年,造纸业产值达50亿元。 木材加工业。以木材工业为龙头,带动木材贸易业的发展,形成全国最大的木材加工、贸易、集散中心。在北岸木业、三山木业及宏龙木业的基础上,突出秀屿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的集聚作用,构建现代化木材加工业产业集群。到2010年,木材加工业产值达50亿元。 医疗器械和药品生产等其他新兴产业。通过发展医疗展览业,大力秀屿医药器械制造科技城建设,逐步打出秀屿的医疗品牌,鼓励民营医疗资本回乡投资,不断做大医疗产业链,带动医疗器械和药品工业的发展。重点引进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领域重大项目,逐步培育新兴产业,壮大创新主体,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发挥我区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海洋化工等新兴产业。 ㈢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区 1、壮大海洋渔业。以南日、埭头和平海三镇为基地,突出海洋养殖工厂化、深水化、良种化、名优特、无公害,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努力培育和壮大区域优势养殖品种;优化滩涂垦区养殖,巩固紫菜、牡蛎、海带、花蛤等传统品种,建设以平海湾为依托的生态养殖区;拓展浅海深水养殖,开发海岛区域养殖。建设以石城国家中心渔港为核心,平海、文甲、上林等一、二级渔港为依托的现代渔港经济区。重点发展鲍鱼、藻类及低值鱼虾类等大宗品种的精深加工,培育以海华、汇丰、海岸、谊来等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龙头企业,提升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开发特色精品,拓展内外销路,积极引导和推动水产加工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工作,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到2010年,力争海洋渔业产值达100亿元。 2、实施科技兴海。实施“科技兴海”示范工程,重点建设一批试验示范基地。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切实做好海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络,逐步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体系。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良好的机制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科技、管理人员投身海洋开发。 3、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综合协调各类海洋资源开发,逐步形成海岸带、海岛、近海和远海等多层次的海洋开发格局。重点建设渔港、陆岛交通码头,改善集疏运条件,扩大港口的综合运输能力,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矿建材料运输,积极引进现代物流企业进驻,实现向现代集装箱运输方式转变。增强海洋经济的防灾减灾能力。发展壮大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临海工业和滨海旅游等海洋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海洋药业、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科技推广服务等新兴产业,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总量,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岸线资源、滩涂资源和海岛资源的合理开发,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我区由海洋大区向海洋经济强区转变。 ㈣发展城市经济,全力推动港城新区崛起 1、构建港城新区框架。坚持科学规划,以快速路和主干网为骨架,加快港城大道、毓秀路、港秀路、滨海大道、东海大道等重点项目续建和新建,向东、西、南三面延伸,构筑港城新区框架,扩大城区规模,承接港口、园区和莆田市区的辐射,密切本区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2、着力港城新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执行城市建设规划,以城市主干道为依托,盘活城区存量土地,做好经营城市这篇文章,集约开发中心区周边的城市用地。适时推进笏石旧城改造,整合现有民房,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千方百计吸引各类资金,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商住楼,鼓励企事业单位人员、其他社会人士到城区购房置产,促进人口集聚。实施“洁亮绿”工程,推进行政办公、商业街和配套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加强城市管理,优化人居环境,打造高品位的城市形象。至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0%,人均公共绿地达8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5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95%以上;供水普及率达90%以上。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和交通网络设施,高起点规划,建设秀屿港、东吴港和笏石一级车站等物流配送中心,发展一批实力雄厚、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以木材加工区、医疗器械和药品展览城为依托,大力促进木材、药品和医疗器械贸易,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力促集散地的早日形成。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广告会展、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社区服务、劳动服务、科技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以妈祖城和湄洲岛跨海通道工程建设为契机,整合现有旅游资源,促进妈祖祖祠、祖庙整体开发,提升妈祖旅游品牌。深化区域和对台旅游合作,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成为海峡西岸滨海旅游胜地。 4、统筹发展新区组团。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方针,找准功能定位,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实施,推动新区组团发展。东峤组团应集中力量建设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和珠宝首饰加工区,引导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忠门组团要以妈祖城建设为重点切实保护风景资源,完善旅游服务和交通设施;以东吴化工基地为重点,建设临港石化基地和大型港口物流基地;秀屿组团要发展港口运输业、新型能源工业、医疗器械和药品展销业,大力建设现代港口物流中心。 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加快港口设施建设。进一步明确港功能定位,把湄洲湾莆田港口建设成为以大型散货运输为主的物流中心和以沿海工业为依托的重要工业港,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2010年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以《莆田市港口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港口规划与临港产业、城市建设及土地利用、海洋功能、防灾环保等规划的衔接,严格执行港口总体规划。建设大型深水泊位。重点主攻东吴港区的罗屿作业区和秀屿港区的莆头作业区,完善秀屿港区,突破东吴港区的东吴作业区和秀屿港区的石门澳作业区。整治疏浚通航航道,以适应进港散货船舶大型化的需要。加大港口多元投入,逐步完善港口配套设施建设。 2、加快陆路交通设施建设。初步构筑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主骨架网络,形成功能齐全、运输便捷的综合运输网。铁路方面,以福厦铁路和向莆铁路建设为契机,加快湄洲湾北岸支线建设步伐,拓展港口经济腹地,构建东进西出的大通道。高速公路方面,加快福泉高速公路莆田至秀屿支线建设步伐,积极作好湄洲岛经秀屿、莆田、仙游至永春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干线公路方面,全力以赴建好滨海通道(省道201线)秀屿段,完善新秀、新文疏港公路,加快木材加工区和化工基地通道建设,形成发达的区内交通网络。 3、推进其它配套设施建设。供水方面,根据临港工业发展的需要,适时建设湄洲湾北岸供水二期工程,加紧建设平海湾两岛供水工程。电力方面,推进燃气电厂、湄洲湾火电厂二期和秀屿区风力发电场建设,优化电力供给结构。电网建设方面,以东峤、埭头、山亭、笏石输变电站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改造完善城乡电网,构建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经济合理、层次分明的现代化电网。 ㈥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对外开放 1、继续实施民资回归工程。充分发挥秀屿在外民间资本雄厚和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主动开展项目推介工作,做好投资引导,把海内外乡亲的资金引回来。继续实施“三头六臂”招商引资上项目的措施,加强对外联络,动员海内外莆籍人士回乡投资,实现资本增值与家乡经济发展的双赢。注重对回归项目的跟踪落实,实行专人专职抓项目、效能督查促项目、环境建设保项目,促进更多民资项目落地。 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定不移地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扶持壮大现有民营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准入门槛,改革投融资体制,大力革除限制民营经济发展,妨碍民营经济做强做大的一切做法。改革审批限制,消除政策歧视,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多渠道、高聚集、用备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交流合作力度,深化科技与项目的对接,促进智力回归。 3、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招商引资工作,以培植支柱和主导产业为核心,把项目引进转到产业集聚上来,重点引进与跨国公司相关的大项目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旅外侨胞和在港澳台同胞人数众多的优势,主动做好第二、三代海外华侨和台、港、澳同胞的工作,下大力气跟踪世界跨国企业和台湾大企业的投资动态,在巩固发展现有招商引资手段的同时,突出对台招商、网络招商、委托招商等有效方式。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港口功能,拓展港口贸易,吸引进出口货源和集聚外贸公司、外商企业,建立进出口基地,加快口岸和园区建设,推动秀屿一类口岸全面投入运转,方便企业货物通关,为闽东南地区和三明、江西等广阔的腹地做好进出口服务。 4、加强对台交流合作。抓住台湾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契机,以对接台湾传统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吸引投资、引进技术为主要内容,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把我区建成对台产业合作的重要基地。建立好台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对台生猪屠宰加工出口基地及秀屿港对台饲料加工出口基地。引进台湾先进的设备、资金、生产加工技术和管理经验。以物流、旅游为重点,扩大对台第三产业合作,推动台湾现代服务业尽快进入。积极开展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扩大对台文化往来。 5、拓展区域互动空间。加快铁路、高速公路和燃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与周边地区连接渠道,立足拓展我区的经济腹地和发展空间,纵深推进与三明、南平和江西等内陆区域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共同推进以港口为重点的出海通道建设,联手开拓市场、开发资源、吸引投资,增强极化和扩散效应。加强与福州、泉州、厦门等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扩大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的互动交往,努力推动产业延伸对接,不断增强经济活力。 ㈦着力科教兴区与社会事业发展 1、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加快推进“数字秀屿”建设,围绕我区重点产业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推进企业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争创福建名牌、中国名牌乃至中国驰名商标。到2010年全区科技综合实力力争进入全市前3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2、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党政管理、企业管理、专业技术“三大人才”体系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快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适应市场竞争的营销队伍、推进科技进步的专业技术队伍、技能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和使用机制,把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与实施项目带动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引人才、聚人才、留人才,形成人才、项目、技术、资本对接机制,建立人才储备库,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民营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第一线去挂职锻炼,为优秀人才的成长、选拔和任用创造条件。 3、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农村教育工作摆在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使普教、职教和成教协调发展,到2010年实现“双高普九”目标。加快教育资源的整合,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鼓励发展民营教育。培养一批适应现代教育的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加强学校设施建设,消灭中、小学危房,争取有90%以上的中小学能够开展计算机信息教育。到2010年,实现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5%以上,小学入学率达99%,幼儿入园率达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 4、加强医疗卫生事业。重点建设秀屿区医院、民营福兴医院、笏石卫生院、埭头卫生院和忠门卫生院等。逐步建立健全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健康保障和卫生监督执法相统一的卫生服务体系,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建成比较完善的的区、镇(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到2010年,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所有乡镇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建立健全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促进秀屿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组建区妇幼保建院、老年康复等专科医院。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严格医疗收费管理,降低医药费用。 5、加快文化事业发展。重点做好妈祖文化文章,充分发挥我区妈祖文化资源优势,重视和合理利用妈祖文化资源与妈祖文化研究成果,形成以妈祖文化为核心的海洋经济文化。政府主导、鼓励民间参与投资,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加速形成区、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以创建“文化先进乡镇”为龙头,带动基层文化的发展,继续组织常年性的“文化下乡”,引导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我市民间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 6、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全面实施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发展战略,以满足我区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身水平为根本目标,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养输送体育高精尖人才,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7、继续推进广电事业发展。加快技术改造,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到2010年,我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加大广播电视设施投入力度,重点加强有线电视干线网络、分配网的改造,建设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逐步开展多媒体业务,扩展广播电视发展空间。 ㈧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城乡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继续强化加固海堤,并抓好水库、水闸的除险加固工作,实施土海河道清淤整治,切实提高城乡防洪减灾能力。 2、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重点防御台风暴潮、海岸侵蚀、赤潮三大海洋灾害,健全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加快建设海岸和海洋防灾工程,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提高海堤和海岸线的防台挡潮能力,建立完善海洋监测网络,提高灾害预警预报能力,组建海上救助队伍,提高渔业抢险救灾能力。 3、防震减灾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形成稳定的防震减灾事业投入机制,不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增强本区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4、农林水产疫病预警与防治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农作物病虫、动物疫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切实控制林木病虫害,加强水产病害、疫情的预测防治。 ㈨构建和谐秀屿 1、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合理开发劳动力资源,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企业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工资分配调控体系。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职工医疗和失业保险,在发展生产、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要十分注意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要重点帮助搞好开发式扶贫,增加扶贫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加强和完善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年提高特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逐步健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3、健全民主法制。一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人民代表桥梁纽带作用,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团体等各界人士对全区重大决策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建言献策,提高民主决策水平。正确化解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妥善处置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严格按照《信访条例》,整治信访秩序,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加强基层政权机关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大力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强化社会监督。进一步增强政府及其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审计,完善民主理财、科学用财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二是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区,继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加快推行执行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推进司法改革,强化司法监督,确保公正司法。加大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高素质的政法队伍。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认真贯彻实施《建立健全教育、防范、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加强廉政建设。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依法治区、以德治区相结合,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积极开展以提升人的文明素质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提高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加强科普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巩固扩大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加强党的建设,有效加强外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密切党群干群联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5、推进“平安秀屿”建设。围绕“平安秀屿”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治安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人防、物防和技防的经费投入,重点抓好“严打”整治、治安防范、治安管理、疏导控制、法德教育和组织建设六大工作体系,夯实平安建设基础。进一步加大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专项整治力度。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落实安全责任制,严防安全事故发生。健全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预案,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综合能力。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建设,完善信访工作的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㈩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推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大力实施节能降耗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用地、节约原材料为重点,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一是加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节能型工业发展道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节能管理,鼓励发展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二是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投入力度。采取贴息、节电奖励等办法,切实加大对企业节能技改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应用国家重点推广或通过国家节能认证的节能产品。 2、发展循环经济。因地制宜地开发新能源,加大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一是抓好综合利用认定工作,落实国家对综合利用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对碎玻璃、粉煤灰、木材板等工业废料、废渣及垃圾进行综合利用,实施热电联产,充分利用余热、余压发电。二是在工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力求在同一个工业园区内一个企业的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或废弃物能成为另一个企业的生产原料,最大限度地提高物质材料与能源的循环利用。三是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重点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牧-沼-果”结果,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的“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初步建立高效持续、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 3、建立新型政府和领导绩效考核制度。以行政首长环保目标责任制为龙头,围绕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和“三统一、五加强”的管理机制,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新建项目环保审批,推行落实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开展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快工业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建生态工业园区。 4、切实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以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有效削减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保护好饮用水源、居民文教区、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一是加大工业企业的治污力度,要大力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清洁生产技术。二是加大广大农村的治污力度,要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生物综合防治和配方施肥新技术,着手开展农药、化肥污染的监控管理体系,加大农村“脏、乱、差”的治理。三是加强海洋环境治理,要建立海洋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切实抓好陆源污染防治、海岸工程防治、船舶污染防治和强化海岸带综合管理,加强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启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积极开展生态示范乡镇、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活动。加强森林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特别是生态公益林、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和名木古树的保护。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控制海洋污染。加强土地和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把保护基本农田纳入各级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严格资源开发管理,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综合防治“青山挂白”现象。加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实施水资源功能区划管理。 (十一)深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一是加强政策性引导,在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加强地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二是优化政府部门职能设置,理顺区乡两级管理体制。三是完善政府投资决策程序,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2、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一是强化行政激励和制约机制,完善服务绩效考评机制。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三是继续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政务沟通机制。 3、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根据中央和省市要求,对纯公益类、准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要区别对待,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五、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本《纲要》是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纲领性规划,是“十一五”期间制定其他各项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意见重要依据,是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要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措施,确保规划任务的落实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㈠广泛宣传动员,统一思想认识 加强宣传动员,使全区上下统一思想,增强共识,充分理解和贯彻执行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意图,是实施“十一五”战略的基石。要通过创新宣传方式、扩大宣传渠道、壮大宣传队伍等途径,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深入参与规划的研讨与实施,使规划深入人心,发挥战略前瞻和标杆的作用。 ㈡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形成合力 1、成立实施《纲要》协调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发展计划局,统一协调《纲要》实施的重大问题,并监督检查重大事项的进展情况。 2、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年度重大事项推进方案,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后,交付牵头单位落实。 3、建立规划实施的检查督办制度。每年召开两次领导小组会议,对规划期内重大事项进行监督检查,研究部署推进重大事项或重大工程的实施。 ㈢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促进规划纲要实施 要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和投融资手段,促进规划的实施。一是制定年度计划分解,将规划细化,突出阶段性子目标和工作重点。二是通过财政手段,确保重点工程和重大前期工作的重点投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平衡。三是通过中期评估等多种方式加进行有效跟踪、监督,保证规划实施的顺利推进。四是用活、用足中央和省市优惠政策,推动投融资工作的创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1533.html

更多阅读

科研项目申请书范文 科研项目管理软件

一、 制定课题基金申请书的步骤(一)论证课题1.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划这是由国家计划部门和国家科委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各部门科技发展规则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包括在情报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同类研究单位,以及向

声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秀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网友沉沦在午夜梦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