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武汉、重庆等诸多大城市推出一系列“购房落户”政策之后,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开忠教授近日表示,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以拉动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随即就“是否公平”以及“是否有效”等观点引起市场热议。著名经济学家易宪容坚决反对这个提议,认为这种做法一旦实施,将进一步抬高房价。(2月10日《证券日报》)
一旦户口本上可以附着额外福利,它便可以成为公民自由迁徙的一种制度羁绊。占据较大话语权空间的北大教授,不但不去推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中亟待的公平意识铸就,反而抛出此等高论,拟将这种公共利益局部化。并打着力保房地产支柱产业地位不丢,从而全面拉动内需的旗号,去追补原本饱受公民腹诽的高利润房地产业,以期让房地产商们坚守那句著名的灵魂出窍的商业誓语:“中国房价万万降不得”。这的确让人匪夷所思。
自去年秋季而起的经济寒潮波及全球,我国房市在历经颇长一段时间的回调后,原本价位正开始步向理性位置。但各地“托市之声”却随之而起,诸如购房入户、补贴购房、减税降息、公务员增加房补等“托市之举”纷纷出笼。同一些政府监管部门与房产巨鳄们直接“托市”不同,一些专家学者,却另辟蹊径,抛出惊天鸿论。但两者的出发点相同,就是要力保虚高房价一直坚挺着。而购房附送“北京人”称号,便是“托市”的一种扭曲形式罢了。
其实,我国房价这几年突进,早已到了“背离苍生、灵魂出窍”的地步。就拿首善之区的北京来说,2007年每个家庭可支配的收入是6.6万元,而四环内房子均价是每平方米1.84万元,房价收入比扭曲至27.8倍;另外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其房价与市民的收入比也不甘其后。在某些局部,房价收入比甚至达30倍以上。而美国房价收入比还从未越过4倍大关,联合国与世界银行所认为的这个房价收入比的合理水平是3倍至6倍。
若以“高房价”作为新增北京人的一道门槛,那么由此新增的“拒穷”屏障不知会有多少。学校,可以大建豪楼,收高价学费,挡贫者于校门之外;甚至各单位,也可自行抬高门坎,规定如非高学历者不得在京入户……如果各行各业都如杨教授一样用带有原始冲动的丛林法则“牛气”下去,那北京和上海,就只会成为富人的后花园。而我们城市所需的大批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们,就注定只会成为美丽都市的过客。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作为公共学者的杨开忠们,何以发出这种与时代苍生背离的声音,而众多房地产商们,为何坚守自己为富人盖房的理念不丢?我这里暂且抛开诸多因素不谈,单说公开房价成本问题。若有一双无形的手能拽着房地产商们不得不公开房价成本,房产巨鳄和与一些学者们就不会这般强悍。实际上,作为公民安居的商品房并非“私家园落”,各级房市监管部门是非营利的公共事业单位,监管的目的是为了让房价回归价值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