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区水面经营权流转和水产规模经营典型材料
宣州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5亩,如何提升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村发展,是摆在宣州区各级政府以及有关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宣州区正视难题,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积极寻找对策,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及使用权的的基础上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产业,自二轮土地改革以来,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水产养殖、畜牧家禽、经果林等附加值高的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发展特色规模水产养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得到很大提升。目前,该区现已形成七大块状水产规模养殖基地:即水阳镇5万亩河沟河蟹养殖基地和2.3万亩幼蟹培育基地、朱桥乡1.8万亩稻田虾蟹生态养殖基地、养贤乡1.5万亩青虾养殖基地、南漪湖周边乡镇3万亩围网养殖基地和2万亩低坝高拦养殖基地、城郊千亩休闲渔业基地,水产规模养殖已占养殖总面积的62.8% , 规模养殖集群效益明显。据调查,2006年该区50亩以上特种规模养殖农户有354户,养殖面积达53473亩,产值9519万元,纯利2822万元;100亩以上水产规模养殖农户有10户,养殖面积达2520亩,产值98万元,纯利41万元。2006年全区实现渔业总产量56679吨、渔业总产值706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7.4%和48.8%,农民人均渔业收入1039.9元,同比增长8.3%,农民人均渔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5.56%。其中水阳镇实现渔业总产值愈1.7亿元,占全镇农业产值的65%,朱桥乡渔业总产值也已占全乡农业产值的62%,养贤乡渔业总产值已超农业产值的50%。同年该区被安徽省和农业部分别授予“渔业富民先进县”和“农业部河蟹 养殖病害预防示范区”称号。
一、激活土经营权流转,提升土地价值。
一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附加值高的水产养殖业。2000年,该区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决定优先发展水产养殖业,并成立了由宣州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农业结构调整领导组,出台了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制定了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农业结构调整领导组成员均实行乡镇联系制度,各重点乡镇也将促进水产业的发展列为当地特色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工作,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水产,力争将当地特色渔业抓出实效。由于领导重视,当年水阳镇32.2%的稻田改造为蟹池,朱桥乡50.6%的稻田从事河蟹养殖,部分村80%的稻田从事水产养殖,特色水产养殖亩收益超过常规种植业的5倍。此后,稻田生态养蟹不断发展,到2006年全区稻田生态养殖面积已达9万余亩,朱桥乡稻田生态养殖面积达1.8万亩,其中浑水村90%、魏村更是96%的稻田从事水产养殖。
二是认真贯彻《宣城市宣州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做大养殖规模。2004年,该区根据各地不同的水产资源优势和本着尊重养殖历史的原则,出台了《宣城市宣州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对养殖水域滩涂进行功能划分、区域布局,合理划定水产规模养殖区。以推进养殖证制度为契机,做大做强水产养殖规模。2006年又出台了《宣城市宣州区实施〈安徽省渔业富民行动〉方案》,加大了对水产苗种生产和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水产规模化养殖基础。
1997年宣州区上游修建了港口湾水库,随后区内修建了双桥节制闸和南漪湖节制闸,加强了对水位的调蓄能力,满足了水产规模养殖对“活水”的要求。各规模养殖基地基本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坚持利用水利冬修之契机,垒埂固塘,同时加强精养鱼塘建设,提高养殖水域的产出率。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改造低洼田和低产田,大力发展技术上较为成熟的稻田生态养殖,鼓励引导农民流转土地经营权,做大养殖规模,一方面解放农村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更有效的利用土地,切实帮助农民致富。合理利用水域资源,鼓励开发滩涂。河沟由于多年的养殖,水域呈富营养化趋势,为此,区政府提出在实施农业开发项目时要兼顾水产养殖;经过几年的筹备,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即将投入运行,这将为科学鉴定水质、进一步推进水产规模养殖打下基础;积极争取河沟清淤试点,目前继续在养殖河沟大力推广生物修复技术,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为发展水产规模养殖和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加大水产科技推广,提高水产规模养殖技术水平。
一是大力推广两项技术标准和两个操作规程。宣州区河沟养蟹起始于80年代,曾几起几落,主要是因为技术上未能有效的跟进,经多年探索总结,2001年该区制定了成蟹养殖技术标准和糼蟹培育技术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并予以大力推广。目前,该区河沟养蟹已有8万亩,水阳镇近5 万亩河沟,年水面发包为村级增加收入近千万元,且是村级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幼蟹培育面积已达2.4万亩,其中水阳镇幼蟹培育户愈3000户,培育优质幼蟹2亿多只,产值约亿元,亩均利润2000余元,全镇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农户来自幼蟹的纯收入已占总收入的22%以上。该镇吴村村民袁长荣培育幼蟹8亩,生产幼蟹21万只,销售幼蟹16万只,产值12.1万元,盈利8万元。宣州区2000年试点稻田生态养蟹,2003年,总结出的稻田生态养蟹技术推广及幼蟹培育技术获省科技厅成果鉴定,随后向广大养殖户发放这两项技术操作规程,稻田生态养蟹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全区稻田生态养殖面积已达9万余亩。其中朱桥乡稻田生态养蟹面积达17600亩,占全乡耕地的61%,稻田生态养殖亩均纯收入愈1500元,是常规种植业的3倍以上。该乡农户吴世友改造5亩稻田,投放蟹苗2000只、虾苗20斤、鳜鱼20尾,销售收入26000元,亩均产值5200元,亩利润4137元。
二是引导农民更新养殖理念、管理知识及养殖技术。
每年印发万余份水产信息、水产技术资料分发给养殖户。举办“绿证”、“双培双带”、“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水产班,结合时令和群众需要举办针对性的水产养殖培训班,培训班向村级延伸,并且重点放在村级,有利于群众带实物提问,技术人员也可到附近的养殖现场进行指导教学。每年邀请高校水产专家来宣授课,讲授先进的管理知识和实用技术。
实行水产技术人员分片联系养殖基地制度,要求广大水产技术人员到养殖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做到技术服务到池、技术成果到户、技术要领到位。鼓励水产技术人员搞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和从事与水产养殖相关的第三产业,为农民提供多元化服务,切实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四、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水产规模养殖效益。
我区水产品牌不响,竞争力不强,存在群众相互压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难与大市场对接,同时在市场上无法拥有话语权。因此,积极扶持壮大水产经纪人队伍和水产经济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尤其重要。近年来,发展葛其寿等水产经纪人队伍近百人,他们活跃在江、浙、沪水产大市场,来往于宣城与大市场之间,对我区特种水产品的销售和品牌的宣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几年来,相继成立了5个水产专业协会,积极引导水产专业协会创新工作机制,发挥自身优势,吸纳养殖大户加入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管理、技术和熟知市场的优势,做好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创建了4个水产专业合作组织,真正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联接起来,增强市场竞争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发展水产规模养殖的另一制约瓶颈是农民自有资金不足,对农民提供小额信贷是解决资金制约瓶颈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宣州区协调农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水产规模养殖的支持力度,重点推广适合农村发展的“信贷授信”融资制度,几年来用于标准化健康生态养蟹示范区的小额信贷资金愈8400余万元,信贷资金回收率达98%以上,有23个村取得信贷信用村称号,全区年投资水产养殖的民资近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