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中国男人来说,准确地说,应该是对于生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男人来说,有一个词绝对的值得记忆,甚至顶礼膜拜过,那就是“少林寺”。在那个年龄阶段出生的人,小时都有一个武侠梦,幻想自己身轻如燕,力大如牛,一把大刀行侠仗义于江湖,甚至还模仿过电影《少林寺》里的镜头,三更鸡叫即起床苦练功夫。当然有多少人后来成为高手,这个无从而知,惟一可以肯定的是绝大部分人的侠客梦想都被岁月无情的终止,以至于今天如同我在这里写着关于侠客的文字,你在那里读着关于侠客的文字。侠客终成童年的梦想杳然远逝。事实上,儿时对侠客的认识仅限于江湖上的刀光剑影,追求的不过是“千里杀一人,雪地不留痕”的绝顶功夫,幻想某天一不留神就在某个旮旮旯旯翻出一本诸如《九阳神功》之类的至高绝学,从而一夜之间扬名于江湖,甚至当上武林盟主。这种模糊的认识给很多产物留下了空间,武侠小说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就在今天,在绝大部分人的侠客梦被岁月碾碎,有一大批小青年执着追求的同时。一个叫张北海的人将侠客的大刀彻底冰封。
![侠客梦 尹相杰 六年冰封侠客梦](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322912037949.jpeg)
也许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张北海这个名字十分陌生。但现年71岁的张北海却是阿城、王安忆、王德威、陈丹青、张大春、骆以军等中国当代文坛上响当当人物的偶像。阿城曾经这样描述张北海对自己的影响:“我常常寻思我为何迷张北海的文字,总结为,我在张北海的文字中总能发现自己思维的空白点。这就是张北海的风度,我迷张北海文字的根本原因,在于迷其风度。”生于北京,长在台北,攻读于洛杉矶,任职联合国,退隐纽约。现年71 岁的张北海是位“游侠”,擅长书写纽约的现代小事。1990 年代后期,他花了6 年时间,写就以老北平为背景的武侠小说《侠隐》。小说以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北平为背景,讲述了从美国归国的侠士李天然为师门报仇的故事。在复仇的故事背后,张北海真正想表达的主题是“老北平的消失和侠之终结”。“对于现在的许多中国人来说,从北伐战争结束到抗战爆发的10年,印象是模糊的。其实那没有战争的10年,是老北平最安定、平稳的10年。卢沟桥事变开始,老北平就消失了。伴随着美好日子的消逝,侠之精神也消失了。”张北海说。张北海所说的“侠之精神”是中国武侠小说共同的主题。从《韩非子8226;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到史记《游侠列传》中“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的侠客精神,从最早的意义上讲,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社会、等级社会的反抗;个性和自我价值观、是非善恶观、社会观的初步建立;以抒其义、敢用生命的代价来反抗。“在现代社会,建立了法律制度,以往除暴安良的侠客行为已经被司法制度所代替。但是,侠士精神仍将延续下去。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有正义感、有道德感。用非暴力的手段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正义,就是侠士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体现。”同样是快意恩仇,同样是仗义侠士,张北海把《侠隐》的时间安置在中国近代史,将草莽英雄改成“海归”,主人公不再耍刀弄剑,取而代之的是一把洋枪。正因为这些新意,有人给《侠隐》贴上新标签:“现代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