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革命 《互联网草根革命》 第一章 互联网草根革命时期的技术4



与传统媒体上的文章相比,网志是一种非正式的文体,非常适合用来展现作者(博客)人性的一面:人性的软弱,人类理智的局限,甚至个人道德上的弱点。传统的媒体大都要求作者尽可能地保持客观和中立,而博客则可以激扬文字,直抒己见,毫无顾忌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使网络日志有了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亲和力。同其他网络文体相比,网络日志也有自己的特点,即,博客们写网络日志的时候经常使用自己的真名,此前的网络则是匿名占上风的,使用实名对唤起人们相互间的尊重、信任和认真参与具有重要的意义。网志非常适合作为测试新观点的工具,人们在这里对不成熟的观点已经习以为常,有趣的观点一般都会吸引读者发表中肯的意见。博客可以根据测试结果修正自己最初的观点或者表达方式,这样可以获得更理想的效果。一般认为,网络日志和传统媒体是共生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许多记者从网络日志中发现新闻的线索,博客也经常通过网络日志对报刊文章做出补充、修正或者评论,网络日志指向传统媒体的链接可以为在线报刊带来新的读者,职业的记者和撰稿人还经常开辟有自己的网络日志来表达个人的看法,并以此加强同读者的互动与交流。

网志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帮助博客零成本、零维护地建立自己的网络媒体,随时把自己的思想火花和灵感记录下来,并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现在许多图书的作者通过自己的网志与读者保持互动,对读者而言,这大大提升了书的价值,而且延长了书的寿命。

 互联网革命 《互联网草根革命》 第一章 互联网草根革命时期的技术4
网络日志比一般商业站点的一个突出优势是它对搜索引擎极其友好,就是说,网志不仅容易被搜索引擎收录,而且通常比商业站点有更好的排名,原因是网络日志是当前网络信息的扩展,并且一般由基于文本并且具有众多链接的静态页面所组成。这点无疑在网络营销方面极具商业价值,至少在搜索引擎优化方面。同时,由于网络日志的更新很容易被追踪,所以人们可以对网络日志展开实时的搜索,而对于普通网页而言,人们只能搜索它们在搜索引擎数据库中保存的副本,这往往会有数日甚至数星期的延迟。网络日志的搜索引擎甚至还可以通过日志间的链接近乎实时地分析出哪些网络日志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或者哪些话题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最后,网络日志因为采用了RSS技术编写,所以可以让用户使用博客工具或者RSS阅读工具订阅,让用户随时了解网络日志的最新更新情况,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虽然网志在技术上并非革命性的成就,但它的意义却非同凡响。如今,人们已经开始把网志看做是继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即时通信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传播工具。网络日志目前的应用非常广泛,个人、企业甚至是政府和军队都可以有效地利用它。博客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学术泰斗,也有刚开始接触网络的学童。随着家用数码录音和数码影象技术的发展以及宽带接入的普及,网络日志已不再局限于单调的纯文本形式,播卡 (podcast)以及声像并茂的喔卡 (vodcast)已开始日益流行。音频和视频网络日志的流行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了博客的队伍,博客们的功绩之一是他们在互联网用户中普及了RSS技术。

网络日志技术的核心是RSS技术,该技术最早由UserLand软件公司开发,并在1997年被网景公司用于向用户定制的个性化站点“我的网景(My Netscape)”发送新闻摘要,在一批技术专家的不懈努力下,RSS技术在最近确立了其作为互联网主流技术的地位,RSS甚至还被一些人称为互联网上的又一场革命。有趣的是,RSS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英文全名,其一是简易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其二是丰富网站概要(rich site summary),另一种名称是资源描述框架网站概要(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RDF site summary),实际上,这几种不同的名称代表着各自不同的技术路线,因而对应着RSS的不同版本,例如,丰富网站概要就对应着RSS的0.9x和2.0版,资源描述框架网站概要则对应着RSS的0.9和1.0版。不过,所有版本的RSS都是一种为了共享新闻、网络日志和其他万维网内容而设计的扩展标记语言(XML)格式的通信标准。RSS技术最早主要用于网络日志和新闻站点,如今,使用该技术的网站越来越多,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站点类型。用RSS技术发布的站点内容及其结构可以被特定的计算机程序理解和消化,这就使得用户可以将这些内容打包到自己的站点或者本地计算机硬盘上。用户使用称为RSS集成器(RSS aggregator)或者伺服阅览器(feed reader)的软件来预订和接收自己选择的RSS频道(用户预订的支持RSS的内容),这些软件会首先下载更新过的内容的日期、摘要和链接,用户根据这些信息进一步下载自己感兴趣内容的全文。除了使用客户端软件查看RSS频道,用户还可以使用专门的站点来查看RSS频道,后者的使用很像是基于万维网的电子邮件服务,也像是一个自己定制了内容的万维网站点。

aihuau.com

预定RSS频道最大的好处是为用户节省时间,用户可以很快了解他感兴趣的网站的最新更新,而不需要去到这些站点一一查看。营销企业则可以使用这一工具进行环境监测。

对于企业而言,增添RSS功能可以把企业网站更新的内容“推”给感兴趣的利益相关者,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鉴于RSS技术为企业和用户提供了众多的利益,使用该技术的企业和用户近来像滚雪球般猛增。

我们已经看到,网络日志和RSS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因为这种联系,人们很容易把两者混淆起来。其实,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RSS是网络日志使用的一种技术,不过,网络日志不是唯一使用RSS技术的应用,许多其他类型的网站也使用这一技术。同时,RSS不是网络日志使用的唯一技术,除了RSS,网络日志还使用了活字(Movable Type)技术,后者支持向后追踪(TrackBack)功能,通过该功能,许多网络日志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独有的blog文化。

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传播方式,网志目前已经成为公共关系的重要工具。网络日志的人性化和平民化特征使它提供的消息更受大众欢迎,网志上发布的新闻资料大多是第一手资料,网志的评论以及评论的评论大多反映了博客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媒体记者们已经习惯了从网志上发现和追踪新闻线索的工作方式,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上百个个人网志网站成为了传统媒体和在线媒体的消息来源。一些主流的媒体站点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网络日志服务,如华尔街杂志的www.opinionjournal.com/best等。

另外,网志还为虚拟社区的组建提供了又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微软公司就利用网络日志组建了一个面向既精通技术又勇于创新的青年领导人的社区 —— TheSpoke.net。该博客站点为社区成员提供协作、讨论和争辩技术未来的交流工具,该社区的目的是培养新一代软件开发人员对微软公司的亲近感,避免这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投入与Microsoft竞争的项目—— 如Mac、Unix和Linux。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当今全民皆“博”的年代,虽然能够吸引大量眼球的网络日志屈指可数,但众多的互联网草根博客也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一方面,草根博客通过自己的创作为网志圈增添了独特的内容,没有了他们,网志圈的内容即使质量再高,也称不上多姿多彩,所以说,草根博客构成了网志生态圈的一个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只要草根博客的观点有一个人阅读,他便有可能间接影响到某一个大牌博客的思想,再通过后者影响到其他很多人,即使草根博客自己的网络日志没有什么人读,但他们仍然可以通过链接或者评论其他网络日志的方法来为其他网志的重要性投上一票,使他赞同的观点传播得更广,草根就是这样通过类似于投票的方法来发挥作用。可见,网络日志的的确确是属于大众的媒体,属于互联网草根的媒体。

Wiki与扳倒大英百科全书的维基百科全书

从词源学角度看,Wiki这一近来非常热门的英文单词其实出自夏威夷语土语wiki-wiki,意思是“快”,最早把Wiki一词引到现代英语中的人叫沃德·坎宁瀚(Ward Cunningham),1995年,为了支持程序员在自己的网站—— 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 上更好地交流与协作,坎宁瀚发明了一种新的服务器软件,该软件允许任何用户自由地编辑网站上的任何页面,他把他的这一发明叫做Wiki。可见,Wiki其实是一种基于万维网的新技术,该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在Wiki页面上,每个人都可以浏览、创建和更改文本,系统可以对不同版本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所有的修改记录都会被保存下来,人们不仅可以事后查验历次所做的修改,而且还可以很容易地恢复到早期的版本。Wiki最奇妙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支持数量庞大的人群在一起有效地开展合作,同一Wiki网站的写作者自然地组成了一个维客社群,而Wiki正是这个社群相互交流的基本工具。Wiki是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而利用Wiki工具参与协作创作的人,尤其是维基百科全书条目的编写者,也被称为维客 (wikier,wikipedian)。

Wiki出现之初,热中Wiki的人主要来自自由软件和开源软件开发者的圈子,因为这些人最富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开源软件的开发模式本来就是合作开发的模式,与Wiki的工作方式非常吻合。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org,见图1-2)的出现才使Wiki进入了普通百姓的视野,许多人正是通过维基百科全书第一次接触到Wiki这一新技术,在许多人眼里,Wiki甚至成了维基百科全书的简称。维基百科全书为人们汇编了人类迄今掌握的各个学科门类的权威知识,难怪搜索引擎一再将查询用户领向了维基百科全书,许多用户正是通过传统搜索引擎发现了维基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全书起源于一个名叫Nupedia的百科全书编写计划,该计划准备用传统的百科全书的编写方法编写出一部在线的百科全书,目的是要大幅度增加网络上高质量的免费内容,该计划的发起者是Bomis公司的CEO吉米·威尔斯(Jimmy Wales),项目的主要雇员则是担任百科全书总编的拉里·桑格(Larry Sanger),但是,百科全书的编写不仅耗资巨大,而且进展极其缓慢,在从2000年开始的几年时间中,Nupedia项目完成的条目数还不足100篇,赞助该计划的Bomis公司最后对该项目失去了耐心,并在2002年2月停发了总编拉里·桑格的工资,2000年3月上网的Nupedia百科全书在2003年9月彻底下线,只坚持了3年半的时间。不过,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Nupedia项目虽然失败了,但从2001年1月15日开始作为Nupedia项目的一个补充而登上历史舞台的Wikipedia项目的发展却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并终成正果。Wikipedia与Nupedia最大的区别在于条目作者的群体从专家学者扩大到了普通百姓,而且省去了同行专家评议的过程。今天,维基百科全书是维基传媒基金会运营的若干个维基项目中最重要的项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2067.html

更多阅读

异术 《金融异术》第一章

系列专题:《金融异术》第一章拉尔夫·阿卡姆波拉(Ralph JAcampora)在从事技术分析时,你必须要学会兼收并蓄,因为你的方法总会有无效的时候,如果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你就是在自取灭亡。在40年的从业实践中,拉尔夫·阿卡姆波拉始终在当代技

经济减速 金融 《金融市场指南》第一章 04 世纪之交的减速

从所有的衡量标准来看,金融市场在20世界90年代的增长都是极为迅速的。在这十年的初始,金融工具的活跃交易只限于少数一些国家,主要涉及到都是证券、债券和股票这些两个世纪以来就占据主导地位的类型,并没有什么新的工具。然而,21世纪的最

声明:《互联网革命 《互联网草根革命》 第一章 互联网草根革命时期的技术4》为网友心稳路正精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