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特征 地方志语言特征初探



地方志语言特征初探

王照伦

 

    地方志是记叙特定地域内古今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情况的科学文献。志书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体裁的语言特征。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地方志有向社会传播信息的使命。所载信息是否有价值,就看记述这些信息的语言是否是准确的;所含信息是否易于被人们所利用,就看记录这类信息的语言是否是规范的;能不能使利用信息的人感到是一种享受,就看其语言是否具有可读性。因此,准确性、规范性和可读性,是地方志语言的基本特征。

    一、准确性

    准确性是志书语言的根本属性,是衡量地方志所含信息价值的唯一尺度。准确性要求在符合志体的前提下,遣词用字必须准确精当,不能向读者提供有歧义的信息。一切不确定、不确切、不明确和说反的语言,都应禁止在地方志中出现。

    1、确定性。这一问题是针对不少已经出版发行的新编地方志中使用了大量模糊性(或不确定)语言提出的。地方志应当通过对事物的记述,向社会提供像法律条文一样,只能作一种解释的信息。使用模糊性语言,是志书编纂的大忌。例如:

    A.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之后,全县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B.民国中期,大量土地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农民仍然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

    C.建国后,县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活动。

    D.解放前,全县有×××人参军,其中×××人牺牲,×××人致残,×××人负伤。

    例A中“党的”一词使用不当,易使读者产生歧义,正确的表述应改“党的”为“中共”。例B中“民国中期”是个不确定的时间概念,读者无法知道农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民国中期”到底是从哪一年哪一年。例C中的“建国后”和例D中的“解放前”都是模糊性的时间概念。“建国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还是历史上的其他“国”建立后?叫人捉摸不透。“解放前”一词,由于全国各地的解放日期差别很大,很难叫读者猜到是什么时间。可见,用模糊性语言记述历史事件,会大大降低志书的资料价值。 2、确切性。地方志的特点决定了它用词的灵活性相对较小,在择词造句时,应反复推敲,避免在志书中使用不确切的语言。否则,将会使志书对事物的记述大为逊色。例如:

    E.在解放战争期间,全县有两万民夫随军支前。

    F.1966年8月,县第一中学的红卫兵杀向社会……。

    G.×年秋,幅军攻入县内。各村纷纷成立民团,筑土于防守盗寇。

    H.×山有古建筑遗址×处,摩崖石刻×处,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开展旅游事业的潜力很大。

    例E中的“民夫”是1949年10月1日前的统治者对被征募服劳役的人民的称呼,在这里应当用“民工”。例F中的“杀向”一词有对“文革”肯定之意。例G中的“盗寇”是指幅军,幅军是农民起义军,有辱农民起义军之嫌。例H中的“开展”与“事业”搭配不当。

 语言的特征 地方志语言特征初探

    3、明确性。明确、具体是地方志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志书中使用只有编者自己明白的语言,会叫读者不知所措。例如:

    I.×年×月,“文大”在县内全面展开,全县城乡普遍成立了……。

    J.×年×月×日,县委发文取消各公社自行规定的“三禁”耕畜办法,恢复耕畜市场。

    K.“反复旧”波及全县,“27”、“29”两派争着“反复旧”。

    L.×年×月,天降暴雨,全县×座水库。

    例I中的“文大”当代人还可能知道是文化大革命的简称,而后人会产生一种不知何物的感觉。例J中的“三禁”和例K中的“27”、“29”人们不会知道是些什么。例L中的“×座水库”到底怎么样了,应有个交代。  4、正确性。正确地表达编者的意图和对事物进行正确地描述,是地方志语言最起码的要求。把东说成西,是最不应该的。例如:

    M.个体工商业户有权拒付除政策规定以外的一切摊派。

    N.在大旱之年,全县小麦普浇一遍水,取得了大丰收。

    O.承包经营后,农机厂工人没白没黑地干,产量比承包前提高一倍,造成了产品大量积压。

    编者在例M中本来想说个体工商业户有权拒付规定外的摊派,而一个“除”字将意思变成了规定外的摊派无权拒付,规定内的摊派有权拒付。例N大旱之年只浇一遍水,小麦不可能取得大丰收,如只浇一遍水就取得大丰收,一定是丰水年。例O告诉读者“产品大量积压”的原因是“工人没白没黑地干”,是不正确的。产品积压与否,和产品结构、营销战略、供求关系等方面的因素有关,不能归罪于工人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上。

    二、规范性

    《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指出:“新志书文体,一律用规范的语体文……”遗憾的是,志书编者使用语言的随意性,使志书语言的不规范成为新编地方志的通病之一。

    1、文白夹杂问题。有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古代和近代部分,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编者对其没有进行必要的加工,出现了文白夹杂现象。二是在记述当代事物时,也出现了文白夹杂的情况。发生这一问题,既有客观上的原因,又有其主观上的因素。从客观上讲,地方志记述了当地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必然要引用和借鉴大量的历史文献,从事志书编纂工作的人文字水平参差不齐,把大量的古代汉语译为现代汉语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地方志的编者对历史文献不是消化吸收,而是生吞活剥地将古文献上的文字抄到新志上。从主观上将,个别编者故弄玄虚,自作深奥,搞文字游戏,故意搞了些文白夹杂的东西,使地方志语言变得不伦不类。这种现象在不少新编地方志中出现,是志界文风不正的表现。

    2、书面语口语夹杂问题。这与地方志编纂人员的行业构成有关。修志人员大都是机关文秘人员出身,给领导人写讲话稿是拿手好戏。讲话稿要求有点口语化,在地方志中难免留下一些痕迹。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地方志的总纂工作,消灭志书中的口语和公文痕迹。

    3、普通话方言夹杂问题。编志人员大都是土生土长的,个别外地人也在当地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对当地的方言土语相当熟悉,在志稿编写中会无意识地流露出来。应结合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去消除地方志中的方言夹杂问题。地方志除方言篇系统地介绍当地方言外,各专志均应用规范的书面普通话记述入志事物。

    4、中外文夹杂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外文化、科技、商贸交流的日趋频繁,地方志在一些篇章中涉及的国外科技文献也会越来越多,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中外文夹杂问题。如在引用科技文献时会出现:摘自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应只写汉语,不注外文。

    三、可读性

    高质量的地方志,必须有较高的可读性。志书用字应力戒生僻,对辞格的使用也要慎重,同时还应精练文字。

    1、力戒生僻。地方志不是高科技论著,它的读者各个知识层上的人都有,因此,志书要尽可能地润饰文字,丰富词汇,切忌生涩。如果一部志书通篇繁琐乖僻,编成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的“天书”,其“资政”、“存史”、“教化”功能便打了折扣。

    2、慎用辞格。地方志的性质,决定了适用于它的辞格很少,夸张、拟人、飞白、示现等绝大多数辞格不能在地方志中使用,层递、错综、讳饰等辞格能在地方志中使用。编者在使用修辞手法时,应持慎重态度。郭沫若在《文风问题》一文中指出:“……写起文章来,苦心孤诣地一经营,往往弄巧成拙……一加不适当的修饰,反而不准确了。”

    3、精练文字。拖沓冗长的文字,不会有可读性。应把志书中可有可无的闲文赘语一律删除,体现地方志博大精深的传统。 

 

 

 

海南史志,1993,(2):7.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2074.html

更多阅读

怀孕生男孩女孩的特征 胎儿性别早知道 早知道胎儿性别

?????? 虽说现代人思想不再封建,但是怀上宝宝之后,也很想知道自己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而最准确的判断胎儿性别的莫过于B超了,但在民间已有一些说法,能从怀孕的特征来判断出男孩女孩的特征。方法/步骤特征一 :孕妇的口味改变??????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计算机病毒包括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简介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特征——方法/步骤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1、计算机病毒特征1:传染性可以通过中介进行传染,如U盘、光盘、电子邮件等等。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2、计算机病毒特征2:破坏性可以影响我们计算机

如何判断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的特征? 生男生女特征

如何判断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的特征?——简介 生男生女的传说,我觉得很多也不准确,都是因人而异,所有的说法都不是绝对地,无所谓准不准。或以已经生了BB的人来判断,有一定的道理。而且通过以下这些例子,归纳起来各种状况应该是自己家的人有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十大传统美德,分别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对中国知识阶层乃至整个中国人来讲影响深远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长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靖江市新桥中心小学张胜214537【教学课题】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8~60页。【教材简解】《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要学生在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认识、掌握长方形和

声明:《语言的特征 地方志语言特征初探》为网友大哥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