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教育不改革 教育生态位与中国教育改革



教育生态位与中国教育改革

作者 张录强

[摘  要]我们要建构什么样的教育体系、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传授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充分形成每一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比较优势,使每个人的充分发展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吻合,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等等,都涉及教育生态位问题。我国教育机构的生态位错位、缺位问题十分严重,而教育内容的缺位集中表现为“生活教育”的缺位,教育内容体系陈旧、需要进一步合理化,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教育形式的错位严重影响教育的成效和人力资源的素质,职业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生态位重叠使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受到打压。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相应的改革来解决。

[关键词] 教育生态位,错位,缺位,教育改革

生态位(niche)是一个既抽象,而又内涵丰富的生态学名词。它不仅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而且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教育等领域,并促使教育生态位、产业生态位、发展生态位等一系列专用名词的产生,形成了强有力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工具。 通俗地讲,生态位就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拥有稳定的生存资源(食物、栖息地等),进而获得最大生存优势的特定的生态定位。生态位的形成减轻了不同物种之间恶性的竞争,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使不同物种都能获得比较生存优势,这是自然界各种生物欣欣向荣、共同发展的原因所在。[1](P1~3)

教育同样涉及生态位的问题。 我们要建构什么样的教育(机构)体系、传授什么样的教育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充分形成每一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比较优势,使每个人的充分发展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吻合,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等等,都涉及教育生态位问题。其实,这些也是教育改革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机构的生态位错位与缺位

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与此相对应,在一个合理的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不同实力的学校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职能,培养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不同职业倾向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一个合理的教育体系是由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类教育机构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的,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类教育机构各尽其责、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培育人力资源的综合效能,为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明显存在盲目跟风的无序化倾向,教育机构的生态位错位、缺位问题十分严重。由于教育行政当局的错误引导(政策、资金等),许多学校缺乏符合自身条件的明确定位,盲目攀比,追求高大洋和短平快,结果导致很多学校发展定位高度一致,一方面,造成大面积的教育生态位重叠和错位,在同一个生态位上竞争过分激烈,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又形成教育生态位缺位,差异化教育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比如:不同水平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同人群的教育不能得到合理的保障(比如:农村教育),反而限制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

教育机构的生态位错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都大量存在,高等教育尤甚。目前好像没有哪一所大学不是在争创一流的,没有哪一所大学不是在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迈进的!发展模式和思路的高度一致,使许多大学的发展失去了自身应有的优势,大学教育在一片混战中艰难前行。从教育生态位的角度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要求所有学校都成为“一流”或者“重点”。各类学校只有正确定位,合理归位,立足自身资源特点,才能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自身特色,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机构的生态位缺位现象造成的危害可能更为严重。我国教育收费越演越烈(义务教育阶段收取不菲的杂费),并且没有形成具有一定收费梯度的教育机构体系,免费教育或低收费教育机构缺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面临萎缩。一些地方乡镇中学纷纷撤并,甚至倒闭,九年义务教育实际很难实施到位。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扩招、高歌猛进,而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基础平台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却不断萎缩。教育作为培育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其功能正在逐渐被消弱,国民素质提高面临严峻挑战。

国家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为不同民族、不同出身、不同经济条件的国民提供公平的、良好的基础教育,同时也是为各类人群提供基本的通向主流社会、享受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基本条件。尤其应该强化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保障,这是这些地区和人口摆脱贫困、落后,逐步走向文明、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对于非义务教育,应该尽快打破国家垄断,对私立学校给予充分的国民待遇和自由的发展机制,倡导学术自由,允许各类学校充分竞争,在竞争中逐步实现各类教育机构的生态位分化,以扭转目前我国教育质量高端缺位的局面,形成各类学校规模、数量的合理发展。

二、教育内容缺位

与其它生物单纯依靠生物适应来适应环境、维持生存显著不同,人类通过生物适应、文化适应两重适应以适应环境与社会。所以,人类需要教育来传递、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够不断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提高人类生活和发展的质量。教育应该向人们传递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粗略地划分两大类:1)生活方面的知识与经验;2)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前者有助于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后者有利于增强人们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两者对于提高人们适应环境与社会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在强调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强调教育社会属性的同时,对于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活质量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而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现代教育更加关注时代进步对人的全面发展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强调教育不仅仅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并使社会的进步同步地体现为每一个公民更高质量的生活。我国教育内容的缺位集中表现为“生活教育”的缺位。生活教育缺位导致的健康问题、心理问题、道德问题、犯罪问题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有待通过弥补教育内容缺位的方式得到解决。

随着我国由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的全面迈进,提高生活质量(物质、精神)的愿望将不可逆转地转化为强劲的社会需求。但是,人们面对日益丰富多彩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条件,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也就是选择如何生活,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生存质量。而如何才能高质量地生活?仅仅依靠父子言传的经验传递所能起到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有必要在各类学校开展专业化的生活教育,包括膳食营养、运动保健、生殖健康、婴幼养护、疾病护理、人际关系、社交礼仪、家庭(观念与道德)教育、家庭理财与事务管理等与家庭及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三、教育内容体系与教育改革

从教育内容体系的层面看,以前我国教育部对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版本、教师培养等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在全国不同地区受到的是整齐划一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相同的知识背景、能力倾向、思维模式,甚至连知识与能力缺陷都大同小异;并且现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正在向硕士、博士教育阶段延伸。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就业取向、发展目标等方面的生态位全方位重叠。[2] (P44~49)人力资源质量的趋同化严重制约着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整体抑制了国家和民族的创新与发展能力,是一种典型的数量增长型、而非质量发展型的教育模式。

 当前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的基础课程改革,可望逐步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教育部一改过去统一教学大纲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一统天下、垣古不变的作法,只公布中小学课程体系和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允许任何个人或团体按照课程标准编写中小学教材,只要能够通过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的评审,就可以作为中小学教材使用,竞争机制被引入中小学教材出版领域,教材市场格局面临重新洗牌。

全国中小学每年50多亿本教材这个巨大蛋糕吸引了国内许多出版社、高校和教研部门的注意力。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推广,40家已经获得中小学新课程标准教材出版权的出版社无不欲拼抢一定的市场份额。目前已有苏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江浙版、外研社版、语文出版社版等中小学教材与人教版教材一争天下,更多的新教材正在编写或审定中。其实这仅仅是开始。在这种体制下,每一个有实力的个人和团体都可以从这块大蛋糕上切下一块。当然,即使您已经跻身分食蛋糕的行列,如果你编写的教材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学适教,早晚有一天会被淘汰出局。所以,教材的编写和更新不仅将彻底走出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统天下、数十年一贯制的时代,而且可以预期今后中小学教材将精彩纷呈,教材的内容、体系及其思想性和科学性都将在竞争中更加充分地体现出多样性和各自的特色。今后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自由选用适当的教材。学生学的虽然还都是教育部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但从表述方法、侧重点、思想体系和实验设置上都会有的差异。基础教育生态位重叠的问题有望从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上实现突破。应该说,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将为我国人力资源建设做出历史性的巨大贡献。改革的思路是科学合理的,关键是这些合理的思路能否真正得以贯彻实施,做到不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与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改革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内容改革却无所作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沿用前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内容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某一学科的专业训练,学生毕业之后虽然也能够从事相应的专业研究,或者谋得相应的职业,成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但这种狭窄的专业教育把人类作为整体所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分割开来,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种专业教育客观上相当于西方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即使到现在,专业教育仍然是我国大学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这可能就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处于西方国家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层次,没有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创新的原因所在。

与我国的专业教育模式不同,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自19世纪后期以来的一个重要传统,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以哈佛大学为例,其通识课程由六大类十个领域组成,分别是文学和艺术(其中分A、B、C三个领域)、科学(其中分A、B两个领域)、历史(其中分A、B两个领域)、社会分析、外国文化和道德理性。所有文理科学生都必须从这十个领域中选修八个领域的课程,并在大学前两年内修完(主要是前三学期)。[3] (P40~44)为了确保通识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是教授或高级讲师,教学效果经评估必须达到优良。[4] (P41~45)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高水平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在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就可以对人类文明在各个领域的成果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和体验。所以,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建立在人类文明成果这个坚实的大平台之上的,这为他们继续学习某一专业的课程奠定了多学科的、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以后的工作或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平台。从专业教育的角度看,通识教育出来的学生基本上都应该属于复合型的人才。

通识教育使高等教育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巨人肩膀”上,学生可以直接聆听知名教授对某些领域的深刻体会与理解,站到文明与发展的前沿,他们每迈出一步可能就是创新。而我们高等教育,担任公共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在学校里不受重视和水平也值得怀疑的一些人。整个把公共课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而专业课则一统天下。这就不用着奇怪了,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大的科学与文化知识背景,狭窄的专业教育把它们塑造成了没有思想能力的机器,根本就没有几个学生能够搞清楚科学的前沿在那里,再往前迈出即使一百步恐怕都不一定知道什么是创新。[5](P223)

 为何中国教育不改革 教育生态位与中国教育改革

四、教育方式错位

从教育方式层面看,我国基础教育灌输式的教学和中国一贯严厉和重压下的家庭教育,使学生在没有学习能力和效率的时候(年幼阶段),依靠题海战术身心疲惫地死记硬背来积累大量的知识(常见的一种说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结果是,这些孩子在有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之后(如:大学阶段和工作阶段)却失去了学习、探索和创新的兴趣。加之,我国高等教育本身的缺陷,专业选择受限、课程设置僵化,注重教师教、轻视学生学,使大学四年最有可能获取大量知识和最富创造性的阶段,因学生缺乏兴趣而被大量荒废了。这些人没有输在起点上,肯定要输在了终点上。所以,中国虽然是一个重视教育和教育投入大国,但却绝对不是一个知识产出的大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中国也算得上是一个浪费巨大的领域。

西方教育的基本方式正好与我们相反。他们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强调在玩中学,对知识记忆的要求要远远低于我们,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探索知识能力的要求却远远高于我们,这是与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相符的。而西方的高等教育,无论是专业选择,还是课程选择,学生都可以跟着自己的兴趣走,也能选择自己真正喜欢或者相对喜欢的专业和课程进行学习。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之西方大学生学习确实也很辛苦的。教师上一次课往往需要学生课下用几倍的时间阅读指定参考资料。而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基础和承受能力,高强度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吸收大量的知识,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

与我国教育的基本方式不同,西方教育在孩子不具备学习和探索能力的时候,重点培养他的兴趣和能力;当升入大学以后,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利用已经培育出来的学习能力,可以在大学期间学习到大量的知识,并形成较强的能力。我们的教育从积累知识开始,结果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既失去了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也没有收获知识和能力;西方教育从培养兴趣和能力开始,结果不仅收获了知识和能力,而且保持了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中国的基础教育素以基本功扎实而“著称于世”,而美国基础教育在世界上充其量也就处于第18~50名之间。但是,美国拥有世界公认的最成功的高等教育和70%以上的诺贝尔奖得主,中国拥有不入流的高等教育和0个诺贝尔奖得主。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不仅输在了起点上,而且输在了终点上。典型教育方式的错位可把中国坑苦了。

五、从教育产品功能取向看教育改革

按照教育产品功能取向划分,教育可分为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科学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文化和科学素质为己任,它不针对具体的就业岗位,具有宽泛的适用性和可拓展性。而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系统地掌握某一具体职业所需的各种技能,其教育产品直接面向具体的职业。一般而言,每个人要以一定职业身份进入社会,从事相应的职业就需要相应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讲,职业教育应该更适合于大多数人。所以,职业教育应该成为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满足人们就业的需要。但是,我国教育机构主要开展学历教育,从专科教育到博士教育越高越好,而职业教育缺位现象严重,致使熟练的、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和技师缺乏,甚至影响到正常生产。

职业教育在我国一直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原因之一在于本来属于科学教育范畴的普通高等教育在定位上出现了问题。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实际上也是面向就业的。科学教育要想面向就业,就必然增加职业教育的成分。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工不明确,各自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这样就形成了职业教育与科学教育生态位的重叠,而且相比之下普通高等教育在这种生态位重叠的竞争中占有比较优势。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将是长期的。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新定位,或者叫归位,对于我国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教育是涉及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可是到了大力改革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 张录强。生态位理论及其综合应用[J]。中学生物学,2005(7)。

[2] 张录强。生态学视野中的若干人文社科问题[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生态环境保护》,2005(1)。

[3] 韩水法。人文学科与通才教育。见:杨东平主编,大学之道[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4] 别敦荣。美国大学教育观察[J]。中国大学教学,2002(2)。

[5] 张录强。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2082.html

更多阅读

男扮女装雷死人不偿命的30位男星图 笑死人不偿命

男扮女装在影视剧里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都被剧中那不雷死人不罢休的男扮女装镜头笑得直喊肚子疼,他们有的美到让美女都妒忌的地步,有的则雷到让人不得不叹一声幸好是男人地步。明星男扮女装,总是令人忍俊

雨夹雪:郎咸平为何裸奔?——评郭松民与郎咸平激辩广东卫视

雨夹雪:郎咸平为何裸奔?——评郭松民与郎咸平激辩广东卫视作者:雨夹雪发布时间:2014-05-07 来源:乌有之乡字体:大|中|小  D君:郭松民和郎咸平在广东卫视财经郎眼的辩论,你怎么看?  俺:这次郎咸平可以说彻底裸奔了。谈国企做大做强时说是

声明:《为何中国教育不改革 教育生态位与中国教育改革》为网友马上有对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