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之刍议
黄水源
摘要: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启示我们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必由之路。
“中庸之道”启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我管理范畴的道德准则,以及要用平衡和谐来化解矛盾凸现的现象。
儒家“本立道生,由近及远”的思想,启示我们当前素质教育要以孝道和师道作为起点。
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富含着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承认和肯定,是当今解决人与人的关系的有效借鉴。
儒家“讲信修睦,修己及人”的思想,启示我们要信守 “诚实守信”传统职业美德。
关键词:儒家思想 现代价值 借鉴
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人一方面要适应自然和社会,另一方面也在改变影响自然环境和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乃至殒耗都离不开与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与飞跃,但也产生了一系列世界性的问题,如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心病加剧、价值标准失范、道德滑坡等等。正如北师大著名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郭齐家教授所说:“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对善和恶都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主要反映在社会问题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两个方面。1”那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其价值于今的社会问题有什么可以借鉴呢?
一、儒家“天人合一2”的思想,启发我们做人、做事都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从而更好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是有其现实价值作用。
在中国,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充分地肯定了人生存在现实世界的意义,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中心,处于最重要位置,“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 3。
中国古代“天命论”4把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看成是上天安排的结果,是老天爷意志的体现,这种儒家思想中的“天”的说法,虽然也有神的意念和成分,但它更多更主要地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即我们今天讲的自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如孔子就明确地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5”意思是说,上天是用诸四季的更替、万物的存在和变化等行为来表示它的存在和意志。最为重要和根本的一点是,中国古代“天命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不是要人们去追求天国世界、为“天”献身和殉道,而是借助“天”来证明在现实世界行为的合理性和按照“天”的意志,即客观规律办事,达到“天”为人服务的目的。“天”生出各种各样的物品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使人有生存条件。“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适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 6。
易经《乾卦》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7”在此,“天地”可以理解为宇宙和地球,“日月”为太阳和月亮,“四时”为春夏秋冬,“鬼神”为有利与不利的因素,这些大自然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做为人只有顺应遵循这些规律,方能减少失误;做为人,只有不断增强科学性和自觉性,方能达到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知与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方能实现主体预期的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多年的时间里,在世界各国致力于战后重建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也引发了生态恶化、能源短缺、失业人口剧增、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动乱频繁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些问题,50多年来,人们对发展思路的看法和观点也产生一系列演变的轨道。先是“发展=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继是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三是发展=合理+可持续发展观;四是发展=以人为中心+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从近50多年来国外发展观的演变轨道可以看出:人类对发展观的认识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起来考虑。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8”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一是发展必须全面的;二是发展必须协调的;三是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四是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同样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短期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大量存在。例如:我国工业产品单位消耗能源是美国3.5倍,欧盟5.9倍,日本的9.7倍;废水排放量居世界第一,超过环保允许量的68%;SO2排放量也居世界第一,超过环保允许量的77%;全国七大水系,竟有一半的河段存在严重污染问题9。如何解决这一些问题,进一步落实好贯彻好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有其现实借鉴作用的。2005年5月9日,郭齐家教授在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未来》演讲时这样说:“我觉得对于当前的环境危机,如果能让儒家文化起主导地位,可能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如果让每一个人都能真正认识到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作用,自然状况要好多了。……如果把这个关系解决好了,天人合一了,人与自然和谐了,对人类贡献就很大。10”
二 、儒家“中庸之道11”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市场经济下属于自我管理范畴的道德准则,以及用平衡和谐思想化解当前各种凸现不和谐的矛盾,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仍是有其魅力与价值的。
儒家思想明确地把中庸看作最高的道德准则,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2”《礼记·中庸》则进一步把“中”和“和”看作为“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中庸的基本含义,根据朱熹在《论语》中的解释是“过犹不及”,程颐在《礼记·中庸》中的解释是“执两用中”。它包含这几个方面:(1)凡事要适度,任何事都要遵循一个适当的“度”。所谓“过(过火)犹不及(火候不到)”,要注意的是,中庸并不是时下许多人所理解的“折中、平庸、庸碌”之意。
(2)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中庸之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事物对立的两方面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执(抓住)两(两端)用中”,就是把对立两方面的优点挑出来,而将其缺点抛掉,找出一个共同的东西来,在对立面的互补中取得一种整合效应。(3)在灵活多变中达到平衡,它随着环境中各种情况的变更而变更,并且只对成熟而有灵活性的理性才显露自身。“君子而时中”(《礼记·中庸》),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对时空中的具体实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变有所不变。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与时俱进,在动态的发展中灵活多变地达到平衡。(4)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的目的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社会成员所构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状态。胡锦涛同志2005年在省部级主要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13”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传统道德面临严峻挑战。在市场负面作用和一些消极因素的诱发作用下,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落后的价值观有所泛滥,使得一些早已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手中握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分配权的政府官员,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在监督不力时,就有可能出现以权谋私、官商勾结搞钱权交易,堕入腐败的泥潭,并导致社会不正之风的蔓延。针对以上这些转轨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有关学者提出了创新道德观念、道德体系和道德教育模式以及建立以法制为主体的非道德性制约机制和加快文明建设等观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我还认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什么在同样的情况下,有人“饥寒起盗心”而有人“贫贱不能移”,有人“富贵生淫欲”而有人“富贵不能淫”,这足以说明自我修养所形成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作用。因此在道德教育上,我们要把他律教育与自我修养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把市场经济所需求的道德行为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礼记·中庸》)。孔子认为,行中庸之道形易实难,非智、仁、勇俱全不可及,而人的弱点恰在于欲障难除,血气易偏;因而“处中道”、“致中和”、“行中庸”就值得时时念之,日日行之,终身求之!在这种思想境界的指导下,中庸之道给我们提供了属于自我管理范畴的道德修养准则方法,应该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我完善有所帮助。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我国在取得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凸现出各种矛盾、各种不和谐问题。如:经济增长与总量过剩,消费结构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滞后,“高增长”与“高成本”,扩大内需与增加外需,“数量增长”与“价值增长”,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拉大,倾斜式发展与均衡发展,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和高增长与低就业的十大矛盾14。
《小康》杂志与新浪网联合从2005年10月20日起在互联网上发起“你心中的小康生活”调查,截止目前所得到“影响中国小康进程的十大焦点问题”的排序分别是:医疗制度改革、环境保护、社会保障、腐败问题、食品安全、教育收费、社会治安、房地产价格、社会道德风气以及分配不公。
2006年2月6日,国家发改委报告: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已较大。总的看来,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到合理值的上限,在0.4左右。而且这还是在各种岗位外收入、非正常收入难以准确估计的情况下做出的。如果把后者也算上,则计算出来的实际基尼系数肯定要更大一些。数据显示,城市居民收入最低的1/5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2.75%,仅为收入最高的1/5人口拥有收入的4.6%。由此看来,中国公民的收入差距已经拉得很大,超过了基尼基数的合理值。而按照经济学家樊纲日前提出的说法,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既有体制因素也有发展因素,收入差距拉大这一趋势将会持续很长时间,至少在将来5-10年内不会逆转15。这表明,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显然给整个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巨大的风险。
问题如此之多,矛盾如此之深,贫富差距如此之大!方方面面、错综复杂,而且又是在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只能合理借鉴包含着平衡和谐的思想与智慧的中庸之道,妥善地对这些矛盾予以“化解”。毛泽东同志也指出:“孔子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明,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47页)作为一种思想理论,能够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历久弥新,应该具有其内在的魅力和恒久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庞朴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一场名为“从一分为三谈中国人的智慧”的演讲中对中庸之道细分所表现的四种形式进行了表述:一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不足之处,因此要用对立面来补充,最后达到较好的中间状态(执两用中);二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容易趋向极端的那一点,要防止其过头(过犹不及);三是既不采取这一端也不采取那一端来排除两边的缺点(有所不为);四是把两边的优点都集中起来,做到两全其美(有所为)。这些思维方式处处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平衡、追求和谐弥足珍贵的大智慧16。当前,我们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妥善解决好改革与稳定、自由与秩序、发展与公正的关系,消除分化,缩小差距,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尽快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采纳各种长处,兼顾各方利益,探索、建立并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三、儒家“本立道生、由近及远17”的思想,告诉我们德育教育要以孝道和师道为起点,才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质,这对于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教育是有效借鉴探索途径。
当前的社会形势表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已刻不容缓。有些人认为用西方的伦理学、心理学来培养,有些人认为用政治观念来培养。人们实践了许多年之后才发现,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不升反降。现在,已有相当多的人认识到必须用中华传统美德来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其实就是用儒家的伦理观培养起来的道德。要恢复传统美德,就必须弘扬孔子儒家思想;要弘扬孔子儒家思想,就必须儒学、儒教双管齐下。这个答案,在孙中山先生那里早已有之,孙中山先生主张“恢复中国人的固有道德” 18,可惜这种远见卓识,没有得到广泛响应。
郭齐家博导在《儒家学说与孔子教育思想》一文说:“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而德育的“基础”,就是他所谓的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19” (《论语· 学而》)。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关于德育的根本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思想。孟子认为,有无人格是区别人兽的标志,丧失人格就会沦为禽兽,所以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务。孟子关于人格内涵的论述,就是孟子所提倡的人格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0” (《孟子· 滕文公下》,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过巨大作用。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一切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都受到这个人格标准的影响” 21。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孔孟的这一光辉思想至今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道德教育不仅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造就理想人格;而且还给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22。其具体实施步骤则是:孝、悌、忠、信,即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培养仁爱之心(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德育的最起码要求),然后向纵、横两个方向逐步扩展。纵向扩展是指:在对父母尽孝的基础上,进一步上推则要求对长辈、对上级领导乃至国家领导人都要尊重和敬爱;对国家则要尽“忠”,这就意味着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要勇于为国捐躯;而在和平时期则要对自己所承担的、与国家利益有关的事业或是与人民大众利益有关的工作忠于职守,尽心尽责。向下推则要求对子女要“慈”(父慈才能子孝),对下级也要象对子女一样关怀、爱护、帮助……。横向扩展是指:在对兄弟友爱(“悌”)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左右推即对平辈也要讲友爱,对朋友要态度真诚讲求信用。这就是“由近及远”逐步做到孝、悌、忠、信的要求(也就是不同层次的“践仁”要求) 23。当这几步都已做到以后,再进一步要求“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德修养(即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的修养)。这样,就不难在上述基础上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达到“泛爱众”的要求。可见,孔子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非常清楚、明确,其方法就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反观我们多年来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文革以前的五、六十年代是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改革开放以后是“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些道德教育目标都很正确、也很具体,可是收效并不大。 “五爱”中的每一爱都很重要,都是德育的根本和德育的中心,结果多中心等于没中心。加上又未能提出可以被中小学生躬行践履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于是就使这些正确的道德目标仅仅成为动听的口号,难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24。“五讲、四美、三热爱”也有类似的弊病。这种状况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加上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只重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日趋严重,德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更无人过问了。因而,在今天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我们的道德教育真的要好好借鉴儒家“本立道生、由近及远”的思想,以孝道和师道为起点,以达“泛爱众”,从而培养天下为己任的新一代共产主义接班人。
四、儒家“仁者爱人25”的思想,富含着对人们基本权利承认和肯定的内容,是我们当今社会人与人关系所要借鉴的价值取向。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的基本涵义有:(1)家族成员间的亲善关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就是指子女要尊敬、顺从父母、长辈;悌就是弟对兄要恭顺。反过来,父母对子女必须慈爱,兄对弟要友善和爱护。孔子认为这是“仁”的出发点。(2)“泛爱众” 、“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则是要用对待家庭成员间的友善态度来对待一切人。具体表现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他人有理解、宽容的态度和心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如果有能力应该帮助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仁者爱人”表现在执政者身上就是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和德政,为老百姓谋利益,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与民同忧,与民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26,“省刑罚,薄税敛”27,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深耕易耨,“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28” 这些涵义,归纳和概括起来就是人们要有友善、宽容、助人之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它是儒家思想家所倡导的一种价值原则或价值取向。
儒家关于“仁”的这些思想,不管是从道德层面来理解,还是从近现代人道主义、人权思想或者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其价值和意义依然巨大,说它“微言大义”并不为过。现代文明社会提倡和鼓励人们要有爱心,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只是话语表达方式有所区别,在精神实质上与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人”、“泛爱众”是一致和相通的。它的价值还远不在这里。儒家所主张的“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9,包含着承认和肯定人们基本权利的思想。“推己及人”,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依此类推,现代人要求和争取的种种权利平等、权利保障都可以从这里找到逻辑起点。较之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更为具体和明确触及到了人们权利对等的问题。“立”就是要立身于世,要生存;“达”就是要成就事业,要发展。用现代话语表示:你要生存,有生存的权利,别人也要生存,也有生存的权利;你要发展,有发展的权利,别人也要发展,有发展的权利。而作为执政者,如果一味地恣意妄为,搜刮无度,不注意老百姓的权利要求,特别是基本的生存权利如果也被剥夺,“无所安息”,“不得衣食”,必然会遭到老百姓的反对和反抗。这些思想,完全可以说它们仍然闪耀着人性、正义和公正的光芒。在今天,人类社会的成员之间、社会成员与社会管理系统之间,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空前加强,相互之间在权利、利益上的碰撞、摩擦、矛盾和冲突远非古代社会可比。因此,不管是个人的立身处世,还是社会管理者的施政立法,在其行为过程中,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不仅仍然需要,而且非常必要。现代文明社会的种种法律规定,在实质上就是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如何具体地去“推己及人”划出明确的界线,从而知道如何具体地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此,儒家仁学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0、“推己及人”,不仅完全可以作为现代人权的逻辑起点,而且他较之于人权“天赋”更现实、更直接、更朴素、更加通俗和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因为,从这样的逻辑前提出发,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人权既不神秘,也不深奥。它一目了然地告诉人们,作为个体,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所需要的生存、自由、平等、安全、人格、尊严等权利,别人也都是需要的。你要压迫别人,别人为了自己的权利理所当然地要想方设法地维护和争取自己的权利;你要把别人的权利剥夺殆尽,赶尽杀绝,别人也理所当然地要拼死反抗,捍卫自己的权利。如果人们在自己的行为过程中,能够设身处地以维护、捍卫自己权利的态度来维护、捍卫他人的权利。那么,苦难的世界就会成为真正美好的人间。 基于如此,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在当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是有现实的堪以借鉴的价值。五、儒家“讲信修睦31,修己及人32”思想,启示我们当前要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职业美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
在我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3。他甚至把信摆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位置,认为国家的朝政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是立不住脚的。孟子把“信”视为用以维系儒家“五伦”的伦常(基本伦理规范)之一。
儒家思想是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其间相互关系呢?《论语》里的一句话可以概而言之:“修己安人”。即对内修养自身,对外安和他人。《庄子》里面也有“内圣外王”一说,也就是说,修养自身达到最高境界的是内圣,安和他人的最高境界是外王,后世儒家常以此作为自身修养的最高要求。《大学》又将如何“修己安人”的条理说得更分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34”,以修己而达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35”以安人而达外王。意即:通过在现实生活中与自然社会的交往,探究事物的原理(格物);获得知识(致知);有了知识才不会自欺(诚意);不欺才会有端正的心态(正心);在端正的心态基础上,才能达到真正的身体强健(修身);有一付强健的体魄和端正的心态,才能管好家里的事(齐家);进而国家的事(治国);从而为社会为时代为天下做好事(平天下)。儒家思想这一主张是希望通过弘道志向的君子来达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人人都接受这样的主张和做法。这个主张和做法则是:人应当不断进行自身修养,形成完备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与人和睦相处,进而对国家有所贡献。那么如何“修己”呢?孔子曾说:“智、仁、勇三者,天下达德也。36”孔子又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37”用今天的话来说:“智”就是头脑清楚,富有见识;“仁”就是乐观,对人和自然界的一切都怀有善意;“勇”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无所畏惧,敢作敢为。在这三方都修养到极致,一个人就有了健全人格。
如果说在以农耕为主的我国传统社会里,在诚信伦理方面,内求诸己的“诚”德实际上更具可行性,而“信”德因社会分工和人际交往的局限,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的话。那么在当代社会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伦理的内外两个方面的道德诉求,缺一不可,其作用日渐彰显。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对自己,要真心诚意地为善去恶,光明磊落;对他人,要开诚布公,不隐瞒,不欺骗。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日趋复杂。每个人每天都要与他人、与集体交往,根据与他人、与集体达成的协议来安排自己的活动。如果人人都不诚实、不守信,那么,人和人之间的一切交往就无法进行,一切活动就无法开展,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混乱之中。在全社会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提倡诚信伦理,增强诚信意识,形成诚信风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职业道德要求,诚实守信适用于各行各业。对于党政干部来说,应当牢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8”的古训,注意发挥率先垂范作用,廉洁自律,勤俭奉公,说实话,办实事,对成绩不夸大,对缺点不隐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说,在职业活动中,要遵纪守法,合法经营,重合同,守信用,杜绝缺斤少两、偷工减料、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不道德行为。对于会计统计工作者来说,要恪守“不做假账39”的原则,实账实做,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等等。因此,可以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弘扬,又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关系亟待调整的积极回应。
中国文化能够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并以其博大精深孕育着一代代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志士仁人,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发展、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我们绝对不能全盘否定抛弃儒家思想在现代的价值。只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将它置于现代科学和更加现实基础之上,吸收世界文明成果,自尊自强,把重视行为主体的自省自觉、自我约束与外在强制紧密结合,它必将绽放出新的光芒,对促进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伟大复兴将会发挥巨大作用,乃至惠及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