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顾海兵教授等近日撰文称中国大学"近亲繁殖"程度平均要比海外高5倍。(文见7月31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他们是根据国内17所知名度比较高的高校和香港及国外6所知名大学的财经类学院或系对比得来的。顾文中和记者对顾的采访中都力陈"近亲繁殖"之种种弊端,并认为越是知名度大的学校近亲繁殖越严重。其实顾教授只是调查了那些知名大学的资料,笔者愿对不知名的普通大学的经济类专业"近亲繁殖"资料及其危害做一些补充。
在中国无论是知名高校还是不知名高校近亲繁殖现象都是同样情况,普通高校的近亲繁殖程度比重点高校还严重。知名高校的近亲繁殖说到底还只是学术性、创新性、创造性上的更高层次的危害,而普通高校的则直接误人子弟,贻害学生。
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在目前的中国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经济学类专业也成为热门专业,一时间各高校纷纷开办此类专业,可谓万流奔腾,泥沙俱下,然而与之相应的高校教师并没有足够的合适人选。知名大学可以通过本校的学生留校和各种国家基金等支持的项目引进国内外人才来解决,普通高校就没那么幸运了,资金的限制使引进人才只能成为奢望,同时也无法阻止已有人才的流失,只好采取本校学生留校和从其他专业借调教师。不客气地说,有些高校虽然有所谓的经济学院却几乎没有真正的经济学老师。据笔者了解的某所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老师有百分之九十的就是本校毕业的学生,而且真正本专业毕业的寥寥无几。不难想象,这样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教学结果。"近亲繁殖"的开始导致了以后的恶性循环,即再招聘时外面的人员也很难进来。中国是个讲人情关系的社会,在高校内也不例外,凡有进修等机会一般高校都是优先考虑本校留校人员,往往无形中显示出对外来者的排挤,自然外来者要是真正的能力比较强的情况下,就不会甘受这种歧视而会另攀高枝,这也就导致所谓的马太效应。虽然研究生扩招,但是经济类专业仍然是供不应求。2006年某高校原计划引进数十名博士生,不曾料想竟无一人应聘。如果仅仅以报酬低等原因解释恐怕是行不通的。
国外大学的本校学生是不能立即留校任教的。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8226;纳什当年虽然有部分知名教授等联合极力推荐,结果也未能立即留校,而是在外漂泊数年之后才重返普林斯顿大学谋得职位。而国内大学在同等情况下往往是优先录用本校的学生,工作中又自觉不自觉地排斥外来人员,从而一步步地固步自封,近亲繁殖化严重,中国的高校经济学界就曾经被人分为数个帮派。国外集群效应比较明显的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最多的芝加哥大学的"芝加哥学派"。我认为中国某些派系即使要保持自己的学术思想代代下传就要参考一下人家芝大的方式,而不能单纯指望让自己的嫡传弟子来守业。
无论是创建一流大学也好,争取成为重点大学也好,近亲繁殖下的高等教育只能一步步走向没落。假想在近期内了结高校的"近亲繁殖",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消除近亲繁殖的方式唯有以恰当的合理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措施来进行慢慢地改造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