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已经出现。”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四次工作会议上,中科大常务副校长侯建国这样说。(7月17日《中国青年报》)这个观点不仅得到了中科大校长朱清时的认同,同时更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赞同。显然,大学教育质量的普遍下滑,已是无须讳言的事实。
在做原因分析时,人们很快会想到扩招,这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书本式的灌输教育方式,却常常被人遗忘了。虽然我们一贯都在搞灌输教育,但是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无疑像一把放大镜高倍率地放大了灌输教育的疵点。正如新闻中侯建国所说,“我很担心年轻人20多岁毕业之后只会读书,其他的什么都不会,而且现在已经出现这种苗头了。”——灌输式教育由于教条地把教学内容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来传授,被当作“盛放知识的器皿”的学生被窒息了理智的兴趣,被压制了思维的努力,结果在变化的现实面前感到茫然失措。
以“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而闻名遐迩的丁学良教授,在最近接受《南风窗》杂志采访时说:“我的批判精神其实是‘文化大革命’的副产品,因为那时候,很多人的价值观念来源于灌输,尤其是教育层面。而‘文革’恰好打断了我正规的教育,所以就没有受到太多灌输,我的价值观念都是通过自己的阅读然后选择和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对于很多流行的观点,我更多的是反思和批判。”——当更多的人庆幸自己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时,其实已经标志着灌输教育正在走向教育价值的反面。
想起来罗素在《怀疑论集》中列举过的一个故事:德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是英国人的力量。罗素主张把这两种小学教科书放到一块儿让孩子念。有人担心,这样将让孩子们无所适从。罗素说,你教的学生怀疑了,你的教育也就成功了。“未名四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非常欣赏罗素的观点,并指出“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他给现代年轻人的一个忠告就是:“多念书,少信宣传”。
教师机械教和学生被动学,是灌输教育的特点。教师满足于在学生耳边喋喋不休,好像向漏斗里灌输东西似的;而学生呢?他们的任务仅仅在于复述他们所学过的东西,也就是教师喋喋不休了十遍以上的那些东西。会听会背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而观察力判断力以及课本之外的一切,都不在教学之列。此时,大学与职业技术学校实际已经没有区别,只不过前者所灌输的东西要空洞得多,在现实中往往用不上,给用人单位的印象就是:大学这个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质量不行。
有一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非常可惜的是,我们却没有一位老师“教”兴趣。课本是学生的全部世界,而兴趣不在课本里,考试也不考兴趣,所以兴趣没有人“教”,所以兴趣在老师眼里一文不值——“盛放知识的器皿”不需要兴趣。如果你比录取线差了一分,哪怕达线考生对这个专业都没兴趣,你去死乞白赖地跟招生老师说“我对这个专业非常有兴趣”,没准人家会笑掉大牙。
真理是从怀疑开始的,提高教育质量,也必须从改变灌输教育模式开始。否则即便停止扩招,也只是一个次品的产量多少问题。从“灌输教育”到“怀疑教育”,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