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集 的 长 篇 电 视 文 学 剧 本
《武威会盟》故事梗概
蒙古铁骑大规模征伐中,和平统一西藏是一个破天荒的例外,这要归功于西凉王阔端和八思巴伯父萨班举行的“凉州会盟”。阔端是蒙古汗国的皇子和西路军统帅,萨班是吐蕃带有政教合一性的宗教领袖。他们于公元1247年在西部重镇凉州(今甘肃武威)举行了一次划时代的历史性会谈。通过这次会谈,不仅解决了吐蕃的和平统一问题,而且也使西藏这片神圣的土地归属于中国版图,使勤劳智慧的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40集的长篇电视文学剧本《武威会盟》从700多年前蒙古试图以武力统一西藏,元朝帝师八思巴的伯父萨班应邀赴凉州会盟为开端,以吐蕃“藏王哈达”的争夺为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反映了归并统一与对抗分裂的激烈矛盾,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热情歌颂了八思巴伯侄在苦海中“普渡众生”的崇高理想。
藏人是中华古老民族——羌族的后裔。藏族得名,是因他们比较集中地生活在雅鲁藏布江流域。“藏布”是江河的意思,引伸义为“清洁”;又因远在中国西部,故称藏族居住的地方为“西藏”。所以“雅鲁藏布江”是西藏的代名称,白色成了藏族人民世世代代喜爱推崇的颜色。一匹雪白圣洁的丝绸形似“雅鲁藏布江”,所以“哈达”又成了西藏社稷的象征,藏族的“哈达”是谁发明的呢?
藏族自称“博巴”,周秦称为“戎”,汉魏统称“羌”,唐宋时称为“吐蕃”,元明时称其地域为“乌斯藏”,蒙古称西藏为“图伯特”,清朝时“西藏”和“藏族”的称呼才固定下来。西藏历史上有过“象雄”、“羊同”、“苏毗女国”、“吐蕃”4个王朝。藏族主要分布在辽阔富饶的青藏高原上,因地处“世界屋脊”而遥远陌生,一直披着神秘的色彩……
松赞干布是吐蕃的第32代国王,年轻有为,四处征战,后来统一了青藏部落,势力强大,他崇尚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典章制度,所以特派大臣禄东赞通聘。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伴随文成公主而来的大唐工匠奉命用刺绣工艺在一匹雪白的丝绸上制作了一副“吐蕃全景地图”,并用藏文字母标注出了各个要塞关隘,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价值,形成了吐蕃的“藏王哈达”,代代相传,类似中原王朝的“传国玉玺”。
吐蕃分裂后,土司领主们打冤家、杀奴隶、争土地、辩教义,使许多生命无辜牺牲……各方僧俗为了争做“藏王”,纷纷抢夺“藏王哈达”,赞普后裔冒着生命危险躲藏保存,400年间深藏不露,渐渐被世人遗忘……
位于丝绸之路的武威(亦称凉州)作为西夏的陪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已被成吉思汗占领。窝阔台即位后,封次子阔端为西凉王,以此庞大的绿洲为根据地,继续占领统一辽阔的西部大地。
公元1239年秋,阔端王率领蒙古大军进兵来到西藏边境,处于分裂状态互不支援的藏族僧俗手持藏刀与蒙古骑兵大军作战,他们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终因武器落后,在火炮的硝烟中一个个倒下……赵阿哥藩等藏族土司介绍金城公主向西藏带去佛教后形成的各个教派,阔端王大为钦佩有信仰的教徒。他还意外梦到在白云间有三位仙女共同手持一条白练束帛恳请退兵,汪世显告诉他那是文成、金城、弘化三位公主,藏族人人敬仰的“度姆”,“白练束帛”正是吐蕃的“藏王哈达”。阔端王开始崇尚起了吐蕃的神秘宗教文化和佛教的国家理想。
公元1240年,阔端王的父亲窝阔台大汗患了重病,于是决定退回西凉,攻心为上。公元1241年窝阔台病逝,皇权争夺,内讧即将发生,多达那布领兵撤回凉州,新的统一机遇再次降临西藏大地,藏族民间纷纷传说“藏王哈达”将重现于世。
公元1244年8月,阔端王决定邀请萨班,金字使者多达那布在凉州受命。大元官吏杰门将军奉命前往萨迦宣读圣旨。瑞玉和束帛,是中国古代诸侯参与会盟朝聘时所持的礼物,在众人的推荐下,赞普后裔深明大义,遵照文成公主的遗愿,将“藏王哈达”交付和平谈判的政治代表萨班。
“唐蕃古道”上,各地僧侣纷纷恳求拜谒“藏王哈达”,反对和谈者密谋暗抢,妄想重新占藏为王;有的甚至阴谋刺杀萨班,欲取“花教”而代之。萨班一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藏族各个部落的护送下勇往直前……
公元1246年8月,萨班终于抵达西夏的陪都武威,首先为阔端王的儿子蒙哥都治愈风湿性腿痛,取得了初步信任。等待一年后,阔端王从中都和林回来,又为其治疗“龙魔病”,为“凉州会盟”打下了坚实的个人感情基础。笔者不惜笔墨,详细描写了“带状庖症”的病理和治疗机理,使读者更加坚信“凉州会盟”是入情入理,顺利成章的,不存在强迫性和不平等。萨班用佛教世界观说服阔端王成为佛教徒,是“凉州会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武威会盟”前夕,萨班率众祭奠了长眠在武威城南青嘴喇嘛湾的文成公主之姐姐弘化公主,赢得了武威各民族人民的尊敬。此后,在盛大的和谈仪式上,萨班将“藏王哈达”敬献给了西凉王阔端,标志着西藏从此后纳入中华民族的版图。
“长子继承教权,弘扬佛法;幼子继承族权,繁衍子孙”,这是款氏家族惯例;八思巴的弟弟恰那多吉与蒙古“黄金家族”的墨卡顿公主结婚,使蒙藏关系步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八思巴长大担任国师后,忽必烈又将“藏王哈达”交付他保管,意味着藏人自治。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宗教般的激情,描绘了八思巴爱情与弘法的矛盾心理,讴歌了他从精神上征服感化忽必烈,进而又借助皇权“普渡众生”的英雄历程。八思巴首次返藏时,路途中琢磨出“藏王哈达”中“化干戈为玉帛”的深层含义大大有益于现实,于是决定让“藏王哈达”走出神秘的殿坛,飘向民间春风化雨,从此发明了人人皆知的“哈达”。
笔者追溯了中原文化对西藏的影响和唐蕃、宋蕃关系的发展。描绘了蒙古崛起统一北方,对西藏行使有效行政管辖的壮丽画卷。讴歌了萨迦政权对西藏的稳定发展和在政治、宗教、文化方面的建树。该剧大量采用歌舞剧形式,奇异风景伴随着蒙藏音乐舞蹈的瑰丽意镜,简直是一幅幅MTV的组合!作品积极吸取武侠片的长处,将藏传佛教的喇嘛高僧个个描写的能文能武,飞沙走石,令人称奇……
(作者:甘肃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董洪)
相关新闻链结:
甘肃打造40集历史大剧
《武威会盟》筹备拍摄
最近,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同志担任顾问的40集电视连续剧《武威会盟》进入剧本创作阶段,该剧内容反映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重大历史事件,将根据甘肃省文学院签约作家董洪和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王登友联袂创作的长篇电视小说《雪域天骄——凉州会盟演义》改编。该剧的拍摄,对于贯彻执行《反分裂国家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政治意义。
2004年2月19日上午,李铁映副委员长在北京“敦煌大厦”听取“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甘肃组委会负责人杜颖、刘长凯和田洪斌同志关于开展工作情况的汇报后指示:“要把凉州会盟改编成电视剧,剧本要写好,要收集国内外的资料,尽量把资料搞好一些,主要情节必须符合历史事实。”
我省拍摄的历史题材影片《月圆凉州》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北京首映活动,后来还登上联合国总部的大雅之堂,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拍摄《武威会盟》这一“重大题材”电视连续剧,不但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因此被列入甘肃“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
2006年3月9日,李铁映副委员长在北京“敦煌大厦”接见甘肃省委书记苏荣、甘肃省政府省长陆浩和“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甘肃组委会的同志时再次强调:“凉州会盟的电视剧还是要拍,我来当顾问!名称应定为《武威会盟》,因为武威的历史要比凉州的长,而且知名度高。改编剧本要尊重历史事实,符合民族政策,要反映武威当时的历史背景,场面要宏大!”
《雪域天骄——凉州会盟演义》是甘肃第一部的长篇电视小说,书中表现出“很强的历史真实感和很高的学术品位”,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宗教般的激情,大气磅礴的风格,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读后如闻钟琴的音乐声叮咚作响,伴随着宇宙运行的声音将人们引向古老圣洁的遥远,令人荡气回肠……该书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后早已引起了海内外文学界、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成为世界显学——“藏学”在21世纪的一个令人注目的亮点。该书目前已被誉为是“凉州兵团”在甘肃文坛崛起的标志性作品和“甘肃文学进入中国文学前沿地带”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2006年4月10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励小捷召集甘肃伏羲文化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和“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甘肃组委会举行座谈会,会议决定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将《武威会盟》的拍摄列入今年工作计划。这是宣传甘肃、建设“文化大省”、树立甘肃形象的极佳举措,旨在以“反对分裂,促进统一”的民族情结,弘扬中华文化,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促进祖国统一,振兴中华民族,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作者:《兰州晚报》记者 窦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