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的主题之一是如何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 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围绕着三个重要目标。第一是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此,会议明确,“创新方式,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是惠及人民群众、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的重大措施”。经济和社会是中国发展的两个主要“轮子”,既相互支撑,又彼此制约。经济发展服务于人的需求满足,强大的内需又是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反过来,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投入,增加满足需求的公共服务供应,又必定分流可以用于投资的资金。改革30多年来,中国经济基本上走了一条以投资为主的道路,这在迅速积累产能,提高产出的同时,也造成内需不旺,产能渐趋过剩的局面。为消化产能,中国开始启动扩大内需的作业,而内需提升可以通过个人收入增长和公共产品增加两条路径来实现。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力量的公共服务不仅能带来公共产品的量的增加,还有质的提升,内含了希望公共服务的供应方式改变能够调动出更多的需求,带来更好的需求满足的意图。 第二是发展产业,主要是现代服务业。会议指出,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力量的公共服务,“又是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业开放、引导有效需求的关键之举”。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制造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象,而在服务业中又存在着生产服务业发展较快,公共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象,这两个问题客观上都同政府行为存在高度关联,区别只在于,前者更多地同政府政策导向有关,后者在政府政策影响之外,还同政府自己包揽公共服务过多有关:既要包揽,又受限于资金和能力的不足,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政府勉为其难,民众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服务业则裹足不前。因此,放开公共服务的空间,有助于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有助于服务机构和服务能力的大范围提升,最后必定有助于服务业整体的发展。 第三是政府自身的变革。会议强调,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事、政社分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锐意改革的重头戏,向社会力量开放公共服务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在转变职能这一问题上,政府始终面临一个悖论式困惑:谁来承接政府转移出去的职能?通过政社分开,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可以在政府能够掌控的前提下,使社会承接力的提高和政府转变职能程度加深之间形成彼此促进的良性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