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的含义就是Beyond Petroleum
影响了中国两亿孩子的“绿色教育行动”,催生自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的复合模式。BP希望以此代表其超越石油的决心记者/钟加勇5月26日,一个叫“合作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案例分享暨经验交流会在北京举行,让为数不多的参会记者感到吃惊的是,这是“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EEI )三个合作方——中国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BP——自1997年项目启动以来第一次公开举办这样的会议。
由此揭开的是这项跨越近10年的项目创下的几个纪录:首先,它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及跨国公司合作的模式;其次,它设立的宗旨就是旗帜鲜明地将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中国正规的中小学课程中,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次罕见开放;再次,作为项目成果之一,《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成为中国政府在有跨国公司和NGO组织参与下出台的第一份政府文件。 作为一个项目,EEI到2007年年底就结束了,但中小学环境教育,却是中国一项长期的战略。EEI留下的是一个遍布全国的环境教育网络,以及通过这个项目培养的诸多老师和学生,这些成就将持续地发挥作用。 不同以往的教育 “这个学生一年级才学讲普通话,之前她一直说苗语,所以她跟我交流的时候非常紧张。不过,我还是在一分钟之内就跟这个小女孩建立了很友好的关系。” “这个小女孩后来告诉我,家乡以前的那条河有一米多宽,现在只有几厘米宽了。我最后给了她一支笔作为奖励。” 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杨琛在回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罗甸县一所农村小学里发生的一幕。杨琛是来自贵州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的一名老师。他用手指着笔记上幻灯片的一些照片,向记者介绍她在贵州深山里进行项目培训的经历。 2005年6月,贵州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借BP资助的EEI项目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宣布成立,它是目前EEI项目所建立的21个大学环境教育研究中心之一。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贵州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环境教育。贵州省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区,人口过载、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正导致生态恶化。 “我们的方式就是通过培训一线的农村教师,让他们在当地开展环境教育小项目等系列活动,力图给贵州省培养一批——其实也是第一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骨干教师。”杨琛告诉记者,1年来,该中心培训了大约600名农村教师。 不过,由于接受培训的农村教师经验匮乏,环境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杨琛等中心的10位老师还要经常到试点学校指导他们进行一些小项目。 “贵州省罗甸县兴隆小学的饮用水项目就是经过我们培训以后,他们自己做起来的。”杨琛以这个案例向记者阐述了她们全新的教育方式。 她指着一些现场拍摄回来的资料说,以前兴隆小学饮水非常方便,有一条小河经过,但1990年代以后,村民在河上游建起大坝拦水灌溉,这里就变成了农田和蔬菜基地。老师们没有办法,在河床上打了一口井提水喝,但2003年时他们发现这口井有异味,老师们怀疑是农田用的高毒农药污染了水源。 在经过环境教育中心的培训后,老师们带着学生开始在周边调查。他们发现:河虽然是断掉了,但还有一点水,浑浊不堪的水。当地村民用这点水配农药,还要用它洗喷药工具和粪桶。孩子们还发现,农民把垃圾倒在了水里面,其中就包括他们的父母. 接下来,学生们和老师一起走出去,挨个向农民宣传应该怎么用农药——其实有一种低毒农药,比高毒农药只贵一元钱,但有些农民并不知道,或者对一些农民来说这一元钱也很宝贵。学校于是把所在村子威望高的人请来开座谈会,请他们帮忙解决学校水源被污染的问题。最后,学校通过EEI项目出的一点钱,加上自己集资一部分,建起了一个净水池。 “通过这个饮用水的小项目,现在这个学校周边都非常干净,同学们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了切身的体会和直观的看法。”杨琛说。 实际上,就在杨琛她们在万里之外的贵州省进行这场试验的同时,在北京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的指导和培训下,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的学生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试验,他们把“课堂”搬到室外,考察学校附近的昆玉河。学生们通过调查、化验、查找资料,了解某一段河水的整体状况,然后自己写出调研报告。 田青是北京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负责指导该项目的老师,她告诉记者,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调查,在认识上的收获非常大,“他们还主动说下一步打算提出建议,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事情,以促进河水的改善”。 东直门中学是田青她们的另一所试点中学,这所中学的学生们做的是调查附近文化古迹的现状。他们访问过路人群,发现小规模的古迹大多没有介绍,于是分组为这些古迹写介绍词。田青告诉记者:“他们还建议在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由东直门中学的学生作为志愿者,针对周边的小古迹为国内外游客做导游,使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了解更多北京的文化和历史。” 由于EEI项目的实行,现在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活动已经覆盖了中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86所中小学校,受教学生达到500万人次。“GOV+NGO+BP”模式 BP中国社会投资项目经理张磊告诉《商务周刊》,为期10年的EEI,是BP在华最大的社区投资项目之一,共分三期进行,目前正处于第三期(2005—2007年)进程中。 按照计划,第一期是1997—2000年,主要任务为教师培训、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并在试点小学进行实验;第二期从2001年到2004年,配合教育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法融入新的课程;第三期是2005—2007年,重点是落实《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建设及发展,第三阶段的结束将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转化为更加广泛、涉及全国近50万所中小学校的课程实践。 2004年,在EEI项目进展到第二阶段末期的时候,已经在 BP工作了10年之久的张磊加入了这个深深感染了她的项目,并成为EEI项目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张磊听早期负责EEI的同事回忆说,这个项目最早是教育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找到BP,开始他们只是提出BP能否给予资金支持,但BP答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项目,我们愿意参与,不过参与的方式不能只是出点资金,而是要全面的参与。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GOV+NGO+BP”(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的模式被首创出来。1997年7月项目正式启动,中国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BP公司各派2名代表组成“EEI项目指导委员会”。该指导委员会是项目最高决策机构,6名代表会定期碰头,根据项目的进展和计划情况,对下一步发展给出指导性意见。 “这是我们项目很独特的一个地方,它使得三个合作伙伴都不局限于自己专长的那个领域。”张磊介绍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中小学基础教育,拥有行政管理权;世界自然基金会是国际上很有威望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和研究的非政府组织,它有专业技能;BP则作为一家对在中国长期发展充满信心的跨国企业,希望在中国参与这样长期性的、能带来深远影响的项目。“因此,这三方合作是一个很完美的一个组合。”张磊说,“这也就是这个项目9年来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它超出了我们其中任何一方所能达到的高度。” 此后三方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形成过程中也进行了很好的合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对这种三方合作模式赞赏有加,她告诉记者,教育部在《指南》形成过程中主要是一个组织和指导的作用,而B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则在大纲制定中给予了很多资金和学术、调研上的支持。 BP超越石油 自进入中国以来,BP的社会投资项目频频。仅教育方面,除EEI项目外,BP还与清华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合作项目包括2003年7月启动的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清洁能源面向未来”这个为期10年的研发项目,以及清华—BP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等。2005年10月31日,BP公司和清华大学又正式启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化。 另外,2005年5月23日,“中山大学-BP液化天然气教育培训与研究中心”也正式启动,BP还宣布在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一个大型的太阳能展示项目——太阳能风帆,以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增强公众环境意识。 “我们选择这些项目主要考虑几个方面因素。”张磊说,第一是这个项目怎么符合当地政府和社会的需求,第二要与BP自己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她告诉记者,2005年BP在中国整个社会公益投资超过了600多万美元,“这跟我们业务投资的增长是成比例的”。 张磊用一个“三环图”解释说,BP中国把整个企业责任分成三个不同范畴:最核心部分是“遵纪守法”;中间一环是“业务不断进取”;最外面的一环跟社会有关,一部分是“社会公益”,另一部分是“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像清华的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就属于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而像CCWE我们把它放在社会公益范畴,因为它更侧重于教育方面。”张磊说。 那么,BP在中国的这些社会投资到底能给BP带来什么?这种投资跟收益成不成正比?张磊对此解释说,BP内部有一个指南,将社会公益投资项目和市场活动严格区分,“商业投资是要求有严格投资回报,但绝对不在我们社会公益事业这块预算里”。 她认为,看一个企业是否确实发自内心想做公益事业,一个办法就是看它是做一次性项目还是长期项目。BP的项目一般都是5年、10年,“而且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项目,都跟石油很难直接联系起来”。 不过,BP还是“水到渠成”地在战略上取得了一些收效。2005年4月开始,BP公司启动了一个叫“EEI携手校园”活动,让公司员工亲身参与到EEI项目中,先后派出20多个员工志愿者到学校讲授能源方面的课程。 “我们每次上完课都会给学生发一个反馈表,让他们谈这些课程对他们有没有帮助,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张磊说,前一段时间的数据显示,有70%以上的学生以前不知道有BP这个公司,或者对这个公司不了解,通过这个课程后,他们对BP有了更多了解。 “同时,通过BP这些大朋友去讲课,他们讲的方式、内容,对学生的尊重、互动,学生们也更喜欢BP这家公司了。”张磊说,有一名东直门中学的学生就说,“我觉得BP的大哥哥大姐姐特别好,将来我长大了想到BP工作,如果想去BP现在该做什么呀?”他的老师就跟他说,“BP跟清华大学合作项目挺多的,我建议你将来先考上清华大学。” 到2008年奥运会开幕的时候,BP正好迎来100年大庆,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我们回顾BP历史时发现,BP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不管在哪里投资,都希望在所投资的国家和社区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成为一个非常良好的企业公民。”BP中国副总裁任亚芬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以EEI这个项目合作长达“10年”之久来表示BP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诚意和高度,她说,“大多数企业到中国来投资会有很多活动,但这个活动可能是一年或者是几个月,顶多三五年就结束了,而我们这个项目三方合作了10年,甚至我们还可以更加的努力,让它持续更久。” “近100年来BP慢慢总结出来一条道理,就是要拿出盈利的一部分来回报社会,做一些对当地社会和民众有益的事情,这其实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是有非常大的帮助。”张磊进一步解释说,“不管你在哪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你都需要当地的社会来接纳你。所以拿出部分盈利回报社会达到跟当地社区和谐发展,BP内部把它叫做‘软性执照’——它不是政府颁发的,而是要让社会认可你,觉得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 “BP”本来是英国石油(British Petroleum)的英文缩写,但BP中国副总裁任亚芬纠正说,“其实我们现在不应该叫英国石油公司了,因为我们把美国的、德国的、比利时的很多公司都组合在一起了,业务40%在美国,而且在100多个国家都有业务,所以我们现在就叫Beyond Petroleum,意思是超越石油。” 那么,作为能源公司的BP如何超越石油?任亚芬告诉《商务周刊》,一方面,BP通过各种公益和社会投资方式来回报当地社会,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和谐发展;另一方面,BP正在启动一个很大的业务部门,即“替代能源部门”。 “我们将在未来8年之内投资80亿美元,在风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能源等可替代能源方面去探索和发展。”任亚芬说,“这正是BP新的涵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