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理论创新如何创造学术垃圾
作者:张录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这句话不知道能够激励多少热血青年为之奋斗终生。然而,如同中国所有的理论宣传,这只不过是一个口号,一个冠冕堂皇的托辞。适得其反,这个口号确确实实为假“创新”之名、而行制造“垃圾”之实的学术流氓们提供了极好的动力和更大的支持。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种自由的、不受约束的思维和行为的创造物。在一个充满条条框框和政治文化风险的社会里,创新不过是迎合现实需要的阿谀迎逢。在这样的社会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成了某一种思想控制的附属物,几乎所有的学术良知都被用来论证领导者的聪明、智慧和伟大决策,几乎所有的学术研究和创新都只能委身于领导者智慧的背后,不能越雷池一步,眼瞅着领导者渐行渐远,研究者亦步亦趋,身后留下一批又一批的学术垃圾,蔚为壮观。
作为传播学术创造的媒体——学术期刊的行为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理论创新的面貌,处于学术创新枯竭状态的国家,其学术期刊自身就有一个框框,超过其框框上限(“越轨”)的文章不可能刊出,而低于其框框下限的论文又会被其弃之如弊履,只有深暗此道的学术油条才有可能在学术天地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结果是什么呢?纵眼望去满目充斥的都是招摇的学术垃圾。
理论上讲,没有哪一种主义是不能改良的,更没有哪一种理论是永恒不变的,人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然而,现实中就是存在一些不可逾越的理论和主义,它们诞生于远古或是近代、本土或是外邦,只是因为某种利益的需要而成为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不可问鼎的理论红线,我们只能解释他,适应它,崇拜它,而不能挑战他,否定他,改进他。所有的人都只能在已经作古的伟人画就的并不存在的圈圈中打转转。在这种条件下,理论创新被赋予了另外一种意义:创造性地解释和适应某一种理论和主义。凡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学术骗子才能居高位、得宠幸、进美食、号令天下,俨然人模人样。
虽然大家都清清楚楚地知道,在某些国家,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宣传不过是正经八百的谎言,而作为一个社会的大多是都在义无反顾地、正经八百的掩盖着、维护着它,为了某种利益,当然不是全体公民的利益,这层谎言的窗户纸被煞有介事的视为神圣,整个民族的理论勇气在这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如此不堪一击,谁将成为戳穿皇帝新装的那个小男孩呢?他是否已经经过十月孕育而呱呱坠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