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变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黔西南州产业结构变革及启示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

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黔西南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特点

1978年-2007年黔西南州三次产业比重由65.8:12.5:21.7调整为24.7:40.2:35.1,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变为二三一,由第一产业占65.8%演变为二、三产业占75.3%。表明黔西南州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

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随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GDP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增加。通过对30年来黔西南州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的考察与分析,可以看出其产业结构转变与大多数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相一致,即从农业生产为主的“一三二”结构向工业化阶段的“二三一”结构演变。

(一)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1978年-2007年黔西南州三次产业构成比例变化表

注: 表中数据来源于统计年报及依统计年鉴计算而来

 

  1978-2007年,黔西南州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5年,逐渐的量变过程。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为65.8:12.5:21.7,到1995三次产业比例为42.39:27.46:30.15。期间第一产业比值逐渐下降, 1995年比1978年下降了23.4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3.3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1995年比1978年上升了14.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占比提高较少,1995年比1978年只上升了8.4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值乃表现为“一三二”的结构。

第二阶段:1995—2001年,三次产业结构发生质变的过程。这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相互消长。第一产业的比值继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值迅速上升。只用了5年时间,第二产业占比就由1995的27.46%上升到2001年的34.0%,上升了6.5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3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占比从1995年的42.39%降至2001年的34.0%,下降了8.3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6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1995年的30.15%,上升至2001年的32.0%,上升了1.85个百分点。

2001年是黔西南州产业发展的标志年,该年第二产业占比首次与第一产业持平,三次产业比值表现为“一二三”的结构,但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相差并不大,基本呈现“三分天下”格局。

第三阶段:2001-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这一阶段第一产业占比稳步下降,第二产业占比稳步增加,第三产业小幅上升。

2001至2007年,第一产业比值由34.0%降至24.7%,减少了9.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34.0%升至40.2%,增加了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由32.0%升至35.1%,增加了3.1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呈现“二三一”结构,劳动力非农化取得成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由2002年的72.8%,下降为2006年的64.0%。

30年来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上升;近年来,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上升较快,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和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上其它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基本一致。

   (二)、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特点

 产业结构的变化除了以上的总趋势,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工业化过程是基本一致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增加,第三产业缓慢上升。

2、产业结构中各产业变化过程曲折,具有不平衡性。从整个的演变过程看,三大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尤其是在有的阶段,第一产业逐渐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出现较大波动。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农业、林业比值的下降和牧业、渔业比值的上升。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逐渐提高;林业从单纯提供林产品资源转向注重其环境生态功能;渔业从依靠捕捞转向注重养殖,其比重稳步上升。1990-2006年,农业(含服务)、林业占比分别减少了8.34和1.1个百分点,牧业上升了7.52个百分点,渔业上升了1.92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的变化特征是: 采掘业和制造业占比增加, 水电气供应业和建筑业占比下降。仅从2001年至2006年来看,第二产业中采掘业和制造业的比重逐年增加,分别上升了13.44个百分点和5.14个百分点;水电气供应业的比重逐年下降,5年共下降了16.38个百分点;建筑业先升后降,共下降了2.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比重最大的行业从2001年的水电气供应业(42.00%),2006年演变为制造业(35.65%)。这也符合制造业是第二产业主体的规律,说明黔西南州产业结构正在不断改善。

  第三产业虽然从1978年的21.7%上升到2007年的35.1%,增加了13.4个百分点,但中间有较大波动,且目前第三产业仍主要是为满足当地居民生活服务,而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却没有获得长足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产业层次和服务功能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称。

   3、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但发展水平还较低。由以上资料和分析可以看:纵向比较,黔西南州的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和高度化,但横向比较,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须向二三产业转移。三大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很重。

     二、黔西南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不协调, 产业结构内部长短并存。

黔西南州最突出的资源优势是气候资源、能源资源与矿产资源。但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在这些资源优势基础上,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产业优势,从而在全国、全省占据其应有的经济地位,并以此优势造福于全州人民。而且在对资源的利用上初级产品占绝大多数,资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并存。已初步形成的产业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突出的表现是有绝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聚集于现有的、逐渐减少的耕地上,使农业自身发展缺乏后劲,不能依靠自身良性发展,导致抑制其他产业发展。工业经济规模小,产业发展缺乏龙头产业群体,相关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关联度差。

(二)、产业结构演变缓慢,产业结构调整与自身完善能力差。

由于优势产业在低水平上运行,产业链条松而短,关联度低,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和辐射半径有限,使整个经济运行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全州农业人口比重90.57%,高于全省85.9%的平均水平,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785元,低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全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低于全省人均水平。总体来看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工业经济竞争力不强,企业整体素质不高,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不稳固;服务业发展不够理想。               

(三)、三次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层次。2007年黔西南州一二三产业比是24.7:40.2:35.1,同贵州省的16.8:42.3:40.9和全国平均的11.7:49.2:39.1相比较。分别相差7.9、2.1、5.8和13、9、4个百分点,表明本州经济发展的低层次状态,而且在州内各地区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四)、二产业内部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采掘业和制造业占比增加, 水电气供应业和建筑业占比下降。

 开放变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黔西南州产业结构变革及启示

一是工业产业链条短,初级资源性产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煤、锑和黄金、水电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但对这些产品的开发基本上处于资源开采和初加工阶段,产业链条没有得到有效延长。全州一方面在大量向外输出能源、矿产品等初级产品,另一方又要从外调进大量精加工产品和工业消费品。

二是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资源消耗过高、对环保的压力越来越大。“十五” 以来,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在本州落脚的越来越多。

三是工业发展缺乏龙头产业群体,企业科技创新力低。主要表现为本州工业企业规模不大,工业技术设备装备程度不高,人才资源明显不足和向外流失,专业技术人才和全方位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导致了全州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直接影响了工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五)、人口就业压力巨大,给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带来了不少困难。

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和第一产业,64.0%就业人口仅能提供27.13%的产出(2006年数据),生产效率低。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仅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制约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农村市场的稳步扩大,并最终破坏工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和实现结构调整的市场条件。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轨以及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工业的资本密度不断上升,每一单位新增产值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难度加大。

     三、黔西南州产业结构变革的启示

(一)、继续解放思想,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真正确立起好字当头、好中求快的发展思路;就是要通过转变观念,清醒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更大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通过转变观念,清醒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更大魄力坚定不移地实施跨越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就是要通过转变观念,清醒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所在,在更大范围深化改革开放,向改革要活力、寻出路,向开放要动力、借外力,在内力外力的共同作用中形成科学发展的巨大拉力。

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在促进地区产业发展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科学的产业发展原则。第一要坚持区域比较优势原则,首先要从资源禀赋考察出发,判定地区优势“应该是什么”;然后从市场竞争格局中判定区域比较优势分布的“现实是什么”。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优势经济体系。同时,对历史上特殊背景下形成的、目前尚不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的一些区域劣势产业,要下决心退出。在动态中不断强化自身固有的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比较优势的升级。第二要坚持后发优势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大力从先进地区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发展模式及资金,同时要注重学习其他区的经验和教训,注重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快自身的发展。第三要坚持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的原则,充分利用产业集群这种区域产业成长的重要动力机制所具有的特殊优势,不断促进区域产业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要致力于科学发展,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始终不渝地在发展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彻底破除“先快后好”、“先发展后保护”等模糊认识,牢固树立“好与快”能够结合,只有“好”才能真正地快、持续地快的意识,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狠抓投资项目工作,注重引进有利于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的大项目、好项目,以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狠抓节能减排、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一批优势资源与强势企业相结合的循环产业项目,以发展循环经济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要致力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把生态立州战略落到实处。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意识,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三是要致力于节约发展,正确处理资源外延拓展开发与矿产资源高效开发的关系,努力提高矿产资源水平,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认识资源、开发资源、节约资源,从而以资源上的“富”提升经济上的“富”,以资源开发上的“优”推动经济质量的“优”。把资源真正配置给那些有实力、有技术、有责任、有信誉的优强企业手中。在治理上抓整合,采取硬措施、下大功夫抓好重要矿区矿产资源整顿规范和整合。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层次。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不断优化我州产业结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仅是针对工业发展,也是对所有产业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新型工业化是低耗高效型经济,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之路;新型工业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含量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经济,所以我州产业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我州产业结构现状来看,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影响着我州产业的健康发展。除了存在前面所说的五个方面问题外,还有许多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低、支柱产业单一;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技术力量薄弱,新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弱;工业经济比重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落后等问题都不利于我州产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全州交通条件的改善,加上我州水电、矿产等各种资源丰富和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形成的一定产业基础,也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突出地区优势, 大力推动特色经济发展

    发展特色经济应是我州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重头戏,要想加快我州经济发展,无论是整体创新,还是结构调整,其产业落脚点均应是发展特色经济。确定特色经济的发展战略,应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开拓新思路,从资源配置、产业调整、经济增长的角度进行。

   首先,政府应为特色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要根据中央和省对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认真做好本地的资源开发规划,以指导本地特色经济的发展;二是要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摒弃“等、靠、要”意识,减少对外部尤其是国家政策的依赖;三是要努力改善本地的投资环境,重点是改善其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核心是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其次,特色经济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市场需求来引导产业开发和调整产业结构,发现和评价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要坚持适销对路的原则,适应国内外统一开放的市场,适应消费的需求,开发名优新特产品;二要坚持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的原则;三要坚持以销促产原则,以州内外市场建设为中心,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加快市场培育和开发。

  第三,应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合理优化的产业结构是特色经济的基本构架,要发展特色经济,必须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要立足于充分发挥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尽可能的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四,注重科研,提高深加工能力,发展高附加值特色产业。 发展特色经济,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重视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断增加工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强特色产品的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提高资源的深加工系数,增强产业竞争力。

第五,要以可持续开发为目标,就是确保开发行为能够持续下去,并且效益递增。我州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稍有不慎,便可能留下遗恨,开发沦为破坏。发展特色经济,在本质上应是更充分展示当地特定生态环境及资源配置的内涵,遵循其要求,发展特色经济本身便应当是可持续的。发展特色经济,必须以可持续开发为目标,采取保护与开发利用同步进行的原则,要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开采,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做到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避免出现环境恶化的情况,以免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四)、要通过整合资源来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思路整合。要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在全州各部门、各县(市)之间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共享,加强沟通,统一发展思路。使各地方、各部门都能统一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求自已的发展。只有统一发展思路,采取产业链条式延伸、资产区域性重组、资源联合性开发、县域结对式友好等形式,把互帮互助与互利互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区域间资源的配置和生产力的布局更趋合理,真正实现区域间的优化组合。

   二是政策整合。要在已出台的“州委州政府关于整合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的建意见”的基础上,对各县(市)的有关政策、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方面实行的一些地方性优惠措施进行一次清理,把各县(市)的有关政策统一起来,逐步制定和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全州各地政策应该一视同仁,行为规范应该协调一致,才能形成全州一盘棋,在招商引资上一致对外的局面,增加黔西南州的区域竞争力,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自然资源整合。就黔西南州来看,应通过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来实现资源在区域间的优化组合。对已经起步的优势产业,如煤化工、重化工等,以提升产品品质和延长产业链条为主。对有基础、有潜力,但暂未形成产业的,可选择几个产业为重点,如制药、农特产品等,或有意识的进行内部链条的配套衔接,进行自我完善;或将产业触角延伸到国内国外,可通过招商引资,借势发展。

   四是工业园区整合。一是打破行政界限,在全州范围内规划实施化工、农产加工等几个特色工业园区,打出“特色区域经济”这面示范大旗。二是出台政策,鼓励引导各县与现有工业园区合作,采取“飞地经济”的方式把企业集中在一起,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黔西南州统计年鉴

2、2007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2007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2249.html

更多阅读

王功权和王琴私奔_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王琴王功权最后结局

  王功权和王琴私奔,折射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功权和王琴能够公开私奔,也反映出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不只是经济上的改革,在婚姻制度上也在改革,改革了,从结婚自由到离婚自由,开放了,从鞭挞偷情到欢呼私奔,从爱情万岁,到私奔万岁,从某种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广安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广安的变化【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广安的影响,三十年来广安的变化情况对比,广安的旅游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水平的奔向小康,城市建设的发展迅速。【关键词】改革开放三十年;广安;变化;邓小平广安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声明:《开放变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黔西南州产业结构变革及启示》为网友恕我颓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