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一直缺乏亮点的辽宁营口,正谋划依托百里盐碱滩进行突围。 6月8日上午,营口老城区南。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九通一平”的施工现场,卡车嘶鸣,尘土飞扬。 “来这里考察的人络绎不绝,你看,哪个地方的车都有。”管委会一位司机说,估摸我们这儿是营口市最热闹的地方。 已于今年2月17日开工建设的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下称沿海基地),三期规划建设面积120平方公里,一期面积40平方公里。这个包含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生活服务等8个功能区的基地,肩负着营口未来的希望。 过去的几年间,尽管营口经济也在持续发展,但始终缺乏亮点。而营口南部百里盐田“既非农田,又无需动迁,地势平整,具有巨大的低成本开发潜力”,这大片碱滩、苇塘,就成了营口突围的最好依托。2005年8月,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在他的第二次营口考察工作中,在辽宁沿海经济战略的整体框架下,首次提出了沿海基地的概念,在营口这片盐滩上,为“未来百万人口城市”的营口画了一个圈。 一车盐和一车土 营口的盐田史可追溯到宋朝,时至清朝,已蔚为壮观。 事实上,隶属于营口盐业集团的这片240平方公里的盐田,其每年低至0.5元/平方米的产出,也是李克强下决心填平盐田,发展工业的原因。 “在国家整个盐业的管理体制下,一车盐和一车土价格差不多。”营口海花盐业一位高管认为,这导致国营性质的营口盐业公司,数年来一直没有摆脱经营上的困境。截至2005年12月,营口市盐业公司拖欠的地方税收超过2700万元。 不具备成本优势的营口盐业,在山东等地低价盐的冲击下,丧失了斗志,很多盐田因此撂荒。而这些闲置的盐田,低至38元/平方米的土地出让价格,随即成为营口市谋求重化工转型的最好底牌。 消逝的盐田 按照营口市市长赵化明的构想,这一完全建立在盐田上的沿海基地建成后,“其标准是国际一流水平,定位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包括第三产业,目的是连接并带动营口的新旧城区,使营口成为服务东北的一个新兴的百万人口城市。” “如果这个基地真的建成了,那营口的一个肺就没了。”营口市政府科技顾问刘万庆教授对此非常担忧。一直以轻工业安身立命的营口,随着70%的GDP来自重工业局面的形成,鞍钢营口项目、仙人岛石化基地以及沿海基地的同时上马,其环保的压力在陡然增大。 据悉,仍然走在“环评”路上的沿海基地,如今的招商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城市定位之惑 从营口生产的床单、火柴,到冰箱、洗衣机,到钢琴,到人造海滩、大清炮台……随着这些产品从声名鹊起到归于沉寂,营口市政府的城市定位,也经历了从轻纺工业城,到家电城、钢琴城、旅游城,最后到重化工业城市的角色转变。 “之所以每个行业都从辉煌步入低谷,人才匮乏都是主因。”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者刘学平说。 营口市政协副主席伍秋才认为,营口缺乏重化工业的技术积累,更没有此类的文化积淀。这对于营口的重化工城市定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他举例说,与沿海基地相邻的,有隶属于营口市的几个各种名号的开发区(园),然而这些开放区中所有企业的产值相加,还不如一个沈阳机床厂。 人才的困扰也让营口雅威集团的董事长刘宝福异常头疼。在购买了1平方公里沿海基地的土地之后,刘的纺织工业园开始起步,但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缺乏,让这位企业家真正体会到了何谓求贤若渴。 针对沿海基地发展重化工的城市定位,一位营口市的官员套用股市的一句评语说:“短线很难获利。” 那么,这个曾经得到过那么多城市定位符号的城市,这一次,会让历史再度重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