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中国经济的版图上,珠江三角洲一枝独秀,然而,在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之后,这个制造业重地如今已是风光不再。在国际市场上,随着人民币升值和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珠三角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即使是经营状况一度良好的佛山陶瓷出口业,也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急转直下,半数企业面临着亏损甚至停产的困局。 据报道,2008年1至9月,广东制造业企业迁移、关停、倒闭多达5万多家。同时,大量制造企业纷纷转战东北,辽宁则是首选之地。 然而辽宁能否最终成为南方企业的避风港,值得商榷。 北上“过冬” 沈阳市法库县新区陶瓷产业园,沈阳鑫凯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凯陶瓷)办公室里,陈金笔往嘴里塞了一颗白色药片,操起一盏刚刚泡好的茶水送到嘴边,一饮而尽。"不好意思,最近变天嗓子发炎。"说着,陈金笔再押一口,"这茶是前几天我们的工程师从广东老家带过来的,新鲜的铁观音,你们尝尝,快一年了,北方茶我还是喝不惯。" 陈金笔,广东佛山人,2007年底,随鑫凯陶瓷离乡背景来到法库县陶瓷产业园,新生产线建成后,就地主管生产。此前,鑫凯陶瓷广东3个厂相继关停,从底层打工者干起的陈重拾漂泊,由南到北。 600多米长的厂房里,陈金笔熟练地巡视于10多个生产环节之间,这样的工作,他在广东做了近20年,管理过的工人成千上万,但眼下,陈不会"玩"了,"清一色的北方工人根本听不懂南方话。" 目前,鑫凯陶瓷产出的瓷砖几乎全部就地销售,南方只剩高端产品企业--从去年年底开始,大部分陶瓷企业与鑫凯一样,逐步北漂。 "生意不好做!"佛山及广东本是中国陶瓷行业生产集中区域,然而去冬今春交替之时,许多企业应声倒下,一位投奔陈金笔的技术人员说,上个月当地还有3家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关门,到现在劳资问题尚未解决。 法库陶瓷产业园里,鑫凯陶瓷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管委会副主任丁斌介绍:近年来尤其是08年以来,产业园发展迅速,去年就有140家企业落户于此,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入83.1亿元;现在,法库已把"宝"押在了打造"东北瓷都"上,4月,陶瓷产业园三区已经建成;并且,法库当地政府还预计于08年末09年初启动现代陶瓷科技工业园区拓展区建设。 无独有偶。今年9月,辽宁省铁岭市开发区专业车产业基地也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这些广东客商并非专业车生产公司,甚至有的企业竟与汽车及配套产业无一丝瓜葛。 彭晓松就是其中一家深圳电子产品公司的负责人,此次踏上铁岭,专为考察设立分公司而来。 上述铁岭开发区衔接沈铁工业走廊,南承沈阳,北接长春,是正在打造中的东北物流中心。不请自来的数十广东客商中,以经营轻纺、电子、电器、服装、电镀、物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者居多。无疑,都是本轮经济气候下的重灾区。 "我已经来过两次。"彭晓松说,几乎每家企业都已决定在铁岭建厂,为表诚意,这次过来就是要签订项目合作协议。 此番撇下深圳企业远赴铁岭虽有些不舍,但彭晓松自知,这可能是广东企业"最后一根稻草"。 受限的资源、上涨的成本和萎缩的市场已成为广东和大量南方企业的"紧箍咒"。事实上,除电子类企业外,制鞋、制衣、玩具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在外迁。"不生产企业维持不下去,继续在原地生产则意味着更大的亏损。" 复制"东莞" 所幸中国地大物博。像电子、制衣、制鞋、玩具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候鸟行业"行业,总能找到最适合生存的地方。不少广东及南方制造企业正在尝试把上述行业转移到辽宁、安徽、陕西等省份。 "对前来建厂的广东企业,我们免费提供土地。"铁岭当地宣传部门表示,为鼓励南方企业东北投资落户,铁岭工业新区采取"免二减三"(前两年免税,后三年减税)的税收政策,为企业大大减轻压力。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木西认为,制造产业呈梯次转移,珠三角劳动力成本提高后,当地企业开始向国内其他地区转移,外商还在向国外转移,这是普遍趋势,符合经济规律。
辽宁工业基础雄厚,资源相对南方城市充裕,加之近年来国家着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成为许多广东企业安巢避风的宝地。业内甚至乐观地认为,辽宁极有望成为继东莞之后的又一个中国轻工制造业基地。
以陶瓷产业为例,从2002年第一条南方陶瓷生产线落户法库开始,在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法库陶瓷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日前,据中国建筑材料陶瓷专业协会权威发布:2007年,当库陶瓷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全国排名第五、东北第一。
尽管如此,在市场这片冷暖不定的水域,接下来又将发生什么,北上的企业亦未可知。 候鸟之惑 "因为,很多产业的原料成本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是一致的。"一位2004年就在辽宁设立服装厂的广东客商称,铜扣的原材料铜,从当初的2万多元每吨吨一路飙升到现在的6万多元一吨,上涨了3倍多,而且,目前北方的铜价比南方还要略高些。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陶瓷制造业。 "现在,我们这里的资源优势也在逐渐丧失。"法库陶瓷产业园丁斌介绍,由于南方企业来的越来越多,对于仅有十余万人口法库县来说,承载如此之大的产业,"劳动力危机已经显现。" 对此,鑫凯陶瓷深有体会。一年前,企业所需工人,附近村子足够供给,现在招工车队不但需延伸到法库县城,甚至还要跑到康平和沈阳招工。"普通女工月薪至少800元/月,有一定技术的男工工资则高达2000多元。"丁斌说,这种情况在一年前还仅仅是个梦。 "好在北方的市场还不错。"陈金笔认为,北方建材及房地产市场发展滞后于南方,南方相关价格已在下调,北方则仍处于发展相对健康阶段,"南方陶瓷企业大部分产品也要投放东北市场,现在我们于此建厂,起码能省去往来运输的交通费用。" 而面对与当年"孔雀东南飞"恰好相反的现状,佛山相关方面的分析则更入深层:本轮外迁浪潮,实际上更可理解为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迁走的绝大多数企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 事实上,大部分广东外迁企业并未"连根拔起",囿于基础设施和运输条件的限制,只是将制造环节迁出广东,而销售、物流、研发等高端环节仍留存于珠三角。有观察家指出,在开始或已经外迁的广东企业中,有80%以上的企业都选择将高端技术含量的核心产业 "按兵不动",未在外迁之列。 或许,这正是珠三角各级政府极力用"产业转移"概念,替代"企业外迁"说法的真正原因。再或许,透过此种舆论语境,我国南、北地方政府都应深入思考,面对困境与机遇,如何真正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对于辽宁和更为广大的北方地区而言,简单说,就是如何从低成本优势向高效率转移,而这方面,仅靠引用产业还不够,必须有科技自主创新。"辽宁经济专家林木西同时还认为,拥有科技优势之后,还需要品牌。 然而毕竟,对于辽宁这样承接外迁的珠三角制造业地区来说,眼下的考验在于接纳企业的同时,是否做好了接纳一个产业的准备。业界认为,引入大量制造业企业的同时,辽宁应抓紧通过区域布局、市场调控等手段实现最终的产业调整结构,实现经济有效转型。 "相信,一些地方的今天,不是辽宁的明天。"辽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冯贵盛说,居安思危,或可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