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劳动合同法》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时,“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培训行业似乎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或考验。培训公司正倒闭着、整合着、升级着或度日如年着…培训师(企业内部的或外部的),正喧嚣着、彷惶着、欣喜着、忧虑着或正蠢蠢欲动着…为了钱、为了名、还是为了利——或许真的是喜欢着(培训)。
另一厢是:咫尺讲台,读经品史,畅谈人生。浅显的、朴实的、风趣的、幽默的,讲者娓娓道来,听者津津有味,趋之如骛。
一边是削尖脑袋的企业培训师,“上跳下窜”(说的有点过份),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一边是从容、镇定和淡泊,丝豪不显功利和浮躁(至少屏幕上给人的感觉是这样)。
该红的,红了,如一夜春风,红透大江南北。没红的始终没红(大多数企业培训师没红,专职的或兼职的,内部的或外部的)。针对“于丹现象”、“易中天风暴”,值得我们总结、学习和反思的太多了。
厚积才能薄发
不管是于丹还是易中天,厚积薄发是笔者最大的感概。没有厚积,是不能引经据典;没有厚积,是不能信手拈来;没有厚积,是不能一气呵成;没有厚积,是不能将“之乎者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没有厚积,更是不能做到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没有“我注六经”,怎能“六经注我”。时下学术风气浮躁,初出茅庐者生怕成名太晚,生怕不能一鸣惊人,抄袭、模仿,无所不及之能事。相比之下,于丹教授不急不躁、从容自信的演讲风格不正如一缕拂面而来的清风吗?
互动不局限于肢体
唱歌、跳舞、分组、队呼似乎成了培训前不可或缺的“游戏”大餐。当形式上的互动被美其名曰冠于“破冰”的美名时,似乎就进行得更加堂而皇之了。锄头、斧子能破冰,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阳光就不能破冰了吗?擅用提问、用好提问(反问)、适当的停顿,给听者以思考的时间和遐想的空间不也是互动嘛!。思想的互动才是最高境界的互动。
上什么山唱什么歌
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大多数人恐怕文化程度或文学水平并不高,要红得“透”只得迎合大多数人的要求,做到雅俗共赏才行。能把如此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演绎成和之者众的下里巴人,是于丹、易中天“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本领。据说央视将《百家讲坛》定位为初中水平的听众。时下有的讲师要么乡音太重、平淡无奇,要么滥用专业术语、书生气太浓。要做到“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不仅要平时多修炼语言功夫,还要加深对学员的了解和对本专业本行业的造诣。
学习不是复习
没有人会对抄现饭感兴趣。一次好的培训,老师讲应占主导地位,老师不仅要讲得新,还要讲得“别”。这一点,易中天似乎比于丹运用得更加灵活自如。如果易中天将《品三国》演绎成家喻户晓的《品三国演义》,我想,易中天今天恐怕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大学教授了。从不同视角(用易中天的话说叫现代视角)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恐怕是大师与一般讲师的最大区别了。
演技不可或缺
央视做的flash动画太吸引人的眼球了,更吸引人眼球的是易中天们的演技。如果永远是一成不变的背景墙,即使再丰富的思想内函也难于长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至少也会让听众产生疲劳感。娱乐搞笑的最高境界是自已不笑,观众哈哈大笑。自己大笑,观众不笑,那是假的。赵本山大叔深谙此道。
海到尽头,天——自然做岸,山登绝顶,我——自然可以为峰。企业培训师们,请静心沉气,练好内功,机会来临时自然会光顾你的。
“学习《论语》、学习经典”、学习于丹、学习易中天、学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