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呼吁救救孩子!
孩子们的节日,想说说孩子的事情了。
如果说18岁以上的为青年,14岁到18岁的是少年,那么14岁以下的都可以说是儿童了。当然,如笔者这样已经大把年纪还保持相对清爽的心态并时不时“装嫩”的人也大有人在。办公室里、网络上充斥着对儿童节的期待与祝贺。那么谁应该过儿童节?
儿童节应该是儿童独有的节日,似乎这个节日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节日。年龄段似乎已经越来越模糊,仅仅是成年与非成年的区别。因此,本文一概以孩子来表达儿童的意思。
成年人争相以儿童节为特殊的节日,笔者认为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一是对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的依恋,另一个是逃避现实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孩子已经成为众多商家竞争的焦点,孩子的市场是最值得重视的市场之一。进军孩子的市场是精明商家的做法。孩子的市场具有延续特性,把品牌根植于娃娃的心中,先入为主,搞好了会形成持续几十年的惯性,甚至可以收到衍生效果,一部好的动画片与谈话故事可以影响至少三代人,当那三代中的最小的长大了,又会把自己的感受教育给下面的一代又一代。由此就如同愚公的名言“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因此,凭借几个卡通形象,迪斯尼就取得了难以阻挡的成功。安徒生、格林兄弟也会一直成为文学史上不灭的明星。孩子与家长普遍存在攀比心理,一旦策略成功就可以形成群体购买效应。孩子的消费不需要担心资金来源问题,爱护下一代是人的本性,只要孩子想要,而且没有什么危害与负面效果,钱是最不成问题的。
现在的孩子们无疑是幸福的,同时也是不幸的。
孩子正在成为商家追逐利润所使用的工具。服装、出版、游戏、食品、饮料等等各行业无孔不入。仅以培训为例,2005年的儿童培训市场规模达到300亿元,三年之内翻了一番,其中幼儿英语培训的市场规模就是150亿元。孩子们几乎已经没有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时间,放下书包写作业,业余时间参加各方面的培训班已经成了孩子们的日常安排,孩子们所承载的市场何其巨大。
孩子的消费相当大的比例来自家长,而家长对孩子们的投资中固然有爱与责任感的成分,也不能否认攀比与投资者的心态。
现在的孩子在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与责任。那压力来源于父母与祖父母的期待。那期待让孩子无法逃避,并正在成为压在孩子们的身上越来越重的负担,就如同李宗盛所唱的“他们是未来的希望”。而期待中的部分心理因素来自于父母对现实竞争中无所建树的无奈与推卸责任。
我们非常无奈地看到:孩子们已经被社会污染得近乎窒息了,孩子的生存环境日益遭受污染与破坏。
报刊图书甚至是教科书上到处是错别字与欠缺严谨的知识。去年夏天,本人在陪外国客人在西安某著名景点的时候,竟然听到稚嫩的童声合唱《两只蝴蝶》,电视媒体中更是充斥着不认识中国国旗的人与认为中国抗日战争打了11年的人,更可悲的是因为他们或者已经成为明星,或者很有可能成为明星,因而不必要为没有知识而无法生存,原本应该属于成年人的东西被没有任何阻挡地进入到孩子们的视线。到处充斥着色情、暴力、凶杀等不健康内容的影视与文学作品,网络传播更是无孔不入。
孩子越来越成为商业运作与媒体运营中不容忽视的组成要素。从手机小强到其他被包装出炉的其他影视红星,到类似于从超级宝贝、家庭总动员之类以孩子为最大卖点的电视节目。还有广播电视上不断涌现的孩子们做商业广告的身影与稚嫩未脱的声音。
最近在创业者中明星人物茅侃侃和李想,都是80年代出生而且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正在被奉若新财富的代表。今年5月30日CCTV的《赢在中国》节目中,王志东劝诫在场的企业家,不要散布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因为他的孩子很有可能在看那个节目。
在私塾,孩子不好好学习,背不下书会被打手板,现在的老师稍微动孩子一个指头就会被认为是体罚。笔者小的时候,记得最深刻的事件之一就是“的、地、得”这三个字在用法上的区别和被老爸逼迫背古诗。当今,收入水平的之间拉开,教育产业化的逐渐深入,导致在贵族学校里的某些孩子甚至沾染了老师们的衣食父母的心态,这种情况下,何谈有效教育?
五年前,本人专门撰文“孩子不是摇钱树”,现在看来,这种现象非但没有被压抑,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摇钱树。虽然现在的孩子早已成为社会的焦点,而得到了众星捧月般的关注,笔者依然要延续鲁迅先生曾经在八十年前所大声呼吁的:救救孩子!
贾春宝
2006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