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让我们简要对比一下豆浆与牛奶的营养价值。
豆浆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磷脂,维生素B1、B2,烟酸和铁、钙等矿物质,并能有效阻止人体钙质的流失,经常饮用有助于健康还可平衡体内营养结构,减少或避免肥胖病、营养不良等现代儿童常见病的发生,并可调节血脂、保护肝脏、防止血管硬化和促进思维能力。以喝热豆浆的方式补充植物蛋白,可以使人的抗病能力增强,调节中老年妇女内分泌系统,减轻并改善更年期症状,延缓衰老,减少青少年女性面部青春痘、暗疮的发生,使皮肤白皙润泽。
牛奶中富含动物蛋白、脂肪、氨基酸、糖类、盐类、钙、磷、铁等各种常量、微量维生素、酶和抗体等,最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据研究证明,每天早晨饮用一杯鲜牛奶,可满足人体所需热量的10%,可满足人体所需各种微量维生素的40%,如果每人1天饮用500克牛奶,则可满足人体每天所需维生素和钙量的80%,并具防癌作用。
也就是说,豆浆和牛奶的综合营养价值各有特色:豆浆和牛奶均富含蛋白质、钙、脂肪、氨基酸及各种常量、微量维生素,其中牛奶的最大作用是钙的补充。而豆浆虽然在补钙方面不及牛奶,但蛋白质含量、有助于减肥及大脑思维的脑营养素、大豆卵磷脂以及抗癌物质等都优于牛奶。从人体综合营养补充上,豆浆与牛奶之间谁强谁弱并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
然而,虽然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豆浆一直处于消费者日常营养饮品的主导地位——大部分中国人的早餐上往往是油条、包子等主食外加一袋热乎乎的豆浆。但在“每天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口号推动及政府的支持下,尽管目前还有部分消费者保持着喝豆浆的习惯,但豆浆实际上已经退出了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快速普及、规模超高速膨胀的牛奶。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让整个牛奶行业陷入了巨大的信任危机之中,消费者对牛奶心有余悸,谈奶色变。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部分消费者在购买牛奶时开始犹豫地指指点点,而北京等部分地区的豆浆销售量则大幅度增长。
这是否预示着牛奶危机为豆浆的重新崛起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产业危机有时就预示着产业机会。牛奶危机对乳品行业的打击是沉重的,但绝对是暂时而不会是毁灭性的。相反,这次危机反而会因为乳品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更优质、更安全而更坚定地将牛奶作为日常营养饮品。所以,豆浆取代牛奶的主导地位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某个产业的危机,也可能会推动另一个相关产业的迅速成长。因此,这次牛奶危机也给予了豆浆行业一个审视市场及自我审视的机会:消费者对豆浆的营养价值及其口感的接受程度可能超越我们的预期,虽然牛奶的统治地位是不动摇的,但牛奶危机很有可能为豆浆(豆奶)产业提供了一个难得机遇。其实,如果对牛奶与豆浆进行综合分析,我们会发现,即使牛奶不爆发这次行业危机,豆浆产业在合适的时机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推广,它一样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规模——如果豆浆及其多向发展型产品能够拥有牛奶规模的1/10,就足以成就众多超级豆浆企业。
我们看一看豆浆产业的现状。
目前消费者饮用豆浆的方式有这样几种:一是自已或小商畈鲜榨,然后加热饮用,这种模式催生了豆浆机特别是家用豆浆机产业;二是在餐饮店或早餐摊点购买直接饮用,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来自于台湾的连锁企业“永和豆浆”;三是从超市或便利店内购买包装产品饮用。总体而言,由于包装型豆浆属于工业化规模生产,具备品牌创造、包装形式与产品品种多样化及市场规模化条件。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前两种方式占据着主要市场份额,第三种方式的销售量比较小,基本还没有形成系统性市场规模。以北京市场为例。北京市场上主要有北京豆制品二厂的“白玉”、台商独资企业北京豆豆厨食品的“豆豆厨”、 内蒙古惠龙实业集团公司下属福禾豆业的“福禾”以及旺旺集团下属北京明旺食品的“新南洋”等几个豆浆品牌。主要包装形式为百利包和塑料瓶两种,产品品种包括黄豆浆(无糖、甜味)、黑豆浆(无糖、甜味)及各种口味的花色豆浆等。虽然包装与品种进行了多样化,而且“豆豆厨”还在一段时间里投入了电视广告,“福禾”也在包头市投入巨资建基地,但尚未真正激起较大规模消费群的行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
第一,豆浆产业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清晰而正确的战略规划。豆浆到底应当以何种形象和面貌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是继续作为一种低档、可有可无的普通饮品,还是使豆浆成为一种大众化、必须营养补充类产品?是仍然象小媳妇一样过日子,还是必须取得极具影响力的市场地位?等等问题尚没有得到好的解决。
第二,产品创新及营销策划能力欠缺,缺乏系统性的市场推广。我们知道,牛奶产品自普及运动之初就概念层出不穷,宣传手段丰富多彩,市场推广力度强大。而豆浆却始终没有进行有意识地进行包装、宣传与升级,也没有以足够力度进行营养价值、概念与时尚性推广,结果导致消费者始终将豆浆看作是低档次、可有可无的产品。从而造成豆浆的相对市场份额和绝对市场份额逐渐萎缩。反过来,也就影响到整个行业的信心,从而导致行业的创新与投入的动力越来越差。
那么,豆浆如何才能重新崛起?特别是如何充分利用这次牛奶危机所提供的难得机遇呢?
如果我们对比牛奶与豆浆的发展,我们会发现,除了自身产品特性对消费者的影响,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发展与变化外,导致二者之间目前地位的巨大差异局面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豆浆始终只是被定位为一种普通的佐餐特别是早餐佐餐饮品,而牛奶则一开始就是树立了其营养丰富,特别具良好补钙功能的产品形象,而且基本上没有场合、人群限制,即使是纯牛奶有“乳糖不适症”这一情况,也通过早餐奶、酸奶、乳饮料及技术手段加以解决;
第二,简易包装,甚至没有包装的热腾腾的鲜豆浆体现的是传统的、低档次生活习惯,而牛奶则通过各种漂亮而时尚的包装(包括概念包装)被赋予了较高层次及现代时尚生活方式的概念;
第三,豆浆一直就与早餐工程紧密相连,采取的是小规模生产及简单的营销手段,而牛奶则一开始就采取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并配合以高水平、复杂而强有力的营销策略;
第四,豆浆的产品品种、包装始终十分单一,而牛奶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了从产品品种、口味及包装形式的复杂多向发展。
根据以上对比,我们就基本上能够找到解决豆浆重新崛起的基础思路。
1、以豆浆与牛奶的营销互补性为基础,如牛奶重在钙和动物蛋白的补充,而豆浆重脑营养素、大豆卵磷脂及植物蛋白的补充,通过确定豆浆与牛奶一样的“必需性”与“必要性”,树立豆浆在消费者日常消费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新设备的利用及技术开发,加强豆浆包括包装、品种、口感、添加、复合等的多向性发展,从而形成豆浆丰富的产品线,相应地也提高了其消费群体的适应性与广泛性。
3、提高产品及营销策划水平,对产品进行系统性、概念性、时尚性、必要性、必需性包装,使豆浆符合现代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消费水平需求。同时通过针对性与技巧性、有力度的市场推广,使消费者容易并且快速接受产品的创新。
4、以规模化生产指导系统性的营销战略规划制订,以有节奏的企业营销战略、可预知的市场成果来加强企业及整个行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