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教的社会定位
探讨我院课程与教学改革
摘 要: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是体现高职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核心的教学模式,是完成人才培养的主体工程,直接关系着高职教育的成败。本文仅从职业教育的社会定位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来探讨课程与教学改革。
关键词:社会定位 岗位目标 目标化的人
近年来,国家先后召开了6次有关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些会议的内容旨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地不同层次的职业群体,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之相应,我们从职教地社会定位可延伸至学生的就业进行定位思考,并结合岗位地职业需求,全面地对我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进行改革。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现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下列矛盾,即专业定位与职业定位的矛盾、理论教学与基本技能需求的矛盾、课程设置与专业定位的矛盾、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矛盾、教师结构与教学需要的矛盾、授课内容与接受能力的矛盾、学生就业定位与发展后劲的矛盾等,为此就必须探讨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一、根据职教社会定位,确定课程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岗位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而不同的岗位群由于职能、地位的不同,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必然不同。高职教学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以培养技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较强适应性的、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以使学生能适应多种岗位工作的要求,具备综合性较强的智能结构和知识结构。为此,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就必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编制。
学院在编制课程时把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
基本素质层面——人文、道德、政治、健康、
礼仪等的素质层面
基础
知识层面——表达(口头、书面)、计算机、
外语等基础的知识和够用的
专业基础层面
职业能力
层面——适度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
就业竞争力、敬业、综合能力及
创新的职业层面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框架:即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了目标定位、结构系统、内容系统和评价系统四个组成部分。
同时
我院按照“理论够用、技能为重”的原则,在04、05级教学计划的修订,其中特别提出要求减少文化专业课的周学时,加重实习、实训类课程学时,对部分系部及专业将所列课程以5:5的比例进行了设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摆脱了学科教育的束缚,实现了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线,以岗位群为依据,重组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上够用为度,兼顾行业及相关行业基本知识,在打通专业基础课基础上,建立以基本理论应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人才的规格。
二、根据岗位目标进行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对教育对象的能力培养。要充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他们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具备职业能力,防止“理论上不去,实训掉下来”。这就要在三个方面实现创新: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的创新;专业教学要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目的的创新;、实践教学要以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为目的的创新。笔者仅结合我院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以应用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内容创新
实践教学作为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4年起,各专业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部分专业课确定一定比例的实训课时,除安排课程中间和学期中间的实践外,还普遍加长实习时间,并以毕业前岗前培训的形式,集中进行强化实训。从2005年起,将专业必修课模块分解成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核心课模块,增加综合技能训练课模块,进一步加大实训比例,要求核心专业课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学时,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则进一步加大实训课时比重,并结合实际,制定专门的实训计划。以专业实务课作为独立的模块组成部分,并进一步加大技能训练的比重;对照评估要求,实施学生基本技能达标方案,并将基本技能达标率纳入教师的考核。
2、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确定以三大教学形式为主体,以“三个结合”为保证教学模式。即以参与式课堂教学、模拟实践教学和顶岗实训为主体形式;以全专结合、教贸结合、校企结合为保证。在教学方式方面,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在坚持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强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室教学、CAI室(软件)教学及视频展示台投影教学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除课堂、校内以各种形式开展实践模拟教学外,还安排近一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企业等实际部门开展顶岗实践。许多专业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模式。其中机电、模具、汽车等专业的“两个模拟循环,三个社会实践”和对国际易业务专业“双二三模式”效果突出,受到好评。两个模拟循环简称为“双循环”,即将学生校内模拟实践按性质分为两大循环。第一循环以教学计划中某门课程为模拟对象,按教学计划进度分成单元模拟、阶段模拟、综合模拟三个部分,原则上两章左右进行一次单元模拟,2—3次单元模拟之后进行阶段模拟,期末进行综合模拟,以及时强化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二循环以社会行业为模拟对象,如机电加工、模具铸造、汽车维修等,此次模拟的重要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岗位针对性。完成“双循环”的校内模拟实践,使大部分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就具备了相当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提供了极大的优势。
3、以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形式创新
根据专业知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求,将实验、实习和实训三个不同类型但相互关联相同的实践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分别实现创新思维、技能实践与职业岗位认识和专业应用实践的任务。通过积极组织岗位认识实习、毕业实训与制作,选择1-2个专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结合实际提出改善与发展的工作设想。严格按照大纲的要求,完成书面报告。
在我们所进行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的改革,可见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程。教学改革要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必须跟课程改革联系起来,以岗位目标、社会和经济需求、劳动力市场来进行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以能力目标培养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从课程教学的整体上进行综合考虑,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从我们实施的经验与教训来看,课程与教学改革成功的源动力是目标化的人,唯有把全体教职工由利益共同点转化为目标共同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或是创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