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得体的实践活动,其重要性人人皆知,但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却非易事。因此,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并应用于实践,是可以让自己的文章有所长进的。写作技巧有许多,本文仅就求异思维在写作构思中的运用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求异思维在立意方面的运用
立意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要做到新颖,就必须打破习惯的思维定势,求异求变。
古往今来,勇于创新的作家大都运用求异思维力求在立意上独树新见。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不满百字,却抛开孟尝君能够得士的传统认识和盲目赞颂,而以政治家的眼光把历史人物放到他活动的历史时代去观察,从养士是为国还是为己的高度,提出所谓孟尝君的得士,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耳”。也正因为“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真是高屋建瓴,别出一境。历代文人对“莲花”的咏叹不少,但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出淤泥而不染”立意,就使文章超凡脱俗,千古不衰。刘禹锡的《陋室铭》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立意,一间陋室也变得非同凡响。忆明珠的《唱给豆腐的颂歌》以“豆腐能上能下,没有架子”立意,文章新颖不凡且很有现实的教育意义。金克木的《两根灯草》不从人们常见的指责严监生的“吝啬”、“迂腐”的角度立意,而是站在严监生的立场,肯定了只用“一根灯草”的做法态度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角度一换,思维全新。
立意新颖、求异,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写出自己特有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看问题、分析问题要深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步人后尘而人云亦云,要“发人之所未发,言他人之所未言”,从而使自己的立意新颖。
二、求异思维在选材方面的运用
写文章必须选材。所谓选材,是指作者在积累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写作意图和构思意向,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剪裁取舍和提炼加工的过程。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础,是砌成文章大厦的砖瓦,因此,如何使选取的材料在纷繁复杂的材料中脱颖而出,就需要运用求异思维。
求异,就要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有比较才能发现差异,才能选择新的角度。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说明了社会生活、客观事物都是多侧面、多角度的,要想认识“庐山真面目”,既要“入”山,也要“出”山,横看、竖看,正面看、侧面看,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把握整体,认识全貌,并加以比较,从而避开已有角度,避开别人的“轻车熟路”,才能不落窠臼、标新立异。
写作中不论何种文体,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材料来表达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因此选材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以2000年高考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例,很多同学在论证这一观点时,没有运用比较的方法,雷同面甚广,这又如何能反映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呢?这启示我们在选材时一定要先人一步,避免重复别人的话题,并赋予所选取材料鲜明的时代感和前瞻性。但是,我们在选材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有选取谁都不知道的材料才叫有新意,而是说日常生活的材料,在经过作者“处理”、“求异”后,也可以变新。对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题目,有的同学这样写到:“凡棋坛高手,都不拘泥于棋谱,随心布阵,变换无穷,0棋手‘不定式’的应着儿、变着儿,都成了多样化解‘答’的最好诠释。试问,世上有哪两局是一模一样的呢?各种各样的方法罗列于我们面前,是为了给我们挑选。别出心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更好地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动机。曹冲称象,不用秤杆而用船;高斯算数列,不计算而‘凑数’……泱泱历史之海,荡出了多少个另辟蹊境?”下棋这个材料人人皆知,下棋有“定式”,而作者却从下棋无“定法”来说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观点,不仅新而且恰倒好处地证明了这一点。
从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写作中运用求异思维选取材料,确实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新颖独特,富有个性。只要我们转换思维角度,从正常思维的反面考虑问题,就会另辟蹊境,有所创新。
三、求异思维在结构方面的运用
文章的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又称“布局谋篇”。结构的目的在于根据主题的要求和表述内容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曾说过,“结构”的字面含义同盖房子一样,不管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场的。这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结构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很多作家或作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在结构的构思上很下功夫,于雷同处见新,于不异处而异,体现了他们思维灵活性和严密性的有机结合,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写作天赋。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其意在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极大痛苦,作者在结构方式上巧妙地借助捕蛇人蒋氏自述其三代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悲惨遭遇,曲折、含蓄地揭示了文章的本意。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颂。近代文学家林纾在《柳文研究法》中就评论到:“《捕蛇者说》胎《苛政猛于虎》而来,命意非奇,然蓄势甚奇。”可见,结构的求异创新,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再如高中语文教材里的《项链》一文,结构也很精巧。文章以玛蒂尔德辛苦十年,最终偿还的丢失的项链却是假的为结尾,同中求异,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但这一结局,文中却有巧妙的铺垫。自玛蒂尔德借项链开始,到最终偿还项链止,文中有三处暗示项链是假的:其一,借项链时,玛蒂尔德一开口,就借到了价值连城的项链,主人能这样轻易借出么?其二,找项链时去珠宝店却得知,店里只售这种名贵的盒子而不售项链。这说明,项链是被人后来装进去的。其三,还项链时,主人连盒子都没打开看一下,面对如此名贵的物品,她会这样掉以轻心吗?可以说,作者匠心独运,运用求异思维,合理设置悬念来吸引人,巧妙安排铺垫来照应首尾,有意埋下伏笔显示魅力,使文章结构“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清理之中”,从情节发生的偶然性体现事件发展的必然性。这种结构的独特安排,怎能不吸引读者的目光呢?
四、求异思维在语言方面的运用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如果你有了很好的材料、观点,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没用的;如果表达不好,那也是很遗憾的事。如果说主题犹如人的“灵魂”、结构犹如人的“骨骼”、材料犹如人的“血肉”,那么文章的语言恰如人的“细胞”。“细胞”虽小,确实组成文章“生命”的单元和基础。因此,如何锤炼语言,使语言富有新意,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如何使语言富有新意呢?其求新、求异的方法很多,笔者仅就语言寻求陌生化方面简单谈谈如何运用求异思维使语言富有新意。
语言的陌生化,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所习见的语言以一幅陌生的面孔出现。例如:“我握起健美而酥香的烧鹅腿,让面部肌腱做剧烈运动,从而将包括谦逊在内的一切表情过滤掉。”(孔捷生《百官图》)这段看似完全陌生而又饶有趣味的话,其实表达的不过是我们所习见的“大吃一通”。语言陌生化所竭力对抗的就是沉闷、死板、老一套和人云亦云。经过陌生化处理的语言,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特点:新、奇、美、趣。新,就是要使所描述的人、事让读者看来觉得陌生;奇,就是让读者发现这看似陌生的语言其实背后所包含的恰恰是我们平时所习见的人和事;美,就是让读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欣赏作者对所习见的人和事的机智表达所体现出来的含蓄之美;趣,就是回过头来方才感到自己不过是上了作者机智的小当而得到的趣味。
列举贾平凹的几个例子予以说明:
1、“河畔里漫上来一群羊,羊群里站着云云。”--《古堡》
2、“收罢秋,山瘦,河肥;村子涨起来了,巷道却窄了下去。”--《古堡》
3、“四个女子,欢得象风里的旗,在一棵柿树上吃蛋柿。洼地里路纵纵横横,似一个大网,这树就在网底,像伏着的一只大蜘蛛。”--《商周又录》
4、“洼地里长满了黄蒿,也长满了石头。”--《商周又录》
上述例子中,都有让读者感到陌生的地方。比如例一中的“漫”按常规会用“走”,这样就太一般了,无法引起读者的想象。而用“漫”字,首先就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仿佛让人看到一大群羊缓缓地像海潮一样“漫”过山坡。其它三例则是辞格的运用,形象地表现出了人、事、物自身的特征,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由此可见,语言陌生化不仅仅是个手段问题,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问题。在语言表达上运用求异思维,使语言富有新意,富有个性化,这样的文章才能给人全新的感觉。
以上是求异思维在写作中的具体运用,鉴于求异思维是多向思维,只有在写作构思中适当运用,才能写出好文章、好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