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翻翻读后感 随便翻翻



  近来读书越来越难以动笔,尤其难做出一副评论的态度来了。

 

    似乎陷入某种阅读和写作上的“测不准”定理之中——当自己于某本书悠然神会,得意忘言,在无言的交流里获得某种思绪上的突破和“加速度”时,在写作上却失去了方向和位置感,落入“不知从何说起”的尴尬处境;而当我回过头来,费上九牛二虎之力重新找到自己叙述的起点时,却又失去了那种一吐为快,文思泉涌的速度感,这时候的我,往往会象个退了烧的傻瓜,面对笔下的空白一遍遍地追问自己:刚才我究竟想说什么来着?

 

    在这种心态之下,唯一可取的折衷之道似乎就只能是某种“随便翻翻”的态度。也就象物理学上以“概率”这一宽泛的标准来解决实际实验过程中“测不准”的尴尬一样……

 

    随便翻翻,会心处不妨一笑,随手写下点儿什么——本没有个确定的靶子需要去攻击,倒也省了些七环八环计分之类的无谓之举。大可跟随着自己的思绪去“上穷碧落下黄泉”,尽情体味阅读和思考中的真乐趣。

 

    随便翻翻,却又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式的散漫与迷离,实际上,它更带有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情调。一个人思想的亮点恰好出现在由他的兴趣、思考、交流、观察等等所构成的“此山”之中,正如电子出现的概率统计只能是相对于某个具体的范围而言一样。随着时间的延续,点与点联成了线,线与线又结成了网,在一个人的这个生命向度内,某种有机的,充满活力的思想和态度便渐渐形崐成。

 

    拉拉扯扯写了这么一大段,实际上却是因为看法布尔的《昆虫记》而起的。按照今天的标准,法布尔可说是个“非专业”的昆虫学家(或者说昆虫爱好者更贴切一些),其巨著《昆虫记》也曾被讥之为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然而,作为一部不朽的文学性著作,它却获得了比当时任何同类科学著作更为长久的影响与声誉。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心里一直抱着一个解不开的疑团,为什么一部作者自己视之为科学著作的作品,却会在文学史上留下这么大的影响呢?即使说是因为其中所用的文学手法吧,难道它还会比当时多如牛毛的文学作品更加“文学”?以致于当时许多“真正的”文学著作都被湮没之后,它反而成为了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然而,在第一次接触到这本《昆虫记》的节译本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它深深地把我迷住了,其程度远远超过我所读过的许多文学作品,包括经典。

 

    在这里我无法一一描述书中那么多情趣盎然的细节与段落(那只能由阅读者自己体会),而只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来说,最让我感到意外而有趣的一点是,作者似乎把整个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识体系搬到了自己笔下那个小小的昆虫世界里。“勤勤恳恳”和“好逸恶劳”的蜣螂;螳螂热情洋溢的求爱,“抢亲”及其古怪的结局;松毛虫社会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及其致命的缺陷,如此等等。这就在无意中制造出了一个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道德规范”,并让人们通过对异类(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认识到自身思想、道德和认识的基础。这却是法布尔自己所没有想到,也不愿意承认的(在他那个时代,人类要比今天看得起自己得多)。

 

    在法布尔笔下的小世界里,人们(作为观察者)就象一个外在的“上帝”,然而从语言学的角度上,法布尔那“不规范”的文学性描写又恰恰使他笔下的生物带上了那个时代的“人性”的烙印。这使得我们能够在今天,透过时间和物种的差异,从一个更深、更本质的角度来观察和了解我们自己——这,或许也就是其在文学史上不朽的价值之所在。

 

    在人类社会已进入高度专业化、专门化的今天,这一价值显得有些尴尬:无论是从专业意义上的昆虫学、文学、伦理学或者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本《昆虫记》,它的“可评论性”都将是有限的。然而作为一本书,它的可读性,它带给我的乐趣都远远超过了任何评论的范畴。正是这实实在在的乐趣让我写下这篇“随便翻翻”的文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2616.html

更多阅读

扭伤后如何处理?扭伤后不能随便贴膏药 脚踝扭伤贴什么膏药

天气逐渐转热,春意越来越浓,很多人开始走出家门,进行各类锻炼活动。当然,在运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伤,如关节扭伤、肌肉扭伤等。而大部分人在面对各类扭伤时,往往是贴一个止痛膏了事。专家提醒大家,关节扭伤的情况多种多样,膏药不能随便贴。

请不要随便在网上公布自己的八字,这很危险的 网上测八字

以下是一位算命师的忠告以及他对别人的回复,我看到了就发出来,请大家引以为戒:我在此呼吁大家不要将自己的时辰八字这些重要的资料随意透露给人知道,因为这样会引起某些不法份子打开你的命盘,并吸走自己的运气等等,并且,不要随意壤自己或者

声明:《随便翻翻读后感 随便翻翻》为网友友情难以取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