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学者提出,农民是一种身份还是一种职业?细究起来,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按理,农民和工人一样,只是一种职业的分工罢了,可实际上,在当下的中国,农民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等级。众所周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千百年来农民始终是构成中国社会的主体,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工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的社会里,中国的农业还处在非常落后的时代,甚至农民一词被广大群众认为是社会最底层的代名词。
在各行业纷纷进行职业化建设的同时,中国的农民似乎被遗忘在时代发展的角落,农民劳动所用的工具基本上还是几千年来一直沿用的锄头刨地、用牛耕田等等,与现代高科技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目前,我们国家从事农业人群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所谓的社会底层男性。在家务农是被人们普遍认为没有出息的人,在家务农很难找到对象,于是,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农业生产效率自然就低了。农村劳动力的严重流失,是造成粮食生产不稳定的第一大因素,虽然我们国家开始重视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积极政策。但是,在笔者看来首要的任务是我们国家应该快速推进农民职业化建设。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田慌废、山地不种农作物现象很普遍,原因是经济发达地区人们不愿意种地,而用于工业用地又很难审批,在笔者的家乡---温州,原来的梯田山地慌废现象很常见,而当地的企业用地成本又是全国最高的,甚至没有地建厂房,企业纷纷转移到其他地方,这样对企业对地方经济损失是很大的。为了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盘活土地,使国家地方企业经济稳定、快速、高效的发展,沿海地区平地农业土地应该作为工业土地使用,盘活闲置农田梯田山地,这样一增一减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鼓励农民职业化,地方各级政府牵头把各家分散的农业用地集中承包给从事农业专业人员,规模化才使农民积极投入农业事业。任何行业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成本就越低,经济效益就越高。有了好的经济效益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就会高,就能够快速的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这样既可以让当地企业有发展的空间又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样的问题还有封山育林问题,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角度看封山育林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是近年的山林火灾频频发生来看,应该采取合理的砍伐。
在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也不乐观,稍微有点文化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剩下的人群都是老人和妇女;有的地方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就是老人和小孩。
我们国家要确保农业生产稳定高效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具体还要着力抓好两件事:
一、要大力培育职业农民。把现在的兼业农户分解,进行职业上的分化,实现农民身份的多种转变,即由单一的农民转变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非农产业的生产者、经营者和城市市民。首先要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完成义务教育后的青年农民进行分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其次,要进一步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业经营资格认定制度。三是吸引农村以外人才从事农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吸引和培养有兴趣的城市青年成为新型农民。四是建立职业农民补贴保障制度,对具备资格的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给予补贴,对返乡创业从事农业经营的能人给予支持。
二、要转变经营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必须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强化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使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土地制度。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探索建立土地流转补贴制度,实现土地经营适度集中,引导农业集约化经营。二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通过种田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工商企业以及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实行企业化的农业经营,另一方面强化各类组织对一般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当地政府部门要搞好各项服务,搞好信息引导、技术培训、农资配送;搞好技术指导、病虫防治;搞好市场营销、加工储藏、产品运输的指导工作。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们的主要追求在于维持生计,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
从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变,实质上是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变,中国农民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利,可以公平公正的参与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农民不应该被歧视,不再是社会低层的代名词,而是像其他职业一样有社会地位,如:职业医生、职业经理人、职业律师、职业会计师、职业。。。。。。。;这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