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导论 pdf 《日本下包制研究-以汽车产业为例》之导论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和意义

 

20世纪后半期,日本发展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后,其产业结构和背后机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从产业政策到雇佣惯例以及企业内工会等各种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的社会习俗成为了常被研究的对象。但奇怪的是,关于推动日本经济发展至目前地位的生产活动在企业之间究竟是如何被组织和运行起来的,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研究。

本论文之所以选择日本企业间交易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迄今为止,多数学者已习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历程,相对而言人们对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企业行为的整体状况了解甚少。而本论文试图弥补这一缺陷,将微观经济分析与日本企业经营史的研究成果融为一体,建立以日本企业间交易关系为轴心,综观日本经济发展历程的崭新视角。

第二,从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这种企业间交易关系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和争议。可以说本论文一个重大理论意义在于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下包制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

第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分析日本这种独特的企业间交易关系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论文的作用不仅在学术方面对有关日本产业竞争力的传统学说和契约理论提出了值得重新思考的新观点,而且对那些正在思考如何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间关系和产业体系的企业管理人员来说,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比如说,该选择怎样的产品进行外包生产?企业间的交易关系是以“讨价还价”方式还是以“问题解决”方式为准?在文化背景不同的海外市场如何开展业务?什么样的供应战略才是合适的?相信通过本论文的阐述,对上述等问题会有所参考并得到有益的启示,这也是本论文写作最主要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第二节 学术研究现状

 产业组织导论 pdf 《日本下包制研究-以汽车产业为例》之导论

 

战后,鉴于日本从战后废墟中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日本的浪潮,学者们提出众多的理论的理论解释日本奇迹。然而,不得不承认,相对而言,对日本企业间交易关系特别是上下游供应关系研究的较少。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概括起来,国内外学者对日本下包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下包制对日本企业成功解释力的研究

对于日本下包制对日本企业的成功以及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学者们都持有相同的观点。很多学者分析认为日本下包制是日本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通商产业省(MITI,1987)总结到:“日本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应当归功于它的下包制”。 Dyer(1996)从价值链管理(chain governance)和资产专用化两个方面考虑,认为相对于欧美厂商更多的依靠市场或者科层进行交易,日本企业间更多的采用混合形式(hybrid)这种交易方式,并认为这种交易方式能很好的处理好资产专用化问题。

不过,直到现在,这种新的交易关系或者新的组织形式,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用不同的学术术语来概括这一新的交易关系。诸如“网络组织”(Miles and Snow,1992),“组织的网络形式”(Powell,1990),“混合组织”(Williamson,1991),“企业间网络”(Schibany,2000;杨瑞龙,2003)等。当然,尽管这些概念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别,但它们都指的是一种与市场和科层组织结构所不同的企业间协调方式。

二、文化因素对日本下包制形成解释力的研究

关于日本下包制形成因素的研究,一些学者从文化角度解释为什么日本的关系性契约(relational contracting)比其它国家更加盛行,认为日本特有的文化价值观促进了关系性契约。Dore(1987)以日本文化中明显的非机会主义特性为理由来说明日本人依赖于关系性契约。他认为,日本人身上普遍存在的仁慈(benevolence)和善意(goodwill)不仅对一般性社会组织的统一作出了贡献,也使得特定的长期性契约中的各种关系得以维持。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在关于日本制造业的若干评论中指出,日本人强调和谐、信奉“和为贵”,不喜对抗。而且“讨论、磋商的过程本身往往要比能否得出准确的结论还重要”,并认为这种文化特性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日本人比美国人更采用下包制。

不可否定,日本特有的文化价值观,特别是儒家文化“重然诺、轻契约,重结果、轻手段”的特点在日本有着深厚的影响,这一点也是造成日本企业间关系形态迥异于欧美、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到底在日本下包制形成过程中,文化因素占多大的比重和解释力呢?更重要的是,如果把这种制度移植到缺乏这种文化特性的的环境,也照样能够取得成功吗?在本论文后面的分析中,对文化特性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文化特性论无法解释的问题,特别是以美国汽车厂商采用这种交易方式后取得不错的成效证明该制度的可移植性和非国民性。

三、下包制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日本产业经济的发展?

对于日本下包制和大小企业间关系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是佐藤芳雄提出的佐藤模型和浅沼万里提出的浅沼模型,他们分别代表了对下包制持批评态度的大企业垄断论观点和持赞赏态度的中间组织论观点。佐藤(1971,1974,1975)详细分析垄断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控制和支配的机制。认为在同一产业内,中小企业能得以生存,归根到底,是寡占大企业为获得超额利润的一种策略,中小企业处于被压榨、掠夺的地位。浅沼(1993)提出的“关系能力”[1] 概念从生产价值链技术关联的角度,解释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关系的成因和经济激励机制,较好地说明了面对需求变动,核心企业与下包企业之间是如何调整相互关系,从而提高竞争能力,并最终实现双方共同的发展。

从本论文后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佐藤模型主要使用于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即下包制中的第三层次和零散中小企业等层次;浅沼模型则适用于资产专用性机制为主的领域,即核心大企业与第一、第二层次下包企业之间关系。两种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揭示了下包制的某一环节或层次的运行规律和特性,为日本下包制的理论研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如同其它制度一样,下包制无法在与历史背景相分离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两种观点均忽视了从日本企业间治理机制的整体联系和整个时代背景来审视下包制,忽略了不同层次间治理机制的差异性。

四、下包制的经济学理论解释研究

正如前面的论述,对于日本下包制对日本企业的成功以及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学者们都持有相同的观点。那下包制这种交易方式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或者说怎么用经济学理论解释这种交易方式就比其它方式要好?随着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研究热潮的兴起,特别是交易费用经济学(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CE)研究的新进展,学者们(Williamson,1985;青木昌彦,1989;Lincoln,2001;杨瑞龙,2003)开始试图从这一全新的视角对日本下包制展开研究。

依据交易费用理论,日本下包制可以解释为一种介于市场交易和组织交易之间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说日本企业间下包制未从市场交易向内部组织(合并性方式)转变,却演变为一种长期连续性的交易方式(双方负有义务的方式)。

必须指出,后来的学者(Dyer,1997;车维汉,2003)更多的是依据交易费用理论对下包制这种方式进行简单的经济学分析,而对于一些问题,比如说,如何从理论上证明这种交易关系就一定比市场交易或者纵向一体化好?此外,一些同样采用类似交易关系的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成效呢?学者们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鉴于交易费用理论在分析研究交易方式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本论文也以交易费用理论作为其主要研究方法。但是,针对上述交易费用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本文以丰田汽车与其零部件供应商电装之间交易关系演变为例,从信息不对称性、学习能力等维度,强调了建立吸收能力的重要性,对上述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对交易费用理论有一定的突破和深化。

第三节 本文的框架结构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选题目的和意义、学术研究现状、框架结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自第二章起,开始对日本下包制的演进、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归纳,并试图利用交易费用理论等来分析下包制形成的经济学原因以及其效率,最后分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下包制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前景探讨。

第二章,阐述了日本下包制的历史演进过程。本章的目的在于要阐明在日本下包制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诸多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按下包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和表现,其演进过程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战时下包制的出现。本节着重强调经济、技术、基础设施和政治这四个因素构成了战时日本下包制出现的背景,并认为不存在所谓的能解释特定下包形式的国民性。第二部分为战后下包制的发展,本节探讨了1945-1960年间下包制在日本制造业中的复杂演进过程。因战争而崩溃的下包制,在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景气”下以全新姿态复苏,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性因素等得以完善,从而促进了下包制的复兴。但是,战后下包制的残酷面也逐渐体现出来。第三部分为下包制的转变。在这一阶段,尽管体现二元结构的指标明显下降,但日本下包制却依然一路高歌猛进,其内涵也从作为权宜之计的利用转变为协调性生产。发包厂商和下包企业之间惊人的共生关系,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第三章,以日本成功产业的代表即日本汽车产业中汽车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交易关系为例,分析下包制的主要特征。通过分析归纳,这种交易关系特征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汽车厂商较高的零部件外购率、零部件供应商规模层次性明显、双方之间长期的交易关系、交易主体的多元化和网络化、双方之间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开展“开发设计比赛”竞争。

第四章,对下包制进行经济学理论解释。本章对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的三种理论解释进行详细的阐述,并作出了分析结论。可以说,文化特性论、二元结构论分别对于解释下包制有其合理性和解释力,本章在肯定这两种理论解释力的基础上,提出依照这两种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本章重点以交易费用理论为理论分析框架解释为什么日本汽车厂商和零部件供应之间能保持这种长期的交易关系并且较低的纵向一体化,并以丰田汽车与其零部件供应商电装之间的交易关系演变为例,对交易费用理论进行补充和深化。

第五章,对下包制的效率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本章尝试从理论上来说明这种“面对面的竞争”的结构,分析在什么情况下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有利,比较其与“独家承担”的方式以及零部件自给的方式(与零部件供应商合并)之间的差异。通过分析认为,日本企业通过采取“双供应商策略”以及运用“淘汰赛”机制,除了能够解决单个零部件供应商供货带来的投资不足问题,还能够解决纵向一体化带来的组织结构庞大和信息传递效率不高等问题。

第六章,分析下包制面临的挑战、企业作出的调整和对其前景进行探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下包制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20世纪80年代备受推崇的下包制也出现了调整与转型。论文最后从制度演进的角度对下包制的前景进行探讨,并认为未来下包制的变迁将经历路径依赖式的演进,有可能形成一种介于欧美以市场为枢纽的暂时交易关系与日本稳定的下包交易关系之间的新模式。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的创新

迄今为止,多数学者已习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历程,相对而言,人们对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企业行为的整体状况了解甚少。而本论文试图弥补这一欠缺,将微观经济分析与日本企业经营史的研究成果融为一体,建立了以日本企业间交易关系为轴心、综观日本经济发展历程的崭新视角。

(2)、观点和内容的创新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这种企业间交易关系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和争议。可以说本论文一个重大创新在于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下包制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本论文着眼点为企业间交易关系研究,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以后,笔者发现这一理论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不仅涉及日本经济史研究,还涉足到比较制度研究、交易费用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语言能力限制文献的充分性

 由于研究的需要,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日文资料,而受日语水平能力的限制,相关资料只能参考相关英文文献或者中文翻译版本,这无疑限制了文献的充分性。

(2)、条件限制无法获得一手资料

 由于条件的限制,本文相关资料,包括数据的获得,都是从其它相关文献引用过来,没有获得一手的资料。这样,客观来说,作为微观经济分析研究,本论文的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都受到影响。

(3)、学术水平限制理论分析的高度

 在本论文研究过程中,需要查阅、参考大量制度经济学相关资料文献,特别是英文资料、计量模型、理论分析模型等。笔者也试图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模型,特别是希望能从交易费用理论中走出来,更好的诠释下包制这种交易关系,可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这也是以后研究中需要加强的地方。

 

 

 

 

 

 

 

 

 


[1] 浅沼将对应于核心企业特殊需求,做出有效反应的下包企业能力,称之为“关系能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2717.html

更多阅读

书评:《深宫胭脂泪:罪妾为妃》之小七

前世,我只是一个大户人家里的小妾,刚生下儿子就含恨死去。老天垂怜,让我重生,莫名的成了顾府七小姐顾若惜。在顾府大娘不待见我,姐姐们更是弃我如草履,只有丫环思思待我如亲人,我的地位尚且不如家生子。只因我娘是寡妇,爹是因醉酒将我娘污辱

以微电影为例:网络环境下影视受众的心理转变

     一、从微电影的特征分析微电影受众的心理特征  微电影是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微电影依靠网络走红,它的受众是网络影视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明:《产业组织导论 pdf 《日本下包制研究-以汽车产业为例》之导论》为网友不服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