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终于来了!
行业龙头海螺水泥一直都是市场的风向标,其一举一动皆关乎市场格局的重构。6月8日,安徽海螺集团与重庆市经委、忠县人民政府在重庆正式签订协议,海螺集团投资45亿元,杀入重庆水泥市场的战略布局终于尘埃落定。
实际上,海螺水泥要搅局重庆的消息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早在今年4月20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带领重庆党政代表团访问访问江浙时,上海的党政领导就和重庆主要的党政领导一起见证了这一巨额投资的签字仪式。
在重庆忠县投资建设4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年产220万吨水泥粉磨站、18MW纯低温余热发电站,是海螺水泥100亿西南战略布局的重要步骤,也是再造海螺水泥的关键环节之一。此前,海螺水泥的生产线主要分布华东、华南8省一市,尚未涉足西南市场。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对外表示,海螺项目对重庆市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今年3月,世界“水泥巨头”拉法基集团决定,斥资20亿元在重庆市新建3条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拉法基集团子公司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于2005年正式在重庆市成立分公司,下辖5家工厂,去年生产能力达600万吨。
3月14日,香港昌兴矿业控股有限公司投资18.8亿元的3×4600t/d水泥熟料项目在重庆合川正式签约。 根据协议,该项目总投资约18.8亿元人民币,建设3条日产4600吨水泥生产线。其中:一期建设2条日产46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配套年产400万吨水泥粉磨系统及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和专用码头,预计于今年8月动工,2009年底建成投产;二期再建设1条日产46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配套水泥粉磨系统、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及混凝土搅拌站。3条生产线建成后,年产水泥600万吨,预计年产值达20亿元,年创税收达1.5亿元。
5月18日,浙江科华集团与石柱县人民政府成功签订了总投资额达18亿元的600万吨干法水泥项目投资协议。这直接刺激了合川和石柱两地政府做大水泥的野心。单是2008年上半年,拟在重庆投资水泥项目的协议资金就高达100多亿,协议产能超过2000万吨/年。
“事实上,海螺集团的高调西进也将重庆水泥的大跃进推向了颠峰,”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重庆水泥协会会长马泽民说,由于行业利润的刺激和对未来的盲目乐观,2008年的水泥投资热与2003年的水泥投资热潮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未来:陷阱还是馅饼?
重庆水泥协会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重庆水泥行业的现状是,低耗能、低排放的水泥厂太少。那些窝在角落里的无证工厂,扰乱着这个市场。从2005年开始,重庆已对2002年以来的新建水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淘汰落后产能,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对此,马泽民表示前景并不乐观。在他看来,重庆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步子不大年年走,贡献不大年年有。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重庆还有较大差距,与直辖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曾学敏认为,浙江水泥工业之所以会全行业亏损,无外乎四个因素:水泥生产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间的规模差距不大,势均力敌;产业集中度低;先进产能增长在时间、空间上过于集中。
“重庆水泥行业的洗牌指日可待,”重庆一小型水泥企业老板陈先生告诉记者,大量水泥巨头扎根重庆,让重庆各水泥生产企业感到了竞争的压力,他们甚至提出,重庆水泥的明天,就是浙江水泥的今天,大量的投资水泥项目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竞争加剧,全行业亏损。
马泽民则认为,浙江水泥的失控就是政府的失控。形成浙江水泥工业目前窘境的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多批了10条生产线,而重庆正在步其后尘。
重庆水泥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重庆目前有160家水泥企业,全部产能3800万吨。目前重庆已经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4条,年生产熟料1355万吨、水泥1780万吨。目前在建干法生产线15条,可产水泥2344万吨,总投资64亿元。目前已经立项签约、拟报建的生产线25条,总投资129.3亿元。
未来的重庆水泥市场前路迷茫!
畸形政绩战胜科学发展重庆市经委“十一五”规划统计的数据称,该市十五期间水泥总投资25.65亿元(其中引进外资达12亿元人民币),建设投产了16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但是目前拟建和准备报批的干法生产线多达64条,总投资高达200亿元。
为什么重庆会突然增加如此多的水泥生产线?
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是:2007年6月7日,重庆市被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相关的研究报告,2008年至2020年,重庆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0万亿元,年均投资额7700亿元。10年后,重庆主城区将扩大1倍,幅员面积2737平方公里。一个巨大的水泥需求市场让投资者兴奋不已。另一让这些水泥投资者头脑发热的因素是,一直处于低位的重庆水泥,在2007年价格几近突破400元/吨,一吨的利润接近100%。
海螺水泥项目的引进,让忠县将水泥作为其支柱产业来发展,但是重庆想做“水泥大王”的区县并不在少数,合川和石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重庆一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告诉记者,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官员的一大重要任务,也是其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能够为当地带来多少投资、增加多少税收成为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而重庆水泥项目遍地开花就是这种畸形政绩考核的典型表现,因为建一条水泥生产线只需10个月,可谓立竿现影。
马泽民告诉记者,要畸形政绩还是坚持科学发展是目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为避免重蹈浙江水泥覆辙,政府一定要用心调控,发改委的新项目审批和市经委的旧项目改造都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做到合理规模和合理布局。
马泽民表示,目前重庆在建和立项规划的水泥生产线需要总投资200亿元左右,其中企业自筹资金70亿元,银行贷款130亿,在目前银根紧缩的情况下,要获得如此多的贷款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如果64条生产线完全建成生产,需煤1062万吨/年,相当于2007年重庆全市煤炭产量的39.2%;消耗电87亿度,相当于2007年全市发电量的24.7%;需要各种混合材料3000万吨,是2007年所需的3倍。重庆的资源根本无法支撑如此规模的水泥工业。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算上立窑,到2012年,重庆的水泥生产能力将超过亿吨,但是按照目前的重庆投资增长比例及重庆“十一五”规划,2012年重庆的固定资产投资是6500亿元,由此预测当年重庆的水泥时常需求量为52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