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曾经以传统军事和经济领域为代表的国际竞争,逐渐被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所代替,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也就是说,创新能力决定科技实力,进而决定竞争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一背景下,面对世界科技、经济格局转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刚刚步入改革开放的中国,必须尽快提升整体科技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继启动国家星火计划和863计划之后,果断地实施了火炬计划。一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历史大戏由此开场。
创新是火炬事业的灵魂。20年来,作为改革开放的探索者和实践者,火炬计划为科技与经济结合打开了一扇大门,走出了一条坚持科技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在火炬旗帜的引领下,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加入了创新创业大军。由此,科学技术真正变成了生产力,众多深藏象牙塔并被束之高阁的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逐渐实现了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使得技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巨大财富。但是,技术优势具有鲜明的时间性,一项技术成果不可能拥有长久的优势。因此,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企业要想维系核心技术优势,确保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以加快创新步伐。
更重要的是,在科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企业,必然要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企业能否在与国际高手过招中制胜,关键就是要靠内生的创新能力,一味依靠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甚至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和模仿、跟踪,注定要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注定要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火炬计划恰恰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持续创新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一方面,火炬计划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情,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增加了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财富的增加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知识积累,催生了众多高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竞争力不断增强,产生了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企业。
事实上,火炬计划之所以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重要的一点在于其始终把加快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作为首要任务,以市场为导向,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紧紧围绕企业这一创新主体,针对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搭建自主创新平台,营造了多种政策工具综合运用的产业化政策环境。不断自我创新,这是火炬事业得以发展壮大的魅力之所在。
20年来,通过实施火炬计划项目、孵化器、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基金、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多种政策工具,我国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从研究开发到成果转化,从企业孵化到产业化的完整政策运行体系,加速了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跃升以及优秀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形成。
可以说,在火炬计划的有力推动下,自主创新已成为我国抢占科技制高点、推动经济发展、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和垄断的铿锵进行曲。一大批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中,在火炬的照耀下,从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中坚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有了火炬计划这面旗帜,才有了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西安、深圳等创新资源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才有了联想、方正、华为、中兴、海尔、尚德太阳能、烽火科技、微创医疗等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专利、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龙头企业,才有了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大中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等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火炬大旗下的区域、企业、技术,中国的自主创新大业才充满了希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20年的实践表明,创新因火炬而精彩,火炬因创新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