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产业经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产业界和学术界研究与提出这门专业已有几年,但真正在学科设立上,国外大学开设得还是比较少,在国内该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更是首次在中国地质大学开设。因此,作为一个初学者和探索者,谈谈对资源产业经济专业相关内容的粗浅认识,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对“资源”的理解和在本专业中定位
对“资源”概念的理解,可谓多种多样,对其定义也达数十种,总的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源,是可利用的一切事物,是做任何事必备的条件。可见,广义的资源既是显现的,也包含隐性的,它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如产品、资金、人力等传统意义上的资源,还包括品牌、文化、人力、服务、培训等抽象意义上的资源。而狭义的资源则仅指从拥有或使用主体角度是可利用有形物质资源。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具有利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任何人、任何团体、任何机构,都会存
在相对资源优势,这也是该主体的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发展的本质就是资源的物质转换。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看,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空间上是无穷无尽的;除永恒变化着的、不断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久的东西;人类的参与并不能改变物质不灭定律,而只能改变物质的循环路径;而一切物质在其变化过程中,都要吸收或释放能量,但只是在运动过程中相互转化,并遵循守衡定律;自然界一切物质当被人类利用并为人类带来效益时被称为资源,从人类社会一定技术经济条件及时空条件来看,资源包括所有物质或部分物质。
由此不难发现,无论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或经济资源,从长期看是物质的、可循环再生的、可转换利用的,而其利用又往往受一定时空范围的制约,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类对自然、环境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及利用相关的经济范畴。对人类社会而言,资源的价值就在于可被利用,而造福于人类社会,而资源蕴含的使用价值决定了资源具有不可灭失的价值。因此,资源具有可再生、可转移、可利用、价值和守衡等特性。
由于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而广阔,人们对其认识在不断深化,至今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分类体系。目前,在资源科学研究中,资源被划分为社会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包括人力、知识、信息、科学、技术,以及累积起来的资本和社会财富等,其最大特征是可变性;自然资源包括自然环境、土地、森林、草原、降水、河流、湖泊、能源、矿产等,其本质特征是有限性。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对于自然资源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
(1)按其在地球上存在的层位,可划分为地表资源和地下资源。前者指分布于地球表面及空间的土地、地表、水生物和气候等资源,后者指埋藏在地下的矿产、地热和地下水等资源。
(2)按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可分为劳动资料性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料性自然资源。前者指作为劳动对象或用于生产的矿藏、树木、土地、水力、风力等资源;后者指作为人们直接生活资料的鱼类、野生动物、天然植物性食物等资源。
(3)按其利用限度,可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前者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循环利用且可以更新的水体、气候、生物等资源,亦称为“非耗竭性资源”;后者指储量有限且不可更新的矿产等资源,亦称为“耗竭性资源”。
(4)按其数量及质量的稳定程度,可分为恒定资源和亚恒定资源。前者指数量和质量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的气候等资源;后者指数量和质量经常或不断变化的土地、矿产等资源。
从自然资源的分类中,我们可以对其有较系统的认识。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呢?哪类资源是“资源产业经济”的主要研究方向?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可被人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包括物理成分和生命成分。按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关系,有土地、水、气候、生物和矿产资源等五大门类。前工业社会以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则须臾不开相对而言不可再生的能源和矿产。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并未随自身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而减弱,而是更加离不开自然,可以将自然资源作为生存之本和“财富之母”的地位加以充分肯定。“资源产业经济”认为,经济的本质是将资源通过产业转换为生存资料,而自然资源中的生物资源有其独特的生长及产业化规律,对于非生物资源,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其优化利用及产业化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资源产业经济专业的研究定位为自然资源中的非生物资源,更主要是矿产资源等非再生资源和亚恒定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关系。这对于树立人与自然界均衡发展的思想,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又是至关重要的。
二、对“资源产业”的认识及本专业研究内容和方向
与所有资源一样,自然资源可以被人们所利用,具有使用价值,这种可用性是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够提供福利或效用,能够满足人们某一或某几方面的需求,是生命延续和社会发展的源泉。在资源利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不同类别的产业部门,产业化是资源利用的普遍趋势和重要表现,是资源价值和效益的载体。因此,资源与产业密不可分。
自然资源通常具有多种用途,这种多功能性又决定了产业类别和部门的多样化。由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受一定的技术、经济、需求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制约,在人类社会和生产发展的历史上,产业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社会分工:原始社会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奴隶社会商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分工以及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的分工;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代,机器大工业实行更精密的厂内分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分工,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分工的无政府状态;目前已经出现了物质生产过程内部的脑力劳动阶段和实物生产阶段的分工。每一次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新产业部门的出现,反过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必然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促进新的产业部门进一步形成。由于不断出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从而为生产和社会分工开辟了新的领域,为新兴产业部门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资源产业也不例外,在对资源产业的认识上,不能错误地认为资源产业是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自然资源的产业化过程,也正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起来的。而与此伴生的社会经济资源及其产业化,又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各种自然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决定了其产业化是一个复杂过程和系统工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自然环境一方面提供了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需的投入物,没有这些投入物的加入,就没有我们所期望得到的结果,这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吸收了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废弃物”,并逐步实现物质转化,没有丰富的资源和清洁的环境,任何生产和经营活动或者不能进行,或者不能达到增进人们福利的最终目的。在自然界系统中,不同资源还具有特殊性,如水资源的可循环和流动性,土地资源具有生产能力和位置的固定性,气候资源有明显的季节性,矿产资源具有不可更新性和隐含性等。同时,自然资源还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严格的区域性,不同区域资源组合和匹配都不一样,因地制宜是自然资源利用和产业化的一项基本原则。
自然资源的可用性决定了其产业化的必然性;自然资源的多功能性又决定了产业类别和部门的多样化;而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决定了产业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最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则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资源产业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课题。由此也决定了资源产业经济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资源型产业特点及发展战略和模式,主要包括:资源产业特点及发展战略,资源产业不同发展阶段技术经济济及对象,资源“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可再生资源良性利用模式等。
(2)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集约利用研究,主要包括:矿业与周边环境,资源产业的环境效应,周边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沙漠化波及地区与土壤、水资源、热带雨林及植被的保护,传统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等。
(3)区域资源产业及非传统地质资源经济学,主要包括:矿业城镇经济学(区域资源产业经济学),非传统矿产资源经济学,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产业化,后矿业经济学,基础建设与产业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等。
(4)资源产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主要包括:发展高效、环保、高附加值、深加工及精加工资源产业,矿业后可持续发展及数字化资源产业,从资源供给、产业设计、规划建设及管理到市场信息与功能一体化的资源产业信息系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建立,资源信息管理、监测及服务等。
(5)资源产业系统化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包括:资源产业经济的地质学基础,资源产业经济数学模型及产业化,资源产业市场经济及国际化,废弃物管理与处理及资源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三、资源产业经济专业学科性质和开设及学习意义
通过对“资源”的理解和对“资源产业”的认识,从而对资源产业经济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有较全面的了解。资源作为一种产业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必然结果,它是由认知、发现、勘查、开采、选冶、加工等一系列研究、实验、生产过程来完成的。这中间包括投资、商业、工业和产业等一系列经济行为,从而构成资源产业经济。所谓资源产业经济,它研究以地质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资源最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最有效恢复保护的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方法,它部分地涵括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及工业经济、商业经济、投资经济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一级学科诸多领域,是一门地质学与经济学相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
从国际上看,开展资源产业经济研究是急需的。目前,全球环境问题极为严峻,之所以存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过去一两个世纪中追求工业化,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后果,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负有不容推卸的主要责任;但发展中国家现今也面临一些更为迫切的局部环境问题,既有因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和人口增长所造成的诸如土地退化、沙漠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等自然生态恶化问题,也有因工业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酸沉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此,在维护世界各国资源主权,遵循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前提下,发达国家理应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承担更多的治理义务;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也要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寻求适合本国国情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另外,内涵挖潜,集约经营,深度开发,建立循环产业,提高附加价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是各国研究资源产业经济的目标。对自然资源包括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经济发展的本质,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既不能离开发展,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而盲目地追求发展。
从国内看,开展资源产业经济研究也是迫切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理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但在自然资源方面,还有其特殊性。有利的一面是:首先,资源总量大。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水能、太阳能和煤炭资源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三位,很多资源性产品能够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在世界资源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次,自然资源种类多,资源类型齐全。拥有多种多样的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品种多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配套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不利的一面是:首先,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比例高,土地利用率低,尤其是耕地资源紧缺,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其次,自然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协调,区域资源不匹配,大部分地区年降水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出现,较多出现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草地面积中夏秋草场和冬春草场不平衡,限制了草地的载畜量;自然资源与生产力分布错位,极不协调;再次,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所占比重较大,在已探明储量矿中,占有明显优势的除煤外,多数是储量较小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种且90%以上的铁矿为贫矿;最后,人均资源量少,各类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水平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均在100位左右。如何对资源开展集约利用、综合利用,加强深度开发、广度开发,促进替代转换、循环转换,建立资源产业、生态产业,实现生态持续、发展持续,是资源产业经济研究与学习的长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