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力分析 迎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强产业合作,提高中国产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国际分工越来越向细分化发展,国际产业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这种分工格局的演变既强化了发达国家的发展势态,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环境下,产业竞争与合作并存。

 

 

一、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及意义

 

国际分工格局事关一个国家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定位,其演进趋势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当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工体系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1.传统的垂直型分工正向混合型分工转变,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崭新格局

产业间分工。国际分工在不同产业间进行,主要特征是发展中国家从事资源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制成品的生产;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如玩具、鞋帽等,属于制造业的低端产品;发达国家从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如机械、电子等,属于制造业的高端产品。在这种分工格局中,产业边界是清晰的,形成以垂直分工为特征的国际分工体系。

产业内分工。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一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分环节;二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三是营销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及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历了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逐渐着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和经营技巧,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而发展中国家则在全球价值链条中,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承接着这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加工制造环节。

产品内分工。国际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的不同技术含量进行。技能含量高的工序、附加值高的部件一般由发达国家来完成,发展中国家承担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初级零部件生产,或者是主要部件依靠进口、承担最后加工装配的工序,其结果是“万国牌”产品的大量出现。

在这种多层次的产业分工格局中,分工不仅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还表现为同一产业、同一产品价值链上不同环节之间的水平分工。迄今,由于仍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未能从初级产品中脱身,他们仍以垂直分工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因而垂直分工仍在发挥着作用。但应该说,水平分工更适应了生产全球化的大背景,正日益显示出它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传统的国际间产业转移正相应地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

如在东亚地区,传统的分工格局是日本将国内进入衰退阶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纺织、服装,80年代的家用电器等)先后转移到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的经济、产业各处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发展格局和产业分工格局。但随着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国际分工的边界正从产业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一国的竞争优势也随之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为在产业链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因为从产业链细分的角度看,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它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如高科技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它的知识技术密集环节(如服装产业的服装设计环节)。在价值链分解的基础上,每一个企业只能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收缩自己的业务领域,从事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任何企业,也只有融入某一价值链并在价值链中准确定位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对发达国家而言,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它们必然寻求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去组织生产,由于劳动成本方面较大的区位差异,不仅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内的海外转移是势所必然,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介入新兴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

 

3.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

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现中,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不仅表现为产业层次的高度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递进,还表现为在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因为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的产业边界在弱化,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的作用在提升。具体而言,在产业链条层次,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而生产环节又可细分为上游生产(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像电脑中的芯片、微波炉的磁控管等)和下游生产(终端的加工组装),越接近于上游的生产其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越大;越接近于下游的生产其知识技能的要求越低,附加值也越小。所以在生产环节中,由下游生产向上游生产的递进也一样意味着分工地位和增值能力的提升。

二、产业转移是国际分工演变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产业发展周期理论表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同时存在着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经济利益驱动和资源及技术条件的约束下,它们选择不同的主要发展产业;经济的发展性推动着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变,发达地区向更高的发展程度发展, 而这就要求发达地区要把部分产业转移到不发达地区以向更高级的产业发展,不发达地区要承接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国际分工的演变同时伴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国际产业转移的顺利完成才能保证这种分工格局得以维持并向前推进,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那么,产业转移的顺利完成需要什么条件?中国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中国在国际分工、产业转移中扮演什么样角色?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规划我国的产业发展,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高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实现市场经济是产业转移的体制前提。在计划经济乃至自然经济体制下,虽然也会发生生产力区域布局或产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但是首先,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生产条件的变迁,或者由于政府的强力干预,甚至由于自然灾害、长期战乱等;其次,这种变化不具有阶梯式的规律性特征,不会造成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明显差异。然而,产业转移是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特有方式。产业转移虽然也与生产条件、政府干预等有关,但主要是靠市场力量促成的。而且,正是市场力量使得梯度推进下的产业转移具有明显的阶梯式特征,必然导致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重大差异。

 

2.科技进步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首先,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梯度”,本身就反映了各地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和转化的不同水平。其次,随着新的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激发了高梯度区转化新成果,开发新产业,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增强竞争力的强烈愿望。与此相应,有些比较效益趋于下降的产业就要转移出去。再次,那些承接高梯度区转出产业的地区,科技开发和转化的能力虽不如高梯度区,但也必须具备必要的科技消化吸收能力。这种相对的科技“落差”,也是产业转移呈梯度性的根本原因。总之,凡是存在梯度推进及产业转移的地方或领域,最根本的动因是科技进步。

 

3.比较成本是产业转移的现实依据。某项产业之所以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转移,最根本也最核心的原因是低梯度区的生产经营成本比高梯度区更低。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低梯度区是原材料生产区,且原材料生产成本比高梯度区更低。二是低梯度区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工资成本更低。三是低梯度区是产品重要销售区,且销售成本更低。四是低梯度区的环境容量大,因而环保成本更低。而且,上述各项成本的降低还必须与产业转移相关的企业搬迁、新区管理等项成本的增加相比较。只有在能够明显地降低总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的前提下,产业转移才有动力,也才是合理的。

4.适当的经济流动速度也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提。市场经济是流动经济:资本、劳力、技术等要素以致企业都处于流动之中。正是这种流动导致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在地区之间的转移。市场经济的流动速度又是由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现实的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都可能促进或阻滞各类要素、企业以致产业在地区之间的流动。

 

    目前,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处于低端阶段,迫切需要产业向高级化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这为接受国际产业的转移,提高中国的产业发展度营造了一个体制环境,市场要素的充分流动为产业转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环境。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具有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从整体上说,我国具备了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条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大力发展工业化,促进产业的高级化发展,打造中国产业的后发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加强产业合作,提高产业竞争力

 

1.进一步加强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

国际知名跨国公司为全球先进技术代表,全球先进管理代表,全球先进机制代表和全球先进理念代表(李海舰等,2002)。相比之下,目前,中国企业在规模、实力、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与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而言,应主动选择与跨国公司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如建立合资企业或组建跨国战略联盟等。与跨国公司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是国内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跨国公司调整了其全球化经营战略,开始以全球技术战略为核心构建其跨国投资经营体系,以直接建立海外研发机构以及兼并、收购东道国当地同行业竞争者等方式,将部分研发活动从本国转移到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同时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合资企业等形式,开展跨国间的技术研发合作。这为中国企业加入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其技术外溢效应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截至2002年底,海尔已经同12个国外的家电生产厂商建立技术联盟,包括爱立信、东芝、三菱重工、飞利浦、德国迈兹、摩托罗拉等;小天鹅已经同东芝、松下、NEC、宝洁、摩托罗拉等建立技术合作;新飞冰箱同通用电气建立技术联盟,等等。

 

2.积极切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实行广泛的产业分工协作

 产业竞争力分析 迎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强产业合作,提高中国产业竞争力

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体现在对价值链网络的组织、管理和控制能力上。 企业处于价值链网络竞争的环境之下,相互之间更多地呈现出合作竞争的特征。面对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以国际价值链为纽带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中国企业应根据自身优势积极切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生产体系,通过发挥学习效应和利用后发优势,迅速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整个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是一种产业内部分工代替产业间分工的格局,这时,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在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在全球化产业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处于高端或战略性环节的企业将获得较高的产业附加值和回报率,而处于价值链末端或普通环节的企业所获得的附加价值和回报率相对较低。为尽快形成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形成自己显著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必须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使企业能够专注于价值链上的某一区域做专做强,进而占据国际产业价值链条的重要环节,由此带动整个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国内企业之间应更多地进行合作和建立战略联盟

近些年来, 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重复生产。重复建设和过度甚至恶性竞争现象,没有形成一种既竞争又联合、有分工有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 面对国外大企业的竞争,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之间,即使在市场上存在竞争关系,也应注意相互间的分工、合作,特别是建立技术研发战略联盟,以降低技术开发的风险与成本。如联想、方正、长虹、海尔等国内 50 家大企业联合发起组建了中国数字化(3 C产品)联盟,促使国内计算机、通信、家电的优势资源沿着3 C融合的方向组合配置,加速了产品和技术的开发。 近年来科龙集团与小天鹅集团、海信集团与荣事达集团、长虹与东芝、海尔与东芝等之间的合作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企业合作规模小,技术复杂程度低,投资额小,并且合作领域主要限于计算机、通信、电子、汽车、家电等少数几个产业。 在合作形式上,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迅速的同一产业中竞争对手之间的优势互补型和优势加强型合作尚不多见。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除现有体制、政策因素制约外,也与企业对新经济条件下产业组织合作范式的趋势缺乏应有的认识有关, 中小企业也应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地向国内大企业集团集中、靠拢,为这些核心企业进行配套生产和服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2858.html

更多阅读

什么是国际货代,主要工作是什么? 宁波国际货代

什么是国际货代,主要工作是什么?作者:货代知识十万个为什么货代的历史:国际货代行业建立于十世纪,早期期为报关行,大部分从业人员是从国际贸易企业而来,高素质人才,货主的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业务和运输事宜都由其办理,随着贸易发展,逐渐派生

国际狮子会大会,谭荣根成为华人会长 世界华人协会副会长

国际狮子会大会,谭荣根成为华人会长2011年7月4-6号,在美国西雅图召开国际狮子会94年年会,世界各地的狮友都涌向那里,据说中国狮子会联会的会员共去了1200多人,广东狮子会有300多人去参加这一盛会。在这届盛大的年会上,第一个华人会长诞

正确认识点击率,提高投入产出比ROI 如何提高直通车点击率

正确认识点击率,提高投入产出比(ROI)推广点击率是:从用户进入到我们店铺的第一步,用户在看到我们推广内容以后再次决定是否点击,有一点要注意这个数字不是越高越好,他只要保证一个相对和产品对应、匹配的一个水准,如果是一个低价或者大众跑

声明:《产业竞争力分析 迎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强产业合作,提高中国产业竞争力》为网友长命无绝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