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大向全党全国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铜陵怎么办?我们铜陵的农民、农村经济怎么办?我们的农产品如何融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促进铜陵的农民奔小康?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加以研究。
从《铜陵日报》等报刊上有关我市近几年来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生姜制品的报道,如铜百集团投资开发姜汁饮料,桥南姜制品厂开发系列产品、新建乡培育生姜种植基地等做法来看,我市在开发利用生姜这一久负盛名的特色产品,努力提高铜陵生姜的生产、加工规模和产品的风格档次上迈开了一定的步伐。但是,与同样盛产生姜的外省一些地区相比,姜中上品的铜陵生姜的经济价值、市场潜力还远远没能释放出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外农产品的竞争加剧,而优势农业经济作物的市场竞争空间也在扩大。我们铜陵生姜在进入新世纪后,如能不失时机地抓住国内外市场格局上的这一重大变化,努力使铜陵生姜在产业上形成有效的突破,将对我市农民提高收入,“全面奔小康”;优化我市农业经济结构,产生实质性地推动作用。
特色农业产品的农业化,简略的说就是当地有相当多的劳动者围绕着这种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服务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这种专题的生产经济活动,一方面其产值、利税在当地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对较大的比重,另一方面,又能为当地人民群众持续地改善生活提供物质保证。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是一个不断地以创新克服客观上的困难、突破制约因素的过程,是一个从开发、科研、种植、生产、加工、服务到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过程,也是相应地形成动态系统的过程。这个动态系统形成了,一种不起眼的农产品就能形成一个地区的大产业。山东省莱芜市在这方面提供了鲜明的例证。
山东省莱芜市种植生姜的历史也很悠久。莱芜生姜块大皮薄,是山东名产。莱芜人种姜,历来图的就是块大,块大能卖个好价钱。从没想到靠种姜发大财。1986年莱芜人从外贸部门打探到日本市场需要姜块上窜出的那段嫩脆无丝之姜芽的信息。善动脑子的莱芜人好一阵激动:一块生姜能发出多只姜芽,价钱比姜块高二、三倍。于是,莱芜农民自发成立了生姜研究会,试验新的种植技术,先是把顺沟稀植改为横沟密植;又把种姜时间从立夏提前到谷雨,把收姜时间由霜降改到秋分;施肥的办法也变为分期施肥,关键时期促发芽。这样一来,莱芜姜芽从4.5万支/亩产一下子增加到8万支/亩产,而且芽大丝少,吃起来脆生,口感好。第一批姜芽送到日本,客商一品尝,啧啧称赞。每亩地光姜芽,一次收入就达2400多元,效益比原来卖姜块翻了二三翻。之后,莱芜农民又办起生姜加工厂。到1992年试验成功温室大棚姜芽生产技术,姜芽生产由过去的一年一季,变成一年四季。姜芽生产能力大了,生姜加工厂随之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姜汁、姜粉、姜晶、姜块及各种姜制品层出不穷。到1995年,莱芜市每年仅出口日本的姜芽就达2.4亿支,成了当地出口创汇的主力军。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改写了二千多年来莱芜传统的生姜种植史,也使过去提篮赶集的小买卖成了致富农民的大产业。进入新世纪后,莱芜人更是雄心勃勃,决心在开发姜制品上大做文章。
反观我们铜陵生姜这些年的状况呢,种植上仍然是按照老皇历,一年一季;加工出来的姜制品仍然是以糖姜片、糖醋 姜这类传统茶食品为主体,加工方式基本上仍然是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销售上以本市及周边城镇零售商店代销为主,销量有限,资金周转期长。改革开放以来,铜陵生姜的商品率、加工率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附加值不高,加工后的产品的形态、档次基本上没能突破传统形态;铜百集团的生姜饮料,既没打开市场,也不可能形成品牌、规模;短时间自然难形成多大的效益。省内、国内现代传媒上几乎见不到铜陵生姜制品的广告。
为什么莱芜生姜产品在近十多年间身价倍增,象大家闺秀似地源源不断地飘洋过海,占领国际市场,而我们铜陵生姜仍然是缩头缩脑偏居在皖南一偶?为什么生姜能够变成致富农民的大产业,而我们铜陵生姜开发利用的效益不明显?制约铜陵生姜产业化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不错,我们应该从生姜的栽培种植,产品的档次定位,销售渠道等方面寻找差距,寻找原因。但更应该从我们铜陵人的意识上观念上寻找症结!
稍作对比,就可以发现,在对待本地的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利用上,从产品形态、生姜种植、销售渠道到科研服务,无论是哪一个环节,莱芜人都大胆按照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了创新,既突破了传统的种植方式,突破了传统产品形态和档次,也突破了传统的在周边集镇零售的销售方式。这些突破和创新都来源于观念的更新。在抛弃了小农经济、计划经济中先生产后推销的思想定式,树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具体需求再千方百计进行变革,组织生产,努力提供让客户满意的新产品。观念一新,黄土可以变黄金。我们铜陵生姜之所以落到了莱芜生姜的后面,之所以没能产业化,就在于我们铜陵在开发利用优势农产品资源时,头脑中市场导向的意识不够,创新意识不够,因循守旧的小生产意识还在阻碍着我们铜陵农民致富的步伐,阻碍着我们某些决策者不能以更广阔的眼界来引导铜陵生姜产业化的起步发展。
“醒来”又“起来”后的我们铜陵人,不仅要看到改革开放中我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要看到我们的不足,尤其要看到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这样我们才能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无庸讳言,我们铜陵推进生姜产业化的症结在观念,关键在领导,关键在于市、县、镇三级政府决策者的眼界和事业心。生姜——我们铜陵这一优势的农业资源要想转化为致富农民的大产业,首先我市在农业发展上要给生姜足够的重视,认清生姜这一特色农产品所蕴含的市场价值,把“生姜产业化”作为我市及有关乡镇经济工作中的重头戏来唱,把生姜当成新世纪农民的“绿色银行”来培植、来开发。铜陵县有关部门宜组织“铜陵生姜产业促进会”,牵头组织有关人士以智力、以知识促进生姜产业的发展。一些领导者应以造福子孙后代,对铜陵负责的事业心,来推进本乡本镇的生姜种植加工,来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种植加工和销售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年,生姜集中产地的新建、董店农民种植生姜,天灾人祸不断,瘟姜、烂姜、病虫害让姜农束手无策。辛苦几个月,还要提防盗贼,一到生姜收获时,董店、新建乡里夜间盗挖生姜成风。姜农们防不胜防,严重挫伤姜农种植积极性。
二是要尽快建立生姜信息“雷达”系统。及时捕捉国内外市场需求信息,及时向农民提供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县政府政研室或相关研究部门可以组织专人进行生姜信息的市场调查研究,在生姜种植加工集中的乡镇或企业建立起市场预测和信息服务网络,及时把握国内外生姜市场走向,从多方位多层次为农民和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农民自觉按市场需求安排种植加工。
三是加强生姜的科学研究。经济产业是一个从生产到市场的系统,有着许多结构和环节,任何一个环节中断或不适应,就不能成为有效的经济活动。生姜从种植生产、加工、包装冷藏,到运输以至出口,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科学研究。铜陵姜农经常遇到的“姜瘟”这种病害,严重影响姜农的积极性及产量,至今在董店、新建一带得不到抑制。生姜收获后的储存也是一个大问题,储存不好就会腐烂。还有生姜的生物理化研究、食品加工研究等等方面都需要科研人员进行支持。
四是学习沿海山东、浙江“公司+农户”的生姜种植加工销售的模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农民与市场结合的更紧密,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
铜陵(特别是董店、新建一带)所处的地理位置、土质、气候,给生姜的生长提供了极其有利的自然条件。当地农民种植生姜历史悠久,积累了一套娴熟的栽培技术。依据这些优势,再根据生姜的种种生理医化作用,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进行深加工,综合制成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保健食品、饮料,其经济潜力和市场空间是十分巨大的。
山东省莱芜等地生姜产业化的事例启示我们:生姜产业化的路子十分宽广,只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江泽民同志“新思路、新突破、新局面、新举措”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努力去探索,大胆去创新,积极建造生姜制品生产加工及现代营销系统,莱芜人能办到的事,我们铜陵人也一定能办得到。铜陵生姜在新世纪也一定会成为致富铜陵农民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