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 农耕文化与新农村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农耕文化是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的文化,它是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和社会行为模式的总和。从广义上来看,它既包括强制性的制度范畴,如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式各样的规则等,也包括非强制性的制度范畴,如林林总总的社会风俗、习惯、传统、价值形态等。从狭义上来看,农耕文化是指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小农文化,通常也被称为小农意识,主要包括农业社会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非强制性的制度范畴,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则是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是整个农耕文化的精髓所在。

当前的文献大部分集中于农耕文化对宏观经济或区域经济层面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关于其对新农村建设影响的研究则基本上处于空白。本文将在分析农耕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详细阐述这些特征将给我国新农村建设带来哪些方面的负面效应及其影响机理。

二、农耕文化在观念层次上的具体特征

1.悠闲性和自满意识: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惧怕竞争和冒风险。在长期的农耕中,农民虽然养成了勤劳、执著、忍耐、朴实、精耕细作的传统美德,但同时又形成了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保守落后的历史惰性心态。即使是现在,人们的心中仍然普遍存在着满足于过去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故步自封、沾沾自喜、盲目乐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小富即安”、“小进即止”的落后观念。在农耕社会里,因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灌溉方便,物产丰富,价格低廉,交通方便,人们往往缺少压力而容易产生悠闲的心态。长期以来,这种悠闲的生活方式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活工作节奏缓慢、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效率低下等倾向,根本谈不上生产工作上的压力感、危机感、紧迫感,更谈不上经济上的外向性和扩张性发展。

2.保守性: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经验主义,迷信盲从,拒绝接受新事物。“以不变应万变”、“天不变道亦不变”、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这是农耕土壤滋生出来的又一文化特征。农业是对自然依赖性特别强的产业,农业社会靠天吃饭,这就极容易在生产者头脑中形成等待自然恩赐、祈求天命保佑的保守意识。他们讲求实惠实际,怀疑科学理性,对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首先总是难以认同,这种消极顺应自然的态度成为农业社会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其次,小农经济最大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小生产者容易由对土地的依赖演变成为土地的附属物。这种依赖性,延伸到政治和社会关系里,就是对权威和家长的依赖与仆从;发展到意识形态,就会表现为缺乏主体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凡事墨守陈规,不越雷池一步。农耕社会自然经济的特点和人们认识世界手段的局限性,决定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都是直觉式、经验型。然而,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远非人们的感官和经验所能及,凭经验判断和直觉推理势必会产生南辕北辙。

虽然中国农耕文明曾经引领世界文明七、八百年,有过许多举世瞩目的发明,但是,这些统统只是技术层面上的发明,是基于对经验的总结,属于直觉性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所倡导的求真知精神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近代200多年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极权统治,使中国失去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接轨的机会,中国这个文明古国,被排斥在近代科学文明之外。这种因愚昧而无知,因无知而迷信,因迷信而盲从是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它使得中国人习惯于经验和模仿,不注重探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平均主义:“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曾说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并倡导在中国那片自然经济的土壤上建成一个“大同世界”,研究者们把这一思路称之为中国农耕文化派生出来的理想主义。这一主义的直解就是“均”、“等”观,这一观念不仅为中国老百姓接受,而“不患寡而患不均’’也成了封建统治者的经典说教。农耕社会中浓厚的家族制意识,往往使人们不能平等地承认各自的机会,同时更不愿承受其结果的不均,这就是农耕社会中平均主义的文化传统。这种长期在以家庭为核心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平均主义心态,往往排斥别人的成功,只讲结果均等,不讲机会均等。

4.封闭性:不愿流动,自给自足,排斥合作,不关注外界变化。土地是农耕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古代的农民世世代代聚族而居,对土地的依恋感情尤为强烈,他们满足和习惯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加之生产工具的极其简陋,没有也不需要远距离的市场,人们的活动半径极为狭小,足不出户,一辈子就可以只生活在熟人圈子里,与外界的信息交换极为有限,人们对自己生活圈外的事漠不关心。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也很少像商人一样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农耕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小农生产基础上的封闭社会形态。极端的农耕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人们不愿意背景离乡,乐于做小国寡民,更不需要与国际社会打交道。

5.浓厚的血缘与地缘意识:人治与帮派文化。农耕社会里,劳动以简单的自然关系分工,男耕女织,生产经验在上下代之间直接传递。人际交往主要在家庭内部,以及亲戚邻里之间,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家庭及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农业经济一直深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干旱、洪涝和虫灾等自然灾害都会对农民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作为生产个体,势单力薄,没有组织,没有协作,没有利益责权的共存,自然也就没有抗风险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如果风调雨顺则可以衣食无忧,一旦出现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就根本求助无门。因此,有血缘、地缘关系的宗派亲族就成为唯一可以依赖的人,为了集合力量战胜灾难,农民除了相互相靠,任人唯亲之外,恐怕再也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农耕文化中特别强调血缘和地缘关系,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朝内有人好做官”,“肥水不流外人田”成为人们当然的价值观。时至今日,同乡会、同学会、宗族聚会等形式,还是中国人的一大乐事。在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中,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仍根深蒂固,难以消除,人情风、关系风随处可见。

6.“官本位”、等级和特权意识:行政职务胜过专业技能。在小农经济时代,等级意识和特权观念浓厚,农耕文化对人才的认识和理解上最典型的就是用“官本位”来衡量。在人们心目中,人的高低贵贱、品德能力、有无出息,很大程度上是以其职位职务的高低来论定。例如古时一旦金榜题名,便意味着官运亨通,前程无忧。即使是现在,科学家出研究成果,运动员拿金牌,艺术家出作品,都会以其相应的水平和影响程度给予行政职务,似乎不这样就不能表现出他们的才能。更有甚者,就连寺庙里的和尚、方丈也要有行政级别。而我国现今的户口、籍地、身份和权益及地位相结合的社会分层体制,更是强化了这种等级意识。

 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 农耕文化与新农村建设
三、破除农耕文化的消极特征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按照全会公报的解释,“新农村”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目前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新思路、新部署、新举措。从中央的精神看,新路子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另一方面,加大固本力度,培育农业良性发展、农村自我造血、农民适应市场的自立机制、自主能力。这就要求广大农民适应农村发展的新思路,树立争先意识、自主意识、环境意识、发展意识,为新农村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破除“小农”意识,树立敢为人先的意识。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支撑,离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小农”意识,小进即满,小福即安的思想陋习,正是农村经济发展滞缓的根源。破除这一陋习的束缚,就要树立敢为人先的意识,敢于想大事、谋大事、干大事。

破除“有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意识,树立环境意识和科学发展的意识。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的不仅是城乡差距的缩小,更为重要的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避免先发展再治理,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的关键环节。

破除传统劣势论,树立全新优势论。这里所说的传统劣势论,就是认为在发展的基础条件上,内陆、西部地区的区位、交通、资金、技术、人才等均不如沿海、东部地区。因此,要超越农耕文化,就必须以开放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所在地区的基础条件。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承认本地发展的劣势的前提下,更要看到本地明显的发展优势。

破除传统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由于西部、内陆地区相当一部分地方,还存在手工作业,甚至刀耕火种,至今还没有完全走出小农经济的藩篱。“养牛为耕田,种粮为吃饭”这种自给自足的农耕思想依然普遍,一些干部搞“行政命令瞎指挥”,一些群众“不找市场找市长”等等都与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搞西部大开发是不协调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强化市场经济意识,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要大胆地走进市场,按市场法则,在竞争中寻求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立适合小农村社的合作制度。中国农村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必须用适宜小农经济的思路来解决农业问题。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就必须根据中国国情,不能照搬西方,而东亚小农经济社会模式的基本政策安排值得我们借鉴,即放开农业外部规模经营。我国农村需要多种形式的合作化模式。应该把农民作为生产力要素来看待。农村怎么建设?应该引导他们发展与农村经济有关的规模经营,如加工、购销乃至于进一步进入餐饮业、金融、保险领域。农民组织起来进入这些领域,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优惠。要充分相信广大农民的创造力,让农村劳动力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要依靠两条主要途径。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文化基础。为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国家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首先,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结合农时季节需求,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其次,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农民就业能力强起来,就业途径就会多起来,收入水平就会高起来,农民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利用文化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帮助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发动农民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化活动,这种方式成本最小。建设新农村,我们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近年来很多地方这种所谓加强,搞的难道是无源之水?执政党在农村基层几乎没有经济基础,怎样加强上层建筑?因此,一要加强其经济基础“合作社”,主要是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合作社,实现农户在购销,防疫等方面,尤其是金融上的合作。(“合作金融”不是官方机构,在有盈余的条件下,对农民也是救急不救穷)。二要加强其社会基础,办好各种协会,诸如“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等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2929.html

更多阅读

中华文化与鞑靼文化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与鞑靼文化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内有无穷宝藏,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吸取文化给养。中华文化之光,像繁星一样充满天地。如中华文化中的孔子,充满人性和哲理,为万世道德典范;老子,指出天人合一

风水地理:《风水文化与地理学校课程方案》(上

厦门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风水文化与地理》目录1《风水文化与地理》学校课程方案 课程说明2课程计划&

专题一高密地名文化与政区沿革 地名历史沿革怎么写

专题一高密地名文化与政区沿革“高密”地名渊源高密历史悠久,古称夷维、夷安。战国,始有高密之名。公元前73年(西汉宣帝本始元年)县改为高密国,南北朝时期改国为郡,唐时改郡为州。以后县、国、郡、州虽因朝制不断更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经验的归纳与整合,是企业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和让这种能力延续发展的能力,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理论的人性的反映。企业战略就是企业在对环境、对目标及对优势的假

精品 《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 哈利波特新书发售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1、哈利是学什么专业的?霍格沃茨是所魔法学校,当然是学“魔法”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魔法”到底是什么呢?众所周知,霍格沃茨包括四大学院,哈利三人组所在的学院叫做“格莱

声明:《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 农耕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为网友巴黎环抱的花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