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面对高价的”面包”价格不满,开发商对”面粉”价格不满,富力地产的李思廉、东莞的房地产商都对“面粉”价格发表意见,曾经拿过俩个“地王”的王石在CCTV表示不拿“地王”不参与退涨“面粉”了;
最近广州拍地流拍,最低成交价竟然仅有1602元/平方米。深圳流拍,政府去年12月推出的6块居住用地竟然罕见地全部流拍。去年12月17日,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透露,位于宝安区三宗地块因为无人竞买宣布“流拍”。这三宗地块分别位于西乡和观澜,合计占地面积近13万平方米,均为居住用地。而这已经是深圳该月内第二次出现土地“流拍”的现象了。前年 12月6日位于龙岗11万平方米的居住用地也未能成交。
同样,毗邻深圳的东莞,和位于珠三角另一隅的佛山,去年12月以来相继有几块地,不是以底价成交就是“流拍”。
为什么“面粉”那么贵?
财权和事权不对应、唯GDP政绩观、庞大的地方政府开支,使地方政府对于房价的利益取向是上涨的,以前地价收入全部成为预算外的收入,弥补地方政府的资金不足,有多少大城市的城市改造、地铁建设全部是来自地价的收入,去年国家对于土地收益规定是中央政府85%,地方政府15%,全部列入预算内管理,无疑是相对剥夺了地方政府的财源。
今年的01月06日,央行副行长易纲在讲到提倡尽早开征物业税时说,“一个理由就是中国政府的税收,不管是分税制还是税率改革,使地方政府感到一是财权和事权不对应,二是地方政府实际上是只有很少税权的。这样,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就有博弈,地方政府在法理上处于劣势,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它控制的资源,像卖地能多收就多收,能多占就多占。如果把物业税从立法层次上交给地方政府的话,就从法理上使得地方政府有了一块永久归它自己支配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省、市、县都有一定的权力。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财权和事权的对称性。” 易纲释放出一个信号,希望用”税收”来换取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的唯一取向.
土地交易中,为了杜绝的黑箱操作和贪污受贿,采用了土地转让的“招拍挂”制度,然而这样的制度依然存在“头疼治头”的阶段性对策不足,其只看涨不看跌的拍卖模式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招拍挂”制度不足包括:一、土地出让信息披露不充分。政府部门尚未建设完善的土地供应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令房地产开发商对土地市场供应的信息不甚清楚,对未来缺乏预期准备,导致很多开发商盲目参加竞买。二、人为设定限制条件,以合法形式规避强制规定。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依据心目中的竞买人的条件为其量身定做参加竞买人的资格或条件以及用地条件和指标,使其他竞买人因不符合这些资格或条件而只能“望地兴叹”,从而使心目中的竞买人,几乎无需竞价,便可轻而易举地取得土地使用权。三、竞买人恶意串通进行“围标”、“陪标”。四、上市公司盲目高价竞买。一些追求短期行为、追求土地储备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为了完成他们的考核指标,往往不惜血本地出价,其实是拿国家的资金、银行的资金、股民的血汗钱进行豪赌,这不仅对国家、股东不负责而且成为哄抬地价的最大推手。
买卖土地,成为中国财富攫取的最快捷的途径,美国首富是微软,中国的首富榜上几乎清一色是房地产商,财富来源就是土地,去年的首富是碧桂园,仅仅去年八月它就增加了1542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占到公司土地总储备的34%。截至去年7月末,该公司总土地储备量达到惊人的4500万平方米,成为中国最大"地主"。截至2006年年末,万科地产已获取的规划中项目面积合计约1851万平方米,保利地产土地储备1000多万平方米;而去年7月,万科更是耗费60亿攻城略地。据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负责人汪勇介绍,2006年我国百强房地产企业"囤地"就高达381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增长30.8%。
开发商"囤地"已经成为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就直言,在北京市已经形成实际供给的土地中,尚未形成实际住房供应的土地面积占已出让住宅用地面积总量的53%。土地资源的过度集中,造成了"囤积"现象,客观上推动了房价的上涨。各个投资机构对于地产股的估价标准也是公司"囤地"价值.
面粉分配不公推动”面包”上涨
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出卖的土地收入每年都有5000多亿元,有些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70%以上是从土地上得到的。政府与土地之间的利益关系扭曲了土地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这是中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难以有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下,50年或70年的土地租金一次性收取,而一届政府的任期为五年,这很可能会诱发强烈的"政绩"冲动和短期行为。
政府以很低补偿征得的土地,往往被以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差价转手用于商业性开发,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而且,征地补偿费还经常被各级政府及集体经济组织截留,本来就不高的补偿费用不能全部到达被征地农民手中。最近20年间,国家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达1亿多亩,从农民手里拿走土地资产收益20多万亿元。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的名义,通过垄断一级土地市场,付给农民的征地补偿费低于土地市场价格,产生一个土地价格“剪刀差”(市场价格——征地补偿费),成为政府的收益,同时也造成失地农民的利益损失。许多地方政府为实现土地增值收益的最大化,采用“饥饿”方法限量供应土地,人为制造卖方市场,致使地价飙升。全国绝大部分地方土地储备机构为了获取较大收益,大部分只收购级差地租高、增值潜力大的城市存量土地。土地储备中心这种矛盾的职责定位导致国有土地资产管理与运营难以健康发展,也对土地储备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困扰。
对于小产权房问题的争论。就是在质疑政府在加大土地的垄断,有侵犯“集体土地”的嫌疑。
地方政府收取土地转让金后,并没有按照土地收入的5%来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华山一条道”,把全部的需求推到“商品房”,加上银行体系的不完善,快速推动房价上涨。易宪容在《2007年房价上涨的公开秘密 》中说,2007年1-11月商品销售额24002亿,但定金与预收款就达到9027亿,再加上房地产企业银行贷款6098亿,仅此两笔就占商品销售额的63%。如果加上住房公积贷款,以及其他方式进入的,那么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并非是这些投资者有多少钱要进入投资,而且是在利用国内银行的信贷在投资。从已有的数据来看,估计2007年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超过9000多亿,是2006年3300亿的3倍以上。试想从银行贷款9000多亿进入房地产市场,那么国内的房地产价格岂能不炒高?这就是去年下半年,银行信贷一紧缩,房地产市场立马出现逆转的根本所在。
按照国际上的经验,廉租房的建设每增加5%,市场上商品房的房价就会下跌3%左右。所以,如果中国能够大规模建设廉租房,整个市场的房价都会下跌,这样既有利于中产阶级购房,也有利于那些比较贫困、但也希望拥有住房产权的家庭购房。
“面粉”会有制度变迁吗?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 “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多项改革措施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100号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土地出让收入收支专户、土地出让收入全额进入地方预算、土地出让收入的分配体制、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等。近期,各地城市住房工作纷纷采取措施,为了严防开发商“囤地”,保证低收入居民能安居,政府将出台措施严管土地供应,严控商品房信贷,将住宅套型限制、竣工时间等作为土地出让的前提条件,以确保经适房、廉租房建设和供给。
为保障廉租住房资金来源,广东省提出,各地必须将土地出让净收益的至少10%,“专款专用”于廉租房保障支出。目前,全国各主要大型城市的住房保障体系都已加速健全。北京市更是提出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完成“两个1000万”工程,即10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1000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同时配合廉租房覆盖面的扩大,使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人群尽量在住房保障体系内解决居住问题。
中国目前最严重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问题,均直接、间接地同中国的土地制度有关。中国现行土地制度逐渐逼近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的临界点。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与土地有关的几乎所有主体,从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到城市郊区农民、市民,以及普通乡村的农民,似乎都存在违犯现行的土地法律、法规、政策的冲动。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确实到了临界点,土地问题是现在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瓶颈,这个瓶颈使中国的城市化遇到了障碍,使中国社会的稳定遇到了障碍,另外使贪官污吏的腐败得到空前发展。
广东省书记汪洋提出解放思想,转变增长方式,对于遏制“面粉”的一路狂奔,的确是一个很好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