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而立的中国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中国化妆品业在其中也足足发展了二十周年,那么年青的中国化妆品业又能交出什么答卷呢?成绩自然是有目共睹,但矗立在新世纪的转型潮中,中国化妆品业似乎又是犹豫疑惑。
中国化妆品业三十年以来,“暴利”就似乎成了行业发展的代名词。然而在高利之下,为何无高增长?三十年来,化妆品这块蛋糕确实做大了,但是,做大的企业有吗?纵向而言,我们可以屈指数出诸如隆力奇、温雅等几个大的化妆品公司出来。但是横向比较呢?我们只能叹息小巫见大巫。
一、长远规划的缺乏。
规划就象是一种生命力,可以不断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一个人的生命力在不同的阶段,自然而然地发生关键性的作用,调整人的生长、发育、成熟。而长远规划同样在企业的不同阶段产生关键性的指导,指导我们下一步路应该如何去走。由于长远规划的缺乏,我们早先的许多化妆品企业,在赚到第一桶金之后,便完全迷失了方向。或者是疯狂冒进、或者是盲目投资、或者是原地转圈。没有象其它行业一样,迅速产生几个领导性企业,走出坚定的步伐,做大了企业自身,也令整个行业变得更为强大。
纵观化妆品业三十年发展,由于缺乏长远规划而导致的问题可以概括成这几类。
1、产品没有成长性。在所有的行业中,化妆品产品应该是拥有最多概念的一类。无论什么最新研究成果或仅是猜想,马上就能为化妆品公司所用,充当自己的产品卖点。“最新一代”每年都有出现好几轮。但所谓的第一代第二代很难说有多大的承继性,只是概念炒作的更替,而对产品本身的品质提高起不到什么作用,无法真正推动产品的成长。
2、人才没有成长性。对行业的归属感,从事化妆品业的人员,可能也是最低的。无论是促销小姐的出路问题、还是业务人员的成长空间,都没有一个清晰的前景,甚至连绝大多数业务经理都对前途感到迷茫。没有职业出路规划,令化妆品业内的人员无法静下心来,去学习,去提高,去耕耘,而只是撞钟的心态,赚快钱的心理。各类人员在各企业之间如走马灯似地转换,而成长的机会就在这种流动中流失了。
3、模式没有成长性。说起营销模式,化妆品业在各行中可以算得上首屈一指地多。一个企业、一个阶段、一个品牌、一个市场都会变换着各种各样的营销模式。不断变化的模式才是唯一不变的模式。但是一家化妆品公司又能真正掌握多少模式呢?只有深入发掘长期跟进,才能令自己的模式不断地成长,发挥更大的效用。以同样的会议营销为例,保健品企业坚持不懈,每出一个产品、每到一个地区,都能立马拿出一整套的方案,以快打快,迅速占据市场。而多少化妆品公司,所谓的促销,拿出来的可能只是几张纸,什么都要从头开始策划、培训、组织、实施,一次又一次地低水平重复着。
4、制度没有成长性。说起制度,化妆品业可能也是最松散的,能说出有多少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呢。这当然是与行业本身的特点有一定关系。但是发展了这么多年,还未能摸索出一套更有效的管理制度,相比之下,似乎说不过去。比如那些拿了ISO9001的企业里,许多老板都不知道标准化到底指什么,那么ISO只是一个幌子。制度是在规划之中不断完善形成的,没有规划也就保证不了制度的成长。
二、诚信公信的缺失。
化妆品业的公信力低,已经成为了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信任度、二是业内信任度。无论什么行业派优惠券,行人都会乐于接受。唯独就是化妆品派卡,行人往往是避之不及。为什么,就是担心有陷阱。还有对产品质量的诟病、对产品功效的质疑、对服务承诺的失望,都造成了化妆品业成为消费者委员会曝光榜的常客。在业内,企业招商圈钱、窜货横行、货不对版、承诺不兑现等等不诚信的情况已经是屡见不鲜,造成了业内人士的互相不信任、不合作。在目前提倡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公信力的缺失,将对整个化妆品业发展的前景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三、品牌建设的落伍。
近几年,品牌建设被越来越多的化妆品企业提上议事日程。然而很难说哪家企业打造出了真正的全国性名牌,更多是地区性的知名度高。为什么化妆品品牌建设会跟不上整个行业的发展而拖后腿呢?
1、品牌建设没有章法。背景、传说、卖点、样板,这几点已经成为化妆品品牌的惯例。很多人以为,将这些东西凑起来,就是树立了一个品牌。加上几个广告就是宣传推广。接下来就是修修补补,广告改了又改,主题变了又变,无法对品牌有一个持续的建设过程。也就无法建设出一个完整的品牌出来。
2、品牌建设未落到实处。大而空假而空的品牌策划在化妆品企业里横行,或者就是有了一个好方向,也无法拿出具体措施去实行,将品牌建设的各个步骤落到实处,执行到位。只有飘荡在空中,最后就是草草收场。
3、企业高层认识严重不足。很多企业老板愿意在市场促销方面大撒金钱,而对品牌建设却缩手缩脚。甚至对品牌不甚了了。曾见识过“台湾X人世界”一位副总在招聘时,竟然搞不懂品牌总监与销售总监区别。这样如何侈谈去做品牌。
4、假洋品牌依然盛行。三十年过去了,市场上带洋味的品牌还是占大多数。然而可以说这些假洋品牌都无法做大。象做得较大的基本上都不带洋味,如自然美、永康、秀嫒堂等。但就是那些假洋品牌分散了消费者的很多注意力,令中国化妆品业出不了一个绝对的大品牌。
四、行业内耗过大。
曾经有一句话,叫“集中力量搞生产”。确实,只有将行业中的力量尽可能集中在一起,才会共同将行业做大、企业做强。而在中国化妆品业内,各种各样的力量可以说是非常分散的,这就造成巨大的行业内耗,主要表面如下。
1、牌子过多。可以说中国没有哪个行业有象化妆品业这么多牌子的。就是同一家公司,随随便便都有五六个牌子,还有注册了三四个预备在那里。多牌子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短期利益。但是普遍的情况是做到差不多就换一个,推倒重来,对包装、物料、宣传、推广、招商要重新投入,长远来看绝对没有用心将一个牌子打造成一个品牌更有收益。
2、概念更替过于频繁。当消费者对一个产品概念还没有什么认识时,新的概念又接踵而来。那么她是选择旧产品,还是选择新产品的。更为可能的是,她对你的化妆品产品失去了信心,两者都不要。变来换去,并且玄而又虚的概念对化妆品产品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而是致命的暗伤。与其挖空心思去想那些空泛的概念,倒不如用心将产品做到更好,才是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资金力量过于分散。如果说化妆品业老板没钱,肯定是说假话。但如果说化妆品公司有钱,却是无法体现出来。化妆品业资金呈现一个非常分散的状态,所以没有大投资,缺少大动作。不能够合力将一个企业搞到更大。
4、人才流动过大。虽说是铁打营盘流水的兵。但是企业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作为中流砥柱,动不动什么都要重新来过,招人、培训、熟悉产品、熟悉市场,一轮下来,时间流走了、金钱流走了、市场机会也流走了。如何去做大一个企业。
五、领导型人才稀缺
经常听到化妆品行业里人才很缺乏,但我认为,化妆品业里实际上不缺人才而是缺领导者。相比其它行业而言,众多促姐及业务经理们的上进积极心、勤劳耐苦及学习应用能力是比较出色的。但由于没有得到一个恰当的引导,而容易变得惶惑迷茫。化妆品公司往往是采取培训的方式来解开员工的迷茫。然而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要解脱他们内心的困惑,必需要有个好的领导人,好的引路人,才能令他们找到方向充满希望,才能对行业对企业有充分的归属感。同时,领袖型的人物更是极少。一个没有领袖的行业是无法真正壮大的。
六、行业凝聚力不足。
化妆品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很正常。然而看不到其它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那种合作共赢的精神,那就是有点不正常了。就象前不久国美家电与经销商举办高峰会,请苏宁电器的高层去参加。这在化妆品业,是难以想象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缺乏一种行业的凝聚力。凝聚力是一种蓬勃的向上精神。在这精神的推动下,业内人士可以为了行业的发展与声誉,暂时放下自己的利益,对手可以握手言和;在这精神的指引下,业内人可以放下彼此的成见,共同商讨发展大计,为行业的真正壮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