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黔西南食品工业跨越发展之路



    

  一、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黔西南州优势产业。食品工业对农业发展起导向作用,牵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致富,拉动工业的相关行业,增加财政收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对全州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对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新形势,更具战略意义。

  食品工业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共计四大类,21个种类,79个小类,除制盐加工业外,全部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十五"期间,全州食品工业稳步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一五"是我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打好基础、重点突破的重要时期,也是全州食品工业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保持较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目前,黔西南食品工业以烟、酒、茶、糖为主,其他特色食品为辅的产业体系,烟草工业现有兴义卷烟厂、黔西南州复烤厂、兴义市复烤厂三家企业是州内纳税大户。酿酒工业除贵州醇、金粮醇、小糊涂仙、灵芝酒部份产品外销外,其余均在州内销售。食糖工业目前有贞丰白层、望谟平郎、望谟桑郎三家糖厂,设计能力日榨甘蔗2250吨。其他食品工业有乳品、饮料、矿泉水、茶叶,牛羊肉制品、芭蕉芋制品,粮食制品、果蔬生产等。州食品企业规模不大,大多是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

  二、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州经济落后,工业化步伐缓慢,城市化程度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食品工业的发展与全国相比十分缓慢。"十五"期间,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没有明显发展,省外产品大量涌入,本地市场为外地产品占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品结构不合理。除烟、酒、糖外,其他食品工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品结构表现为初加工产品多,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少;低档次产品多,高档次产品少;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包装水平还有待提高和改进,不少行业仍是空白。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的产品是居民消费的主要食品和副食品,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同时能直接带动农、畜、林产品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些行业发展缓慢,既影响市场的有效供给,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企业结构不合理。食品工业绝大部份为小型企业,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档次不高,经济效益差,积累少,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近年来,非公有制食品企业发展较快,但所占比例还不大,而且规模偏小,需要加快发展。

  3、没有支撑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产品。除烟、酒、糖外,我州食品工业不论是基本建设,还是技术改造,都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和规模较大项目,主要原因是企业底子薄,自我改造能力差,投入严重不足,企业难以形成规模。

  4、科技进步滞后,技术含量低。一是产品开发能力差,经营理念、营销策划落后,不能形成市场十分畅销的产品,二是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原料利用率低,能耗高,成本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5、资金投入少,融资渠道不畅。

  6、原料基地建设滞后,种植科技水平不高,农产品原材料品质不齐,质量档次不够,不能适应规模化、规范化生产需要。

  三、“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食品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和主要消费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多,食品消费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食品工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更加讲究营养、卫生、安全,追求色、香、味、形和时尚方便,对加工食品的需求日益旺盛。无公害绿色食品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流趋势。食品消费中,对优质名牌产品的消费意识普遍增强。农村消费结构由自给型消费结构向商品型消费结构转化。"九五"以来,全国食品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拉动了食品机械、包装机械、包装印刷、塑料、玻璃、精细化工、运输、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国内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

  我州生物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光照充分,优质水稻、玉米基地已成规模,茶叶、薏仁米、芭蕉芋、竹笋等产业初具规模,烟草、食糖在省内具有竞争力,各种山野菜、水果等基地也初见规模,为食品工业提供了原料保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市场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类超级市场、食品商场、终端食品销售网点逐渐普及,各类包装形式的食品上架销售,烹饪食品的原料也逐步加工为半成品。营养方便,能减轻家务劳动的工业食品已正在被城乡消费者接受,国外、国内、省内、州内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我州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交通、通信、能源、信息等大大改观,既创造了投资的良好环境,又方便我州食品工业产品融入大市场。我州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有利于食品工业这类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

  食品工业发展的市场分析:

  (一)烟草工业:我州地处北回归线的云贵高原东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日照、热量、水分、土壤等自然资源组合良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全国烟草农业区划划定的最佳种植生态区之一,所生产烟叶品质好、香气足,产品除省内计划调拨外,还向江苏、河南、湖南等省区销售,深受广大客户好评。

  (二)白酒工业:酒类产业也是高税收产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茅台为主的黔酒再次出现生机。依靠独特的气候、生物资源,我州酿造的白酒品质独特、质量上乘,如加以成功的营销,必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以贵州醇为代表的我州白酒在市场上已有一定的知名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出现了变化,啤酒、葡萄酒、果酒、保健酒逐渐成为市场销售的热点,我州气候独特,水质好,生物资源丰富,应结合我州开发的果蔬基地,大力开发果酒、保健酒,适应市场变化,占领市场。

  (三)食糖工业: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糖的需求有所增加。我国食糖产区主要分布在广西和广东、云南,贵州仅黔西南州为产区。我国80%的食糖是蔗糖,只有热量、光照、降水条件好的地方才具有发展甘蔗生产的条件。我州贞丰、望谟南北盘江流域自然条件十分适宜甘蔗生产,市场潜力巨大。

  (四)其他食品工业:我州其他食品工业尚处起步阶段,规模企业不多,大多为手工作坊,以芭蕉芋粉丝、茶叶、牛羊肉制品、乳品、饮料、果蔬为代表的产业近年来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省、州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就近生产,占领本地市场,重新划分市场份额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待企业有一定积累后再努力向外拓展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食品工业企业。我州现有的茶叶、牛羊肉制品、果蔬、芭蕉芋粉丝、乳品、饮品等都有市场,且市场潜力巨大,部份产品供不应求,整个食品工业市场前景良好。

  四、"十一五"食品工业的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突出行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依托科技,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加深和加大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和广度,突出黔西南特色,走传统食品工业化,名牌食品规模化的路子,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积极开拓市场,形成种植--科研--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推进产业化进程,尽快把食品工业培育成为我州的支柱产业。

  发展原则:稳步发展烟草工业;加快发展有市场潜力的名优酒,形成规模和扩大市场占有率,重点支持有竞争优势的名酒产品发挥名牌带动效应;抓好乳产品原料加工工业的发展;抓好以优质玉米基地为依托的加工业发展;抓好牛、羊等肉类加工工业发展;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发展特色食品;抓好食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创新,不断推出市场需要的食品。

  "十一五"期间发展目标:"十一五"期未,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总产值达10亿元,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万元,利税过百万元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年产优质烟叶62万担,年复烤烟叶30万担,年产值10亿元。年产白酒3万吨,啤酒10万吨,果酒5000吨。年产白砂糖5万吨。全州食品工业初步实现一县一特,一地一品,科技水平有较大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解决就业人口1万人。

  五、"十一五"食品工业的发展的重点行业和区域布局。

  发展重点:

  1、烟草工业。烤烟在"十一五"期末收购62万担优质烟叶,使烟叶形成独特风格,烟叶产品成为江苏南京烟厂、徐州烟厂,湖南常德烟厂和兴义卷烟厂高档卷烟的主要原料,以后稳定提高,逐渐扩大在其他烟厂的配方比例,以质取胜,求得发展。建一条年30万担打叶复烤生产线,实现黔西南州复烤厂和兴义市复烤厂的资产重组和人员安置。

  2、酒类工业。以贵州醇为龙头的酒类工业是我州的支柱产业,要结合贵州醇酒厂实施白酒文化品牌工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单位产品利税率。对贵州醇酒厂推出的新产品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其占领市场,对金粮醇、小糊涂神等有一定实力和市场的白酒要加以引导,提高产品档次,把黔西南州建设成黔酒的一个重要基地,到"十一五"期末,规模企业争取年产白酒2万吨,其中,中、高档酒比例达70%以上。要以现有名优白酒和知名品牌为核心,积极推进白酒行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一至两个骨干企业和大企业、大集团。啤酒要加强与国内大啤酒集团的合作,以万峰啤酒为龙头,力争"十一五"期末年产啤酒10万吨,同时加大果酒和保健酒的开发力度,支持贵州醇酒厂开发果酒新产品;力争"十一五"期末年产果酒5000吨,创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果酒品牌,带动我州酒业健康发展。

  3、食糖工业。黔西南州是贵州省唯一的食糖基地,望谟、贞丰南北盘江流域是贵州的"天然温室",非常适宜甘蔗生长。我州发展蔗糖业有市场和资源优势,"十五"期间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对企业进行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组建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外形成规模效应,形成公司加蔗农加基地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提高甘蔗质量,2010年达到年产白砂糖3万吨规模,同时抓好糖厂蔗渣综合开发。

  4、粮油工业。以优质大米、优质玉米为基础,发展加工业,尽快形成规模,积极发展粮油制品和花椒、姜、蒜等调味油。结合我州优质玉米基地建设,开发玉米育种、专用玉米,发展玉米油加工以及玉米食品深加工;结合油菜基地建设,建设油脂加工厂,扩大安龙"满口香"、楼下贡米等优质米种植、加工,扩大市场份额;扶持贞丰顶坛花椒油加工、系列辣椒制品加工、蒜油、豆豉、腐乳等调味品企业的发展,使之尽快形成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5、肉类加工及乳制品。结合畜牧业的发展,重点抓好牛羊猪肉的肉制品精加工,形成品牌。鼓励开发各类清真食品、熟肉食品、腌腊制品,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牛干巴,并尽快形成品牌。乳业发展尽快扩大规模,抢占市场,形成龙头企业,绿茵草地畜牧发展公司的乳品要争创地方名牌产品。

  6、饮料和茶叶加工工业。充分利用我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果汁饮料、茶及茶饮料、矿泉水,多创名牌,扩大市场占有率。普安茶场、晴隆茶场形成3万亩规模并创出自己的品牌。我州茶叶品质优秀,现大多被外地客商低价购进后包装为其他品牌营销,应加大自己的品牌营销,扩大种植规模,形成全国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应结合我州果业发展,研制开发板栗饮料、核桃饮料、弥猴桃饮料,刺梨饮料等。

  7、保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加大科研力度,结合中药现代化工程,加快薏仁米、山药、磨芋等系列保健食品的开发力度。开发生产各类食品添加剂、食用香精料等。

  8、方便、休闲、旅游食品。利用现代科技发展各类速冻、膨化、腌腊食品,各类菜肴类软包装罐头。大力发展青山百合、普安天麻、册亨竹荪、安龙金银花等功能型食品和贞丰糯米饭,安龙耳块粑,兴义鸡肉汤圆等传统特色食品。扶持以黄盛记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副食品加工,加大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9、果蔬加工。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加大果蔬二次加工、保鲜、贮藏技术推广,延长产业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以两江绿色公司、金桥保鲜库为龙头,利用已建成和将建成的保鲜库,开发邻近两广市场。

  10、水产加工工业。结合我州万峰湖以及龙滩、光照等电站形成的库区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加工业,占领内陆地区水产品市场。同时注重环境保护,组建水产开发集团,统一规划,合理开发,避免大规模污染。

  充分发挥兴义市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劳动者素质较高、市场容量较大、融资渠道较多、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以提高加工精、深度为重点,突出发展高附加值、创汇能力强、相对集中的食品加工业,加快建设物流中心,延长产业链,实现品种系列化,结构多样化。各地要将小城镇的建设与食品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具有相对资源优势的肉类、油菜籽、辣椒、马铃薯、茶叶、蔬菜等集中产区以及有地方特色的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加工企业。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把食品产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一起规划,将符合条件的食品加工企业列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予以扶持。

  六、"十一五"食品工业的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大投资力度,利用贴息基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基金等,财政上适当集中部分资金投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资产重组,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创造良好环境,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外引内联,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营销网络。

  (二)、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畜牧业、种养业等按照统一规划,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经营的路子,鼓励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不同县市分别建设一批甘蔗、果蔬、香料、薏仁米、茶叶、畜禽等基地,在原料品种、数量和质量上支持食品工业快速发展。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原料基地,提高原料质量和生产能力。鼓励企业以利益为纽带加强与农户联合,以合同形式明确与农户的权利、义务与违约责任,规范各利益关系,逐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确定保护价和浮动价的联合机制,建立稳定的产业化经营关系。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指导,定向服务,组织加工和销售,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生产经营的路子,形成企业带基地,基础联农户,注重各方利益,风险共担,效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原料生产供应和加工销售格局。

  (三)、培育和扶持龙头骨干企业,提高招商引资效果

  集中力量,培育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使之做大做强,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带动行业的迅速发展。创品牌、创名牌,积极开拓市场,加强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好媒体、交易会、洽谈会、订货会等渠道,大力宣传、帮助企业提高知名度,创出品牌,带动产业发展。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立足现有企业,加快名牌产品的规模化发展,提高市场的份额。对食品产业中各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要充分利用其生产规模、品牌、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管理素质、市场网络的基础条件,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技术转让,名牌产品扩散,投资参股控股,收购兼并、联合经营等多种方式,实行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结构。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小而强、小而精、小而专的中小企业。

  (四)、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

  鼓励和支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食品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食品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做好传统名特食品工业化生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名特食品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形成规模。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转化,重点推广应用新型储藏保鲜、营养强化、环保、膨化挤压等技术,加快我省食品工业信息化建设。

  (五)、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实施食品放心工程

  进一步规范食品卫生许可证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发放管理,对达不到国家规定内容和项目的,不予办理。企业未取得卫生、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加工相应的食品。未取得健康证的人员,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要建立健全食品标准体系,严禁食品企业无标准生产。对有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食品,要逐步制定地方标准。加强食品市场监管,加大打击生产、加工、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食品企业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坚持诚信兴业,以优质、安全的食品取信于民,确保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食品企业。

  促进非公有制食品企业的超常发展,是我州食品工业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强对非公有制食品企业市场、行业发展和州内资源状况及产品定点布局的指导,引导企业提高科技含量、研制开发新产品,扩大规模,向高起点、高档次、高质量、上规模的方向发展。要支持非公有经济创办食品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股、控股、收购、兼并国有食品企业。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科技食品企业加快发展。

  (七)、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搞活营销

  开拓市场是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的关键和先导,是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基础。各级各部门及新闻媒体要加大本州名牌产品和龙头骨干食品企业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外宣传和市场信息交流,引导消费,促进产食品巩固州内市场的主导地位和扩大州外市场。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我省优质、高附加值、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食品企业积极开展农产品和食品的国际认证工作。对有条件的企业,要赋予自营出口经营权。

  (八)、为食品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抓好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及《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等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凡符合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有关规定及国家和省其他有关政策规定可享受减免税的,予以减免税。

  要积极组织食品企业做好国家有关农副产品深加工专项工程等资金申报工作和项目实施,争取国家支持。本着“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在安排基本建设资金、技术改造资金、科学技术发展资金、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西部地区外贸发展促进资金等财政资金时,在符合相关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下,要向食品产业倾斜。鼓励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发展食品产业,积极发展食品关联产业。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以多种形式参与食品的生产、流通,充分调动和保护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食品产业的积极性。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企业投资、引进外资、信贷和民间融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食品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3127.html

更多阅读

十一五规划 商务部关于《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国内贸易发展,进一步发挥国内贸易在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

声明:《“十一五”时期:黔西南食品工业跨越发展之路》为网友戒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