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黔西南州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如何把握黔西南州的工业化现状,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与矛盾,选择适合黔西南州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和重点扶持发展的行业,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今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资源状况
黔西南州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属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温暖湿润,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的季风性、高原性、多样性的立体型气候,适宜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草的生长。全州山地、草场宽阔,发展林业和草食大牲畜的潜力较大。全州有乔木、灌木等植物280多科1300多种,牧草400多种。中草药1700余种,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中草药药源宝库之一。黔西南州矿产资源量大,矿种多。主要有煤、黄金、锑、铊、锌、钼、莹石、大理石、油(气)等21种。目前已探明黄金资源量在140吨以上,远景300吨以上,被地质学家誉为中国的第二个“金三角”。煤炭资源总量196.52亿吨,煤种多,质量好,平均发热量约7000千卡/千克。州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发电量达1000万千瓦,是全国三大水电基地之一的红水河水电基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自然景观有国家级风景区马岭河峡谷——万峰湖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安龙招堤、贞丰三岔河、兴义泥凼石林、鲁布格峡谷风景区。黔西南州风格各异的民族习俗、民族节日以及民族建筑、蜡染、刺绣、服饰、戏剧、音乐、舞蹈等很有旅游欣赏价值。另外,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电站、鲁布革电站、南昆铁路等建设形成的人造现代建筑景观、科技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考察价值。黔西南州旅游资源丰富,与毗邻地区旅游资源组合良好,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是中国西南部一个颇具开发潜力的黄金旅游区。
二、工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州工业在不断抢抓机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的同时,工业经济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我州工业在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黄金、铁合金为主的冶炼工业,以化肥、电石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以制药、开发民间特药为主的医药工业,以烟、酒、糖为主的轻工业,形成了我州工业生产发展的主流。
1.“十五”工业生产成就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
2005年,我州工业(含中央、省属企业) 完成工业现价产值93亿元,为2000年的26倍,年平均增长15.57%,工业增加值完成34.99亿元,为2000年的 2.7倍,年平均增长17.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74.46亿元,增加值28.46亿元,工业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200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6.12亿元,其中,企业收入实现5017万元,电力税收实现23589万元,煤炭税收实现37123万元,黄金税收实现5603万元。仅煤、金、电三项实现税收66315万元,占财政收入的41.13%。全州三次产业结构排序连续4年保持“二、三、一”格局,三大产业总产值分别为33.5亿元、43.4亿元、41.7亿元,第二产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各年度祥情见下表)
“十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元
注:平均发展速度未扣除价格浮动因素
2、主要产品产量成倍增长
2005年,全州主要工产品产量成倍增长。煤炭完成1041万吨,是2000年的2.68倍,年平均增长22.03%,发电完成114.3亿度,比2000年增长16.51%,年平均增长3.36%,黄金完成3960.62千克,是2000年的2.72倍,年平均增长20.33%,铁合金完成12.46万吨,是2000年的47.92倍,年平均增长113.75%,尿素完成12.83万吨,是2000年的2.10倍,电石完成11.10万吨,是2000的8.34倍,年平均增长51.17%,水泥完成140.2万吨,是2000的1.28倍,年平均增长17.88%(各年度详情见下表)。
“十五”期间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统计表
注:煤炭、焦炭为全社会产量
二、工业生产运行特点
1、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轻、重工业“九五”期末与“十五”期末相比,所占经济总量发生了变化。2000年,重工业占经济总量的79.80%,2005年占91.03%,重工业的增速优于轻工业。2005年轻工业完成工业现价产值6.5亿元,比2000年(7.04亿元)下降7.67%,年平均下降1.58%,完成增加值2.44亿元,比2000年(2.55亿元)下降4.31%;重工业2005年完成66亿元,比2000年(28.12亿元)增长134.7%,年平均增长18.61%。
2、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发展差距增大
州县国有工业与非国有工业的发展及不平衡。2005年,州县国有工业完成工业产值15亿元,比2000年(11.55亿元)增长29.87%,年平均增长5.36%,由2000年占州县经济总量的83.21%下降到2005年的31.58%;非国有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2.5亿元,比2000年增长12.95倍,年平均增长69.39%,由2000年占州县经济总量的16.79%发展到2005年的81.25%。非国有企业近年来突飞猛进,飞速发展。
三、工业生产运行存在的问题
1、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与电力工业不同步
“十五”以来,发电量的年平均增长为3.36%,而高耗能产品铁合金、电石的产量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13.75%和51.17%,高耗能企业往往因电力供应不足而处于半停产或停产,影响了经济总量的增速。
2、经济的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
目前我州年平均增长超过20%的资源型产品有煤炭、焦炭、黄金、铁合金、电石,是我州工业经济增长的亮点和支柱产业,近年来发展强劲。资源有限,要降低对资源的依附比例,并且要利用科学技术提升资源的附加值,发展型环经济,将有限的资源优势转换为高效的经济优势。
3、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环保压力越来越大
“十五”以来,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在我州落脚的越来越多,发展迅速。从产能和市场容量上来看,反差较大:铁合金企业共有32户(含不开工企业,以下均同),其产能达50万吨以上,2005年末,实际产量为11.6万吨;电石企业共有4户,其产能达40万吨以上,2005年末,实际产量为10.5万吨;焦炭企业共有59户,其产能达416万吨,2005年末,实际产量为49万吨。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环保达标少之又少。努力开发和扶持清洁型环保型的新型工业势在必行。
4、经济规模小,产业结构演变缓慢,科技创新力低,科技投入不足,财政入不敷出,对工业难以形成有力支撑,工业发展缺乏龙头产业群体,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相关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关连度差,能源紧张,运力不足,安全环保隐患多等,对黔西南州工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成障碍和瓶颈。
三、黔西南州工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1、机遇态势
(1)国际资本和制造业的加速转移,给工业发展带来了战略性机遇。中国入WTO以后,实行了更加开放的政策,外商特别是跨国企业纷纷向中国增加投资,力图将中国变成他们在海外的重要加工制造业基地。发达国家的这种产业转移既包括整个产业的转移,也包括产业中的某个环节和某个产品的转移。主要目的是借助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及巨大的市场优势来实现产业扩张、降低成本,实现盈利最大化。处于贵州省开放前沿的黔西南州,有一定的工业发展基础和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有较好的原材料和能源供给条件,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这些都可能吸引外商到黔西南投资。另外,亚太地区区域贸易一体化也将给黔西南带来战略机遇。目前,中国与东盟正在酝酿10+1的自由贸易一体化模式,这对地处西南的黔西南经济必将产生深远影响。黔西南处南、贵、昆经济带的中部地带,中国与东盟贸易一体化的形成,必将加快全州工业发展进程。
(2)二是西部大开发为加快黔西南工业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自1999年中央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要重点加快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基础地位,支持工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旅游业,并扶持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央政府在财政、投资、金融、税收、土地和矿产资源、价格、对外开放和人才科技等方面对西部地区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黔西州交通、通讯、能源、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的基础地位薄弱,工业结构不合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方面改善全州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外部政策环境,为其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本、技术、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对农业和工业的支持政策,带动黔西南州农产品加工业、矿产资源加工业、能源工业以及制造业的更快发展。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国内产业结构梯度转移使工业发展获得新的契机。一是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全国整体消费结构将从“小康型”向“富裕型”转变,与此相对应,居民的需求也从追求一般性日用工业品消费,向高档次工业品消费转换,此时住宅、交通、通讯、家电、电脑、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和科技、教育、旅游以及娱乐等精神产品消费需求会大幅度增加,这给国内资本、技术等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面对国内市场新形势,黔西南完全可以利用国内市场需求扩张的机会,改造现有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把全州工业推向一个新阶段。二是在未来十几年里,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的工业化都要相继进入中后期阶段,有些省市甚至有可能达到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在工业化演进过程中,随着这些地区劳动工资成本和土地资本价格的迅速上升,劳动密集型和占用土地资源多的工业项目会向西部地区转移。三是随着东部地区工业品市场的饱和,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剩余资本需要在西部地区寻找发展空间,将资源开发型项目转移到西部。
(4)黔西南潜在后发优势的发挥,为工业化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黔西南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落后固然是劣势,但它有追赶效应和后发优势。根据普遍经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国或一个地区在经济的初始状况容易实现较高的增长率。落后地区资本投资对生产率的影响较大,它还有潜在的市场需求和有待开发的产业空间,为工业的扩张和企业的发展都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同时,在工业发展过程中,黔西南完全可以利用当前世界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成果装备本地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如利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2、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模式选择
黔西南州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本身具备的工业基础和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工业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国内市场发展空间的限制。从高科技产业领域分析,由于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利用人才、资本、信息和市场等优势,在高科技产业领域捷足先登,已经或正在迅速填补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空白,这将给后来者尤其是象黔西南这样的边远地区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二是从传统工业领域分析,当前国内传统工业品市场已经饱和,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黔西南州试图象当年沿海地区那样大举进入传统工业品市场,已经失去了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因此,黔西南州必须在保持现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前提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选择新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黔西南州工业发展,不仅要解决资本积累问题,还要解决技术问题和缓解农村农动力转移的压力。结合黔西南州工业化阶段和各种要素条件,根据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黔西南州应该选择“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内外结合、重点突破、复合循环、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式:
(1)、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当今,要推进黔西南州的工业化,关健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分工格局,走市场主导型的工业化之路,即以企业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资源产品深加工,开发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壮大特色经济。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经济,形成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和相关辅助产业相互依存和各业互补优势叠加倾斜发展的产业聚合群。现阶段,加快工业化进程要走跨越式赶超之路。
(2)、内外结合联动发展
一是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海外招商引资的力度,特别是港澳台及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二是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对内开放,特别是要以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为重点,努力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积极吸引国内优强企业和大公司、大集团来黔西南州发展,参与优势资源开发和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或经营基础设施项目,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参股、控股各种所有制企业;三是加大引进力度,包括引进优秀人才、高新技术、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管理经验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扩大对内开放和加大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从黔西南州内部条件来说,除了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丰富之外,还可以利用资源输出(如“西电东送”、各种原材料产品的输出等)和旅游发展作为资本原始积累,全力打牢工业化初级阶段基础,为工业化加快发展或起飞储备条件。因此,加快黔西南州工业化进程要走内外结合的道路。
(3)、重点突破,适度跨越
在资源型产业的深加工上下功夫,拉长产业发展链条,走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之路,并充分发挥黔西南州作为三省区结合部的地缘优势,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块状经济格局。
(4)、协调发展,夯实基础。
在结构调整中,首先在已经形成的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的轻重两大工业间作出调整和优化。要加大轻工业发展力度,优化重工业内部结构,增大重工业内的加工产业比重,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之路。
(5)、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继续加快全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产业、企业、政府和金融部门中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努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与此同时,依托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要完成对电力、煤炭、化工、建材、冶金、轻工等行业的优势企业关键设备的改造与更新,力争使传统工业的装备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有较大提高,推动整个工业的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黔西南州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在某些优势和特色领域、行业及产品实现重点突破,从而实现黔西南州工业化的局部跨越或适度跨越,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如发展黔西南特色医药产业,以科技推动中药产业化、现代化,争取在开发利用黔西南州中药、民族药等天然资源药物等方面有所突破。
四、工业发展规划及布局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1、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黔西南州工业化发展的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狠抓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全州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坚定不移地以改革的思路谋发展,要继续推进“电力兴州、矿产强州、农产富州、环境立州”战略,努力突破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和招商引资工作,主攻电力、煤炭、黄金、烟酒、制药和建材,坚持扶优促强,把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发展同国有企业的重组脱困紧密结合,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科技兴州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我州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由原来主要抓矿产资源型工业转向既要抓好矿产资源型工业,又要抓好装备制造和和新技术产业,由主要抓内向型、资源型经济,转向既要抓内向型、资源型经济,又要抓好外向型、科技型经济,由按行政区划布局生产力转向按经济区域布局生产力。要以传统型工业为基础,深加工工业为着力点,重点突破煤、金、电,延长产业链,增强关联度,提高生产力。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速度、质量、结构、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在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区域统筹的指导下,科学规划布局,加强组织实施,实现全州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3、工业发展遵循的原则
(1)优势原则。黔西南州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生产选择主要看它是否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看它的生产力要素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包括资源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及组合。黔西南州矿产和生物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应重点建设和发展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行业。
(2)关联度原则。黔西南州产业发展关联度表现为纵向上、下游产业链和横向的相关产业群。黔西南州的许多资源性产业都具有产业关联度,只是目前发展的产业链条较短,需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和开发相关产业,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增强黔西南州的竞争优势。
(3)跨越式发展原则。黔西南工业化落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要赶上和超过全国和全省水平,必需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黔西南完全可以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甚至某些产品(比如煤、金、电)上实行重点突破,走局部跨越式发展之路。
(4)可持续发展原则。在黔西南的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要再重复过去那种掠夺式、破坏性的工业化道路,而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处理好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重点工业行业发展的选择中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贯彻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原则,尽可能选择节能降耗、环境污染少、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行业、高科技行业。
(二)、黔西南州工业发展目标
分析预测,到2010年,黔西南州工业化可以达到中期阶段。其中,人均GDP为800美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8:47:35,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48:18:34,城市化率达到30%。到2010年,黔西南州工业产值总额达到210亿元左右,按可比价格为70亿元(90价),年均工业增长速度为16%。到2010年,黔西南州轻重工业的比例达到40%和60%。到2010年,黔西南州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大型企业数量占7%,其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5%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占93%,其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35%。
“十一五”期间工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及产量目标:
(三)、黔西南州工业化布局
黔西南州工业化布局是:“一圈一轴一环带梯级推进”。“一圈”是指以兴义—兴仁—安龙为核心的经济圈;“一轴”即:以南昆线为轴线;“一环”是指南、北盘江—红水河能源、原材料产业带;“梯级推进”是以州所在地兴义市为增长极的第一级;以县域经济为为第二级,以乡(镇)经济为第三级,重点发展“三沿经济”。
重点地区布局是:依托兴义、兴仁、安龙三城市,拓宽三城市自身经济功能,扩大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依托中心产业带,发挥城市经济圈的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煤炭、建材、黄金、化学工业等优势工业。依托 “红水河水电矿产开发区”内资源优势,带动全州成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同时大力发展钢铁、铝、煤化工等特色产业。
轴线工业布局是:依托南昆铁路发展铁路沿线的钢铁、煤炭、有色冶金、化工、食品等产业,以线带面,强化干线上各中心城市和干线两侧经济发展生长点和发展轴的作用,带动全州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
环状布局是:依托西南出海中线通道,大力发展水电、林纸一体化项目,在已建和在建的鲁布格电站、天生桥一、二级电站、平班电站、龙滩电站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北盘江的光照电站、马马岩电站、董菁电站建设,并围绕南、北盘江支流,大力发展地方小水电。
三级布局:以兴义为中心,以县城为重点,以资源富集的一批乡镇为依托,重点建设以资源开发为主的企业,主要是依托煤炭发展高能耗的电石,并以现代技术大力发展轻污染机焦厂,依托黄金、铝、锑、锌等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延长产业链。
(四)、重点发展的行业
推进黔西南州工业化的重点工业行业主要选择是“三大产业群、九大产业链”:
三大产业群为:
一是积极发展电力、煤炭等能源工业及其相关的高能耗部门产业群,把黔西南建成贵州省“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和高能耗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二是大力扶持集“绿色”,关联度大,带动面广,吸纳就业较多等特点于一身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业群;
三是适度发展食品、医药和设备制造业、信息产品制造产业群。
九大产业链为:
1、以煤电工业为重点的能源工业和高能耗工业
思路:积极发展电力、煤炭等能源工业,把黔西南建成西部能源电源点和能源通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遵循积极开发水电、加快发展火电和电网建设、实现水火电互济的方针。加快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的梯级开发;加快优质煤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煤炭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资金和技术,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效益,促进煤炭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黔西南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炼焦煤、动力煤和化工煤基地。
重点:围绕“西电东送”,发展大型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加快建设大型能源基地,重点实施平班电站、光照电站、兴义火电厂、鲁贡电站、马马岩、董菁电站、龙滩电站;加快建设500千伏输变电工程、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黔西南州至广东500千伏“两交流一直流”输电线路和换流站建设。大力发展电冶联合企业,重点推进煤电联营、电铝联营等。加快提高煤炭大规模自动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大力推广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积极发展煤化工,大力推广应用洁净煤和水煤浆等技术,发展煤炭加工业;积极做好煤液化、煤气化研制开发,支持建设城市煤气工程。煤炭产业要充分利用南昆铁路、“两江一河”航道、国省道公路的运输便利条件和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条件,紧紧围绕240万千瓦火电厂的建设,重点抓好煤田地质勘探和矿区规划为主的煤炭开发工作,以普安楼下为中心,对糯东、泥堡、幸福、地瓜等井田进行普查、精查的勘探工作,规划 “十一五”初期,新建四对880万吨的矿井,特别是地瓜井田逐步实现1000万吨的目标,同时对兴仁、晴隆、兴义、安龙、贞丰,要加强地质勘探和矿区公路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建大基地、办大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年产30万吨以上的规模矿井:兴仁大丫口煤矿(30万吨/年)、兴义凹子冲煤矿(30万吨/年)、兴仁潘家庄煤矿(60万吨/年)、兴仁新龙场煤矿(30万吨/年)、晴隆中云煤矿等(总规模210万吨/年)规模矿井的建设。电力工业要集中力量做好兴义火电厂(120万千瓦)、马岭水电站(4.5万千瓦)、鲁贡水电站(10万千瓦)、中山包水电站扩机(18万千瓦)、板江电站(45万千瓦)等项目的建设工作,大力支持配合龙滩水电站、光照水电站、平班水电站建设,尽快形成水火互济、开发与输送配套的电力优势,推进“西电东送”战略的顺利实施和载能工业的发展。力争“十一五”期末电力开工建设600万千瓦(水电360万千瓦,火电240万千瓦),全州电力产业创税达到2.5亿元。
2、以黄金、铝、锑为重点的有色金属工业
思路:以州内资源、能源和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以原生矿为主的黄金冶炼业,发展以铝、锑工业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调整产业及产品结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通过煤—电—铝联营及跨地区联合与合作,大规模、高起点地发展电解铝,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有色金属工业的步伐,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改进工艺,提高质量,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
重点:以平果铝厂为支撑,重点实施兴义铝厂年电解铝25万吨,在此基础上积极与发达地区进行横向联合,发展铝合金材、高精铝板、箔材等铝材加工;调整和提高锌、锑、黄金等有色金属的生产,鼓励开发利用锌、锑、黄金生产新技术、新工艺。要积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加大原生矿的开发力度,使我州黄金生产上规模、上档次。重点是支持和协调好贞丰烂泥沟金矿(10万两/年)、贞丰水银洞金矿(6.5万两/年)、普安泥堡金矿(10万两/年)的开发建设,抓好戈塘金矿、紫木凼金矿、老万场金矿的改制及后续工作,同时做好探矿增储,增加资源储量,努力实现黄金生产突破30万两,年值10亿元的战略目标。
3、以煤化工、特色精细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
思路:增加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实现化工的精细加工的突破;加大化工工业提质增效力度,发展壮大以化肥为主的化工工业。兴义化工总厂要在抓好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效益,同时抓好污水处理技改工程。
重点:依托安龙30-50万吨电石厂发展化工产品,依托电石发展重化工企业,依托生物资源发展特色化工尤其是精细化工工业。充分利用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和低电价优势发展安龙、顶效、普安的电石工业,把电石年生产能力提高到100万吨以上。根据市场需求和运输能力,延长煤炭产业链,增加煤炭附加值,实现初选和筛选煤炭200万吨,另外,抓住昌宏公司在安龙县首期12万吨电石的基础上,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安龙电石达到50万吨规模,并提高煤、电、石灰石的附加值和含税率,在发展电石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其上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重点发展聚氯乙稀等高分子聚合产品及石灰氮、双氢氨等。力争 “十一五”原煤产量达到2000万吨,优质焦达到340万吨,洗精煤达到240万吨,干法洗精煤达300万吨,筛分煤达到550万吨。
4、以“糖、烟、酒、茶”为重点的传统支柱轻工业
思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糖、烟、酒茶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发展中高档名牌产品,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实力,大力拓展国内和省内外、国外市场,努力扩大出口;深化企业改革,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力度,扩大招商引资,发展投资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集团,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按照建设优质烤烟基地省的目标,相对集中生产布局,积极落实烤烟计划种植、合同定购,改进品种,提高烤烟单产、质量和整体效益。
重点:加快卷烟企业资产重组,促进资源配置向省内实力型烟厂集中;以贵州醇酒厂和云峰酒业等重点企业为依托,扩大优质酒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在精制糖发展上要打破地域界限,对贞丰、望谟的三个糖厂进行改制和整合,组建一个集团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扩大蔗糖生产规模;制茶工业要加强技术投入,提高制茶工艺,改进包装,增加优质茶,精制茶产量,开发新品种,争创名牌,实现茶叶规模生产效益。
5、以新型材料和新技术为主的建材工业
思路:研究和开发节能、节土、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改造建材工业;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改革传统建材,发展新型建材及深加工产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对相关企业实施兼并和资产重组,组建一些大的建材集团公司,尽快淘汰设备陈旧、产品落后、污染严重的小建材企业;发展名优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开拓省外和国外市场。
重点:发展新型建材、无机非金属材料、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技术、微晶玻璃装饰材料、特种水泥和高性能水泥等新产品。利用资源优势,开发硫铝酸盐系列、铁铝酸盐系列特种水泥,高掺量磷渣水泥,高掺量粉煤灰水泥;积极发展水泥制品、商品混凝土等深加工产品;鼓励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合墙体材料革新,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发展新型墙材。积极发展矿棉板、石膏板、竹木制品、内外墙涂料、高中档新型防水材料、塑钢门窗、塑料及铝塑复合管、玻璃钢制品等技术成熟、市场潜力大、符合建筑业发展方向、能带动相关产业的新型建材产品。“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建材工业的建设步伐和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建材行业的优化升级。以瑞安集团为依托重点抓好再上一条新生产线,并对全州水泥进行重组,增加高标号结构水泥生产,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州水泥生产规模达到200万吨/年。大力开发生产轻型墙体材料和装饰材料。
6、以中药为重点的医药工业
思路:加快建设和完善黔西南州中药现代化产业,建设和完善中药研究开发体系、中药制药开发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保障服务体系和市场网络;围绕优质中药材开发和中成药加工,重点发展一批在市场有良好前景的中药制剂、名优中药材及民族药品,生产优质中药饮片及中药材原料,扩大高附加值原料药生产能力;通过种植加工产业链的方式,发展一批中药现代化种植加工基地,扩大名优中药材种植规模,通过采用新工艺、新剂型、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等,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其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重点:以发展中药(含民族药)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黔西南州地道药材、中成药(含民族药品)的特色医药经济,走中药现代化之路,在现有制药工业的技改工程和GMP认证基础上,促进其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重点是抓好天地药业、华圣药业、吉仁堂药业、云峰药业、心意药业、苗药药业、圣都药业,加强管理,强化促销,争取产量和效益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把中药材基地建设和中成药的开发加工结合起来,把黔西南州培育为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之一,把医药产业培育成黔西南新的支柱产业。支持一批新药品种,扩大生产规模,优化组织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调整产品结构实现药业向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7、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的食品加工业
思路:立足特色资源和特有工艺,高起点、高质量地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使之成为黔西南州工业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依托绿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工程,大力发展食品工业优质原料基地;大力开发具有黔西州特色的绿色食品、森林食品、有机食品以及营养疗效食品等,利用高新技术开发新型方便食品、微波食品、冻干食品、旅游、休闲食品;加大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和广度,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及附加值,走传统食品工业化、名牌食品规模化、现代食品国际化的道路;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拓国内省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出口。
重点:加大力度,通过内引外联,全力发展以苦丁茶等为特色的饮料系列,以土豆、玉米、山野菜、山药、竹笋为主的特色旅游休闲食品系列,以银杏、天麻、杜仲等为主的保健食品系列,逐步形成特色食品“种植—科研—加工—营销—出口”的产业链,进一步上规模,提高质量,创立名优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支持一批骨干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使之成为龙头企业;同时,培育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巨人”企业。
8、以竹、木浆林纸一体化为重点的造纸工业
思路:发展竹、木原料基地,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走林纸一体化的道路,以针叶木、阔叶木、竹子等为主要原料,集中制浆,分散造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消费变化趋势,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高档和特色纸制产品,高起点发展黔西南州的造纸工业。
重点:抓好册亨、望谟两县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竹林基地建设和一批经济林基地建设,促进林业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建立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林纸一体化项目。
9、以软件和电子信息产品为重点的高科技产业
思路:积极引进技术和人才,抓住机遇,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精、尖项目;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引进软件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新型电子产品。
重点:适度引进软件产业和新型电子元器件、数字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数字视听、光机电一体化等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