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公众案例 关于公众研究在公共关系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地位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公共关系被引入我国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也逐步发展起来,中国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日益成熟,这一点可以从二十多年来国内大量出版的公共关系学著作中得到充分证明。同时,在公共关系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形成了关于公关核心概念、公关学科定位方面的多种学说,其中包括社会关系说、传播沟通说、形象塑造说、管理职能说、协调关系说等。不同的学说,事实上都从不同角度强化了公共关系学的学科价值,丰富了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思想,不断推进着公关学学科研究向纵深发展。仔细分析我国关于公关学科定位上出现的多种学说,事实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按照公共关系就是社会组织(或其他形式的主体)与公众之间的一种关系形态这一基本观点,展开各自的分析与研究的。“公众”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公众”基本内涵的理解,也已形成基本共识:对公众的系统审视,成为公关学学科定位,核心概念研究的必经之路。目前,我们要进一步引深对公关学基本范畴的认识,还必须高度重视公众这一研究视角。要注重从公众研究出发,逐步走进公共关系学学科定位研究的纵深领域,深化对公共关系学核心概念的认识,划清公共关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学科界限,更好地明确公共关系学的学科价值。

  一、公众研究是公关基本要素研究的着眼点

  首先,公众研究是公关主体与主体价值问题研究的着眼点。公共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主体的社会组织(或其他形式主体)与客体的社会公众两者间矛盾运动的结果。在公共关系主客体间的矛盾运动中,公关主体的地位是通过其公众客体反映出来的:公关主体价值通过客体的存在而体现,在主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深化:认识公关主体,就必须以认识公关客体为前提。离开公众,仅以社会组织本身为视点展开研究,既无法找到社会组织公共关系运行的基本内容和公关活动的基本规律;也无法找到与其他以社会组织研究为支点的诸如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的区别。以公众研究为基本着眼点,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公关主体价值,相反则是要积极研究社会组织与公众的互动规律,更好地解释社会组织担负公关主体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就公关学理论架构中社会组织本身的研究来看,公共关系学也不是以社会组织具有普遍意义的“内部结构形态”为研究重点,而是以研究其具有特定意义的“内外关系形态”为切入点的:同时,对这种“内外关系形态”的研究,纵向来看,并不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组织内外关系形态都是公关学研究的重点。例如在人类社会早期血缘属性浓厚的社会组织中,由于缺乏现代公众关系形态,不具备现代公共关系运行主体的基本条件,因此就不能成为公关学研究的基点:横向来看,不是社会组织中任何一种关系形态,都可以成为公关学研究的基点。例如在现代社会组织中存在着生产流程关系、物流关系,其特征是以“物”为核心的物物流转关系,而非以“人”为核心的公众关系,对这些关系的研究已经为其他相关管理学科所覆盖,因此不能成为公关学研究的基点;在社会组织中,只有以“人”为核心的内外公众关系,才构成了公关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其次,公众研究是不断引深公关传播本质属性研究的着眼点。不是社会组织的属性最终决定了公关传播的独特性,也不是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属性最终决定着公关传播的特定属性。只有从公关运行中公众的特殊性当中,才能真正找到公关传播区别与其他任何一种传播行为的独特性。公关传播本质特征所表述的基本内涵是:社会组织必须是通过双向的信息传播与沟通实现与其公众对象的相互调节,从而构建起良好和谐的关系形态。最早论述公共关系“双向沟通”理论的是卡利普特和森特,他们在1952年出版了权威性公关专著《有效公共关系》,论述了“双向对称”的公关模式。在这一传播沟通模式中,他们深刻认识到了组织、公众与环境三者的重要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在当代公共关系学中,双向沟通理论被普遍认定为公共关系传播的核心特征。但实践表明,不能脱离开公众,仅仅将公关传播特征表述为“双向沟通”。这是因为,离开公众这一特定对象讨论“双向沟通”,就无法同其他相关学科相区分,例如人际传播同样表现为双向沟通属性: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兴起的整合营销传播,更是强调了“双向沟通”的传播特征。事实上,“双向沟通”是任何一种信息传播行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反映的是传播与沟通双方共性的要求。公关传播双向性的核心特征最终不是由双向性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公众的属性决定的。公共关系传播强调“双向沟通”,既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社会关系主客体间相互连接的共性要求,更反映了组织与具有动态变化属性的公众之间,在非平衡、非对称的关系运行中,通过有效沟通获得相对平衡、对称、关系和谐的日标要求。在公关传播中,单向传播无法确保组织与公众变化着的需求相对接,不仅无法调试组织与变动着的公众间的相互关系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反而会加剧组织与内外公众关系的非平衡性:因此,要实现组织与公众关系的和谐,社会组织只有走从公众中来、到公众去的“公众视点”沟通线路,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公众关系。

  再次,重视公众研究在公共关系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地位,有助于在公关客体要素研究领域获得创新性突破。公众,是公共关系学基本的研究范畴,比较其他相关学科的相关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加强公众研究,有利于从公众内涵入手,进行不同学科的比较研究。从公众研究出发,推进当代公共关系学基础理论研究,不能局限于仅对公众的基本内涵、公众特征、公众的分类方法和意义以及公众的基本分类进行千篇一律地阐释,应通过及时把握时代变化趋向,对公众以及公众关系形态进行跟踪式研究。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型期。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促使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网络媒介快速发展,以人的真实交往行为渝提,通过互联网络这一载体形成的“虚拟公众关系”正成为社会组织必须面对的一种特殊的公众关系形态:特别是近年来网络交流方式向第二代急速转移,网络新媒体与新传播方式不断涌现,例如通过“博客”新媒体,个人以社会自由人身份通过网络创建个人网络社区,使公众信息流量快速递增、信息内容更加多样化,要求社会组织必须大大缩短与目标公众双向信息调节周期,同时个人为主体的公众关系现象,也将成为今后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组织跨区域经营方式的大量出现,导致了组织内外公众关系形态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组织为确保竞争优势,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日益灵活化,导致组织内外公众的界限日渐模糊,内外公众的转化频度逐步加快。面对上述种种新变化,当代公共关系学必须围绕公众研究这一基本命题,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拓展当代公共关系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创新面”。

  二、公众研究是公关工作目标定位研究的着眼点

  塑造组织良好形象作为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本身在内涵上应该是社会组织“本我”形象状态与公众“他我”形象认知的辨证统一。如果仅从社会组织“本我”角度强调形象塑造,是形象学、CIS战略设计等学科重点研究的范畴:仅将公关核心概念表述为“形象塑造”,不能有效地与研究自然、社会和个人形象设计一般规律的形象学相区分;仅表述为“组织形象塑造”,不利于与CIS战略相区分。而从特定公众“他我”形象认知出发,研究“本我”形象形态与“他我”形象认知两者相互结合的内在规律,从而形成指导社会组织实施一系列组织形象要素管理行为的思想原则、系统理论,才是公共关系学应着力研究的基础性课题。要明确公关工作的基本目标,准确定位公关学的核心任务,必须以公众研究为基本视角,深刻认识公众“他我”形象认知在社会组织形象构成中的极端重要性。以公众“他我”形象认知为基本出发点,可以展开一系列有关组织形象管理问题的深度研究,其中包括通过研究社会组织“本我”与公众“他我”的结合关系,深入研究组织形象危机或形象“良机”状态的生成规律;通过研究社会组织特定公众对组织形象期待的变动规律,深入研究社会组织公众形象设计的内在要求:通过研究公众对组织形象的认知规律,形成有关组织形象信息传播的科学理论;通过研究公众对组织形象信息评价指数的变化规律,形成指导组织及时进行自身形象调整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策略。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共关系学就是研究社会组织公众关系运行规律,实施社会组织公众形象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而公众研究则是充分认识这一学科定位的重要前提。

  三、公众研究是公关本质属性研究的着眼点

  公共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内外公众关系形态上的反映,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关系形态。要认识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必须以公众研究为基本视角。当代中国公共关系学,充分揭示了公共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联系,明确了公共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这就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公共关系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必然性;有利于人们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变革中,找到公共关系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和一般社会条件:有利于揭示公共关系同其他社会关系运动变化的共性规律。公共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特殊形态,其特殊性是由其特定公众对象及其公众关系决定的。在当代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中,将研究视角置于公众及其公众关系上,则就能更有针对性地揭示公共关系特殊的运行规律,揭示出公共关系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类型的差异性。

  公共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公共关系演进历史上,从古代社会的“准公众”,到现代意义的公众概念,以“公众关系变迁”为视角,构成了一部恢弘壮丽的公共关系发展史。古代的准公关活动尽管具有与现代公关相类似的某些属性,但由于缺乏现代公众应有的自觉意识,因而不能成为科学公关行为:在近代“自觉公关活动阶段”,其“自觉公关”的传播手段与现当代公关传播极为接近,但由于传播者没有真正摆对公众的位置,没有从公众至上的价值本位出发开展组织的一切传播活动,组织与公众之间没有形成平等、互动的交往关系形态,因此也不能成为真正科学的公共关系。可以说,是否具备现代公众关系形态,是衡量公关活动是否具有科学性的基本前提。以公众研究为基本视角,就可以找到不同时期公共关系发展的历史特征:以现代公关学意义下的公众概念为参照,充分挖掘公众关系的深刻内涵,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不同历史阶段公众关系生长的内在条件,更好地探讨现当代公共关系发展的驱动因素。

 公共关系学公众案例 关于公众研究在公共关系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地位

  以公众研究为基本视角,进一步提升对公关本质属性的认识,还应重视公众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形态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关系复杂性、多样性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探讨当代社会公众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形态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表现与互动性规律。总体上看,越是能够深刻地把握当代公众关系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越能够从公关学科角度,站在人类社会社会关系变迁的宏大背景下,进一步引深对社会关系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并反转回来,更进一步地加深对公众以及公众关系的认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3151.html

更多阅读

酒精在多肉植物养殖中的作用 多肉植物的养殖方法

在很多花友在寻找养殖技巧,其实技巧都是一点点积累的,本文就来说说“酒精”在多肉养殖过程中的用途,对于多肉防虫、防菌有非常不多的效果。一、长虫、长菌原因:1、外来植株未处理干净。由于每个人的养殖方法和养殖环境不同,自己的植株

声明:《公共关系学公众案例 关于公众研究在公共关系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地位》为网友自带煞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